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评(四)
(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火车站大门对面,有一座钟楼与它形影相吊,构成一道十分独特的风景,为这座城市增色不少,成为外地客人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②在高清环保及娱乐至上的消费大背景下,激光电视风生水起,从一开始就显露出明显的后发优势,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③千百年来优秀人物数不胜数,也许,他们离我们很远,也与我们无关,但他们的善行一直让我们感同身受。
④学校设定教学课程及其内容,要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学生出现因学习内容过多而造成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等现象。
⑤你想象不出,从小学到大学的十多年间,他们竟然一直是同学;你更想象不出,他们竟然一直两小无猜,关系融洽。
⑥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模仿名家名作的语言,而不能欣赏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学习其崇高的精神,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③⑤⑥
【解析】 ①形影相吊:身体和自己的影子相互慰问,形容孤独。望文生义。②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不合语境。③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④有的放矢: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明确。⑤两小无猜:男女小的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没有猜疑。使用对象不当。⑥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野生动物救助基地负责人陪同下,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察看了基地救助的大象、狮子、穿山甲、长颈鹿等野生动物,并给它们喂食。
B.产科主任刘慧姝表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人手肯定不够,这不只是很多医院的妇产科都将面临的困境,更是我们医院的情况。”
C.近日,一则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消息称,中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对终极抗生素产生强耐药性的基因向人类发出了挑战。
D.作为韩国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强调将选择适当时机访问朝鲜,并表示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将朝鲜半岛和平尽职尽责。
【解析】 B项,逻辑关系不当,应该调整为“这不只是我们医院的情况,更是很多医院的妇产科都将面临的困境。”C项,句式杂糅,可改为“中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对终极抗生素产生强耐药性的基因,该基因对人类发出了挑战。”或者去掉“发现了”的“了”。D项,成分缺失,应在“朝鲜半岛”的前面添加“为”。
【答案】 A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当成“知识殿堂”,__①__对图书馆崇敬有加。然而__②__,“宝库”和“殿堂”__③__好,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__④__很遥远。普通百姓往往敬而远之。一些人从不进图书馆,恐怕同这种心态不无关系。图书馆__⑤__“宝库”“殿堂”,__⑥__“知识公园”。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似乎
/
虽
甚至
不应是
而应是
B
似乎
/
/
甚至
不应是
而应是
C
/
/
虽
/
不仅是
而且是
D
似乎
/
虽
/
不仅是
而且是
【解析】 ①根据前后文句意,这里有揣测的意思,用“似乎”较好。③“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表转折,前面应该用“虽”搭配。⑤⑥“不应是……而应是……”表并列关系,“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关系,根据语境,应用“不应是……而应是……”。
【答案】 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包括王蒙等的意识流小说、宗璞等的荒诞小说和刘索拉等的“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成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中最普遍的艺术形式,并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①在这些小说中,事件与人物性格的展开均无固定的时空顺序及因果逻辑
②而王蒙等进行的小说变革,则从结构技巧、思维变换和展现风格等视角,改变了以往的小说形式
③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意识流”小说
④文本结构是按照人物的心理及“意识”流程演绎故事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悲欢离合
⑤从传统意义上说,中国小说长于通过描写外部现实世界,即描摹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关系来表现人物性格及其命运
A.⑤①②③④
B.⑤②①④③
C.②①④③⑤
D.②⑤①④③
【解析】 ⑤句首先概括传统小说的特征,②句接着说明王蒙等对传统小说的变革,然后①④句阐述现代派小说的特征,最后③句加以总结。
【答案】 B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灯 笼
陈忠实
县纪委书记焦发祥一早走进县委大门,瞧见传达室旁边围着一堆人,他瞥了一眼,从人头攒动的缝隙中,瞅见了一只灯笼,也凑上前去。
大伙儿围观的确是一只灯笼。外边糊着一层红纸,里面燃着一支小蜡烛。
挑着这只灯笼的是一个乡下老农民,一张脸没有生气,只有几根微微颤抖着的胡子,表明他心里憋着气。
“喂!你在这儿干什么”?焦发祥问。
那双似睁似闭的眼睛闻声看过来,似乎在掂量问话人的身份。“寻找真理!”他干瘪的嘴唇动了一下。围观的人都笑起来。
“你说具体点。”焦发祥提醒他。
他的眼睛忽地一翻,露出一缕难受不堪的神光,盯住焦发祥,反问:“我给你说了,你给管?”
