金山中学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期中试卷
考试时间:
120分钟
试卷满分:
100分
一
阅
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1分)
①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
甲
”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
乙
”那样难以逾越。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②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样的激情与热烈。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秘的渴望已经被点燃。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③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
④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缺席的。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
⑤还有一种场景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他对她的渴望因了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⑥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1期,有删改)
(2分)第①段中,甲处应填入
,乙处应填入
。
A.侯门一入深如海
B.人面不知何处去
C.墙里秋千墙外道
D.横看成岭侧成峰
2.(1分)第③段中“《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中“减字木兰花”是
。
3.(3分)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B.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他带来何种影响。
C.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的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
D.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寂寞、无聊、慵倦。这都是一些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的表现或感情流露。
4.(2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隔帘相看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这与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相关,乐观的视角产生幸福和慰藉感,悲观的视角则产生痛苦和折磨感。
B.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样的激情与热烈。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秘的渴望被点燃。
C.在帘外人看来,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帘内人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D.宋代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这种忧郁、感伤、惆怅,也传递到了对帘意象的运用处理上。
5.(3分)《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词中写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这首词中“帘”的意象。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4分)
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在旅途上,这“转身”的频率更高,体验更多,一转身,那个清丽的少女不见了,她失踪于汹涌的街市人潮;一转身,那个少妇不见了,她那么端庄,贤淑写满了她的表情,然而,呼啸的列车载走了她;一转身,那个老者不见了,这是我极少见到的“经典老者”
,满头银发,一身素净,眉宇间透出气定神闲的沉静和慈祥,一转身,他不见了,车门关闭,车轮转动,不知把他带往何方,我甚至没有看见他的背影。
④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水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⑤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 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⑥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 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⑦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⑧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6.(3分)第①段加点词“打捞”是否可以换成“寻找”,并简要阐明你的理由。
7.(2分)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分)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4分)下列对本文几处描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第③段中对“少女”“少妇”“老者”的描写都只是一笔带过或简单勾勒,而第④段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描写对“年轻人”进行细致刻画,充分表现“他”文雅谦和。体现了作者选材的详略得当。
B.
第⑤段开头对“秦岭深处”一段山路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秦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不敢与外人接触。
C.
第⑥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即使是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乞丐,也应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关爱。
D.
④⑤⑥段是详写,具体描写了作者与年轻乘客、秦岭女孩、和中年乞丐邂逅(短暂相遇)的经历。而⑦⑧两段是略写,点出人生
“一转身”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对前文详写的拓展。
E.全文对不同场景下的“转身”进行了详略得当的描写,点面结合中重点突出表达了作者因人生苦短而产生的惆怅和无奈。
10.(3分)结合全文,分析“转身”在文中的作用。
(三)诗歌默写,任选6空。(6分)
11.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
(2)左思《咏史》中运用历史典故的句子有:
,
。(任选一句)
(3)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4)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5)远看山有色,
。(佚名《画》)
(6)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诗经·蒹葭》)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6分)
诗经·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①硕鼠:大老鼠。这里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②贯,侍奉。
12.(1分)《国风·魏风·硕鼠》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1分)
13.(2分)对这首诗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奴隶们向“硕鼠”的乞求,表现出“硕鼠”贪婪凶残的本性。
B.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仁已忍无可忍,表现出清醒的认识。
C.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奴隶们觉醒后反抗意识萌生,表现出他们到达理想乐土的欢欣。
D.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奴隶们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表现出理想实现后悲泣全消的狂喜。
14.(3分)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什么形式?这样的形式有何好处?请加以概括。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20题。(17分)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5.(2分)本文作者柳宗元,字
,是唐代
运动的代表。
16.(4分)解释加点的字。
①早实以蕃(
)
②虽窥伺效慕(
)
③寿且孳
(
)
④其莳也若子(
)
17.(2分)与“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驼业种树
B.非有能硕茂之也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D.木之性日以离矣
18.(2分)选出对以上文段内容理解赏析不当的一项(
)。
A.
以上文字主要采用对话形式,郭橐驼讲述自己的种树经验,顺着树木天性,使它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
B.栽种树木时,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树苗。
C.种完后,放在那里,就如同扔掉一样。不应该每天都去看护、早晚都要摸摸。这样树的天性才不致被破坏。
D.本文是以寓言的方式批评那些溺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意在引导他们教育子女要讲究方法。
19.(5分)翻译句子。
①(3分)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②(2分)故不我若也。
20.(2分)《种树郭橐驼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3题。(6分)
净因院画记
[宋]苏轼
①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②与可①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②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③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③,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注】①与可:文同,字与可,当时著名画家。②厌:满足。③道臻禅师,福州古田戴氏子也。
21.(1分)第一段“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一句中,“工人”的意思是
。
22.(2分)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
B.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
C.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
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作的。
23.
(3分)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二、写作(40分)
24.请以“遗憾”为题目,记叙一段或几段令你刻骨铭心的学习生活经历与体验,800字左右。
金山中学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1分)
(2分)A,C
(1分)词牌名
(3分)C(“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说法过于绝对,第5段最后“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2分)A(“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错,应该是当事人的心态、视角。)
(3分)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李清照这首词中为珠帘。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1分)此词中帘外人缺席。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1分)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让人感到一阵寒意,创造出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4分)
6.(3分)“打捞”指的是将沉在水里的人或物找着取上来,此词既可使人联想到“大海捞人”的不易(1分)又具有形象性(1分)。同时,与前句中“人海”呼应(1分)。
7.(2分)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河流水的清澈平静、流水声悦耳动听(1分)。
8.(2分)转眼间,作者身边只有一个老年乞丐,却找不到他要寻找的那个中年乞丐。(1分)然而,他们同样生活在贫寒与苦难中。(1分)
9.(4分)BE
10.(3分)“转身”是本文的行文线索(1分),借助不同场景中“转身”的描写,强调时间、过程的流逝之快,使文章结构严谨。反复点题(1分),突出中心,提醒人们珍惜时光,珍视人际交往(1分)。
(三)诗歌默写(6分)
11.(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两句皆可)
(3)欲辨已忘言
(4)楼船夜雪瓜洲渡
(5)近听水无声
(6)宛在水中坻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6分)
12(1分)诗歌总集
13.(2分)B
(A项,“乞求”不当;C项,没有达到理想乐土;D项,理想没有实现。)
14.(3分)这首诗结构上采用重章复句的形式。(1分)这种形式,在内容上,更有力地揭露剥削阶级贪婪、残酷的本性,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的痛恨厌恶之情,表现了奴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1分);在形式上,又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1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20题。(17分)
15.(2分)子厚,古文
16.(4分)①结实②即使③繁殖,滋生④栽种
17.(2分)C
18.
(2分)
D
19.
①(3分)不抑制、减少它的果实罢了,不是有能力使它早而多。
②(2分)所以不如我。
20.(2分)为官者对待人民应该仁爱,要顺乎民性,采取休养生息的方针。(大意同即可)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3题。(6分)
21.(1分)(一般的)画工(画师、画匠)
22.(2分)B
23.(3分)这句话整散结合(1分):先用整句是多角度描绘文与可画作生动逼真、姿态万千的特点;再用散句表明苏轼对其画作境界“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高度赞美(1分)。句式参差,富于变化(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