“问你就是想管。”焦发祥肯定地说。
“哎呀!我可找到包青天了——”打灯笼的农民嘴里叨叨着,“我跟村支书刘治泰家原住一个院子。这是土改时分的,两家挤一院。这两年,我申请庄基地,没批;刘支书却自己划了庄基地建了新房,搬走了,按规定老庄基地归我。没料到,他搬了家,不提老房子的事了。我找他,他先说忙,后来,干脆说要在老屋里拴牛。我急慌了!我的三个娃子连一个媳妇也没娶,净等房子了!没办法,我就说买下来,刘支书要价的口开得多大!大得怕怕!我的天,这老房子椽也朽了,瓦也朽了,雨天漏得像草筛。这不明摆着坑人吗?我找乡政府,不下八回,总说忙,抽不出时间解决这号鸡毛蒜皮的事。我实在想不出好办法,就打上灯笼来了……”
“喂!杨书记吗?你们乡的清水湾,有个叫田成山的农民,居然挑着灯笼闹到县上来了。”焦发祥平静地说。
“我一定处理好!”杨书记在电话里连连自责。
第三天早晨,焦发祥刚走进办公室,电话铃就急促地响着。
电话是市纪委打来的,说是本县清水湾一个名叫田成山的农民,挑着灯笼到市委大门口名为“寻找真理”,实际是喊冤。
焦发祥真有点火了,直接拨通了乡上的电话。
“焦书记,我昨天已经处理了。”杨书记急促地说,“昨天,我严肃批评了田成山打着灯笼大闹县委,影响了县委机关的正常工作……经调查,田成山没参加派性组织,但他老婆是个厉害手,这件事背后有没有背景,尚待进一步了解……”
“好了好了,你真是动了脑筋了!”焦发祥真是哭笑不得。放下电话,对司机传话:“走一趟清水湾。”
清水湾三面被坡丘包围,一面出水路,坡地上多柿树、杏树和桃树。村前有一弯簸箕似的平川,种麦又种稻。这个小小的村庄是本县山区一个独厚于天的角落。七八十户村民,村支书从东到西吆喝一遍,男男女女就聚集在村子中间的会场上来了。
焦发祥让村支书刘治泰把县政府关于给村民划拨庄基地的文件宣读一下。刘治泰大声宣读完文件,一只手挂在桌子上,一只手插在腰间,向全体村民讲话:“我先自我检讨……”焦发祥不由得瞧瞧这位刘支书,真是聪明剔透!
“听说你想把朽房子卖给田成山?”焦发祥问。刘治泰面不改色,满口应承。焦发祥站起来,说:“治泰同志,据说这房子原是地主家的,你要是把这号都快倒塌的房子卖给成山,我说一句不大中听的话,你的心就太黑了——”焦发祥停顿一下,侧过头瞅瞅,刘治泰的脸红了,红得像个猪肝。
焦发祥说到这儿,动情地说:“乡亲们,我没来过这儿,想不到咱们县竟然有这样一块好风水的地方。刘治泰同志呀!你甭把这样好山好水好百姓的清水湾,给搅和成一个浑水湾……”他的声音被清水湾村民的呼喊和掌声淹没了。
吉普车驶出清水湾,在土石公路上疾驰。秋天的田野,庄稼收获净尽了,冬小麦泛起一抹新绿。夕阳如金。
焦发祥和杨书记并排坐在后座上。“谈谈你对田成山的处理问题吧!”焦发祥盯着杨书记。
杨书记自责说:“我只是考虑田成山影响县委机关的工作……”
“出一点问题,先在田成山身上查根子,找背景,这是一种什么习惯呢?”焦发祥盯着杨书记,“实在说,刘治泰这样的作风问题并不难纠正,难就难在我们这个可怕的习惯!你想想,这到底是一种什么习惯呢?”杨书记红着脸,渗出汗水来了。
两人告别时,焦发祥手里挑着一只灯笼,笑着说:“把这只灯笼送给你做个纪念。关于那个‘习惯’问题的答案,就在这只灯笼里。”杨书记红着脸,接过了那只小灯笼。
(原文有删改)
5.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写了一个名叫田成山的农民因不满庄基地划拨的政策,与村支书发生纠纷后,又得不到乡政府的妥善解决,于是一步步向上级反映的故事。
B.标题“灯笼”是小说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田成山打灯笼“寻找真理”展开,同时标题有象征意味,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正常的干群关系。
C.小说的人称运用灵活多变,总体上采用第二人称,为了突出事件的真实性,补叙田成山与村支书纠纷时又用了第一人称。
D.小说语言朴实生动,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与地域色彩,特别是田成山的语言,细腻传神地揭示了田成山的农民身份与情绪心理。
E.小说的次要人物杨书记在情节发展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他既是田成山与村支书纠纷的见证者与处理者,也使得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项,“一个名叫田成山的农民因不满庄基地划拨的政策”错,据原文内容可知,是村支书刘治泰欺负他。C项,“补叙”错,应是“插叙”。E项,“见证者”不准确,杨书记并没有见证纠纷时的情景。
【答案】 BD
6.小说中一共有几次环境描写?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能力。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典型环境、故事情节,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小说的环境描写往往是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的,因此,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要侧重于分析它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小说一共有两次环境描写,它们分别是焦发祥初到清水湾时,焦发祥处理完问题返回时。第一次点明故事发生的场景,为下文作铺垫;第二次则主要为了烘托焦发祥处理完问题后的心情。
【答案】 小说中一共有两处环境描写。第一处环境描写是县纪委书记焦发祥初到清水湾时,点明清水湾的地理特点,交代焦发祥对清水湾的好感,为下文焦发祥批评刘治泰作铺垫;第二处是焦发祥处理完问题返回时,用祥和宁静的乡野风光烘托他处理完问题后的畅快心情。
7.小说中的村支书刘治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作者塑造刘治泰的形象时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通过田成山的叙述揭示了刘治泰作为村支书,仗着权势欺负普通百姓,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行为。直接描写主要是焦书记当着村民的面处理刘治泰与田成山的纠纷时,通过刘治泰的言行,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察言观色、滑头世故的人物形象。
【答案】 (1)对百姓,仗势欺人,故意刁难。不给田成山划拨庄基地,面对田成山的着急,不拆老房,故意拖,想从中大赚一笔钱。(2)对领导,察言观色,为人滑头。故意抢在焦发祥书记批评自己之前检讨。(3)对政策,阳奉阴违。明明知道政府文件精神,却不按政府文件精神办事,在庄基地上故意为难田成山。
8.你对文末焦发祥提到的“习惯”如何理解?请用一句话进行表述。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这种“习惯”的具体表现。(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试题共有两问,第一问要求谈谈对小说中的“习惯”的认识与理解,考生要用一句话揭示这种“习惯”的本质。通读全文后不难发现,这种“习惯”显然是一种为官的陋习,这种陋习不仅表现在清水湾村支书刘治泰身上,也表现在乡镇干部杨书记身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当官不为民。具体到每一个人又各有侧重,如刘治泰的仗势欺人,杨书记的不实地调查等。
【答案】 示例:理解:这是一种不把百姓放在心上的为官陋习或恶习。表现:①先己再人,甚至仗势欺人的为官陋习,如刘治泰先为自己划拨庄基地,而对同院的田成山却故意为难。②无视百姓要求的为官陋习,如乡政府对田成山反映的问题以忙为借口而采取不理睬的态度。③唯上不管下的为官陋习,如杨书记处理问题的出发点是不影响上级,而不是为百姓解决问题。④不实地考察、实事求是处理问题的陋习,如杨书记处理问题时只在田成山身上找原因,而不考虑刘治泰的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5分)
清 茶
李永生
①野三坡境内有一高山,悬崖绝壁,状如斧劈。山顶有一平台,古上曾建有一座娘娘庙。据说建此庙时因山高路远,建筑材料难以运送上山,有人便想出用山羊驮运的高招儿。将附近村庄的山羊集中起来,在每只山羊身上拴几块砖瓦,成百上千只山羊边啃食青草边朝山顶移动,远远望去,整个大山犹如下了一层雪,很是壮观。
②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娘娘庙越发变得残破,僧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到清朝光绪年间,只剩一高僧在此修行。高僧法号了凡,已年近八旬,但仍精神矍铄,腰身板直。了凡高僧出家前乃一名医,本就心地善良,出家后更加仁慈,经常义务为百姓治病。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着药葫芦,骑着毛驴下山巡诊。那毛驴是个早产儿,它母亲生下它便死去了,主人怕养不活它,想丢弃不管。高僧得知,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毛驴个头不大,却长了一个“大门头”,人说这种驴极聪明。
③了凡巡诊,天蒙蒙亮就出发。高僧骑驴,无须手握缰绳,稳坐驴背,仍能手持佛殊念经。毛驴四蹄撒欢,踏得山石“嚼嘚”脆响,人和驴都显出几分精神。
④到了山下村庄,天正好大亮。病家主人早已在路口迎接。高僧下驴进屋,对病人望闻问切。主人回过身,将一捆鲜嫩青草恭恭敬敬地放在驴面前,毛驴便很友好地望望主人,三缕两缕衔起而食,吃得优雅而有气质。吃饱了,高僧也正好从房中走出,主人千恩万谢,高僧双手合十作别,骗腿儿上驴又去了其他病家。
⑤高僧了凡骑驴巡诊,救治山民无数,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绝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纷纷捐款。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骑上毛驴便去阻拦,好说歹说,乡亲们才作罢。
⑥了凡好品茗。高僧脱俗,品茶也极讲究,他一年四季饮的都是绿茶。绿茶的香气最雅致,一壶开水冲进去,那墨绿色的茶叶打着旋儿舒展出一个个透明的气泡,一股幽香能感染一片天地。茶具是一盏成窑五彩小盖盅,雕镂奇绝,一色山水人物,并有草字图印,那是出家前病家送他的,已摩挲得通体发亮。过去,了凡一直用山上的泉水煮茶,后来换成了山下村庄的龙眼井水。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病家把水倒得满满的,水高过杯口,光滑如披了一层缎子面。高僧道声“极品”,喝一口果真比山上泉水更加甘洌。自此之后,了凡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
⑦为了凡运水的便是那头大脑门毛驴。
⑧了凡先是领着毛驴下山驮了几次水,然后便决定让毛驴单独去驮。
⑨天未亮,高僧便起床打火烧饭,接着添草加料,把毛驴喂饱,而后在驴身上拴好水桶,目送毛驴下山。
⑩这是毛驴第一次单独下山驮水。毛驴因主人对自己的信任而激动,打着响鼻儿一溜小跑,没多久便来到了井边。这时龙眼井边已聚集了三三两两打水的乡亲。老乡们见了毛驴独自下山,先是一阵惊讶,再望水桶,更为惊奇——桶里边竟放着两张烙饼。人们一下子明白了——高僧要用烙饼换水吃。人们争先恐后地为水桶灌满水,烙饼却没有留下,依旧让毛驴驮回去。高僧为乡亲们办了那么多好事,为他打水也要报酬吗?
第二天,毛驴又来驮水,不过这次桶里的烙饼却变成了四张,乡亲们给桶灌满水后,依旧不肯把烙饼留下,毛驴便原地打转,怎么轰也不走。一老人说:“它一准是上次驮回了烙饼,挨了大师的责怪。”人们只好留下烙饼,毛驴欢快地打个响鼻儿,立即转身上了山。
这以后,毛驴每天都在大清早儿下山,用烙饼换水,谁第一个见到毛驴,谁便拿走烙饼,然后负责给水桶灌水。
毛驴驮水,一直持续了二十年。这天早晨,天上下起了白毛雪。毛驴又下了山,然而身上不见了水桶和烙饼。毛驴见到乡亲们,仰天大叫,四蹄刨击地面,一脸的焦躁与不安。乡亲们心里咯噔一下子,忙朝山上奔……入寺庙,进禅房,见了凡已经坐化了,眼前一盏茶水,也已冰凉。
乡亲们含着泪把毛驴拉下山。大伙一商议,决定轮流养护它,每户一月。到了新家,毛驴拉磨驮柴,任劳任怨。当然,有一件事乡亲们谁都不会忘记,那便是户与户交接时,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
(原文有删改)
9.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第④段中通过对高僧、病家主人、毛驴的描述,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三者之间亲切友好、和谐融洽的关系。
B.乡亲们要捐款凿“功德碑”,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就前去阻拦,因为他觉得乡亲们此举妨害了出家人仁德的修炼。
C.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觉得用它烧饭比用山上的泉水更好吃,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
D.小说两次写到毛驴打响鼻儿,第一次是由于得到了大师的信任,第二次则是由于完成了大师交给的驮水的任务。
E.小说注重铺垫,第②段中交代毛驴长了一个“大门头”,为下文毛驴通人性的种种表现埋下了伏笔。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B项,“妨害了出家人仁德的修炼”表述有误,大师只是淡泊名利,不赞成这样做而已。C项,“觉得用它烧饭比用山上的泉水更好吃”于文无据。D项,“第二次则是由于完成了大师交给的驮水的任务”交代不明确,第二次实际上是因为乡亲们留下了烙饼,遂了大师以饼换水的心愿,毛驴因此高兴而打着响鼻儿。
【答案】 AE
10.请简要分析了凡大师的形象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考生答题时要注意梳理小说的情节,找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正面描写和相关人物的评价、举动等侧面描写,对其进行归纳概括,不难得出了凡大师的形象特点。文本中对了凡大师正面描写的事件有“善待小毛驴”“下山巡诊”“以烙饼换水”等,相关的侧面描写主要有“百姓立‘功德碑’”“墓前献茶”等。
【答案】 (1)仁慈善良:小毛驴早产,出生时便死了母亲,了凡大师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着药葫芦,骑着毛驴下山巡诊。(2)淡泊名利:听说百姓要捐款为他建“功德碑”,他立即骑着毛驴前去阻拦。(3)深受百姓爱戴和尊敬: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绝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轮流养护毛驴的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
11.小说以“清茶”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标题的妙处(作用)的能力。对于标题妙处的鉴赏,考生可以从人物、情节、主旨等几个方面去考虑,分析“清茶”刻画出了凡什么样的形象特点,如何把文中的材料串联在一起,对主题的表达有何好处,反映出乡亲们什么样的情感等。
【答案】 (1)清茶是小说的线索,串联起了小说后半部分的情节,寓意了凡大师普济众生的高尚医德像清茶一样滋润着乡亲们的心。(2)龙眼井水煮茶联结起了了凡大师和乡亲们的缘分,维系着双方的深厚情谊,清茶象征着了凡大师和乡亲们的鱼水情深。(3)最后写户与户交接时,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表达了乡亲们对了凡大帅的无限感激、怀念和敬仰之情,深化了主题。
12.小说着重描写了毛驴三次单独下山的情节,每次毛驴的表现都不一样,乡亲们的反应也不一样,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题,要求对作品的情节安排和思想内涵进行探究。解答本题时,考生首先要找到相应的段落,找出描写毛驴三次单独下山的情节,概括毛驴的表现、乡亲们的反应,然后分析其包含的思想内涵。分析思想内涵时要联系小说中的人物,因为小说离不开人物的塑造,此文的人物是了凡大师和乡亲们,因此要以表现了凡大师的什么形象特点、表达乡亲们的什么感情为重点进行分析。
【答案】 示例:(1)毛驴第一次下山驮水,非常兴奋激动,乡亲们见到毛驴后先惊讶,再惊奇,最后争先恐后地灌水。表现了乡亲们对了凡大师的爱戴敬仰之情。(2)毛驴第二次下山驮水,站在原地不肯走,乡亲们把烙饼留下后它欢快地上了山。表现了毛驴的聪慧和了凡大师的高风亮节。(3)第三次单独下山,毛驴见到乡亲们,仰天大叫,四蹄刨击地面,一脸的焦躁与不安,乡亲们担心了凡大师,急忙朝山上奔。表现了毛驴的聪慧,也预示着了凡大师的仙逝。(4)这三次毛驴单独下山的情节中,毛驴、乡亲们的表现各不相同,通过对毛驴三次下山情节的描写,突出表现了毛驴之“聪”、了凡大师品德之“高”、乡亲们与了凡大师之间的感情之“深”,也烘托了了凡大师的形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三、语言运用(18分)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__①__,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__②_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为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__③__,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处联系前一句“不仅是国家不幸”可以得知此句的形式应为“而且……”,再根据后面所列举的几个文人的遭遇可以得知此句的内容应是说“自身的不幸”。第②处可以联系后一句“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夜空”指的是“中国文坛(诗歌)”,“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自然是“黯淡无光”了。第③处可联系前一句“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和“但在精神领域”可以得知此处写的应是“败军之将”的反面。
【答案】 ①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②那中国诗歌将黯然失色 ③他却是高视阔步的王者
14.观察下面的漫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6分)
(1)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70字)
(2)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漫画内容是反映酒后驾驶酿成车祸的现象,司机虽已多处受伤,但依旧沉浸在醉意之中,仍向护士要高度酒。这则漫画告诉我们饮酒开车容易出车祸,提醒司机们开车不饮酒,珍惜生命。
【答案】 (1)内容:一位酒后驾驶者,因肇事被送往医院救护,头裹绷带,神志不清,当医护为他诊疗时,还醉眼朦胧,“意犹未尽”地要求医护:小姐,给——给俺上瓶高度的(酒)。让医护张口结舌。(2)寓意:讽刺酒驾者丑态百出。告诫人们: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15.春节期间,在新海市工作的小张收到了二叔在新海市读大学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二叔写了一封信,但其中有一段有几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6分)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您想让我为您的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惊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笑纳,用于请人收下礼物的客套话。②爱戴,只能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③令郎,用于称对方的儿子,这里用了“您的”,重复,同时对二叔的儿子称令郎不如称“弟弟”亲切得体。④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帮助。⑤惠赠,敬词,用于指别人赠送给自己物品。
【答案】 ①“笑纳”改为“收到”。②“爱戴”改为“爱护”。③“您的令郎”改为“弟弟”。④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帮助。⑤“惠赠”改为“送”。
四、写作训练(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螃蟹不听同伴的劝告,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海水,独自爬上岸边。有只饥饿的狐狸正愁没吃的,看见这只离水之蟹后,马上将它捉住并吃掉了。它的故事传开后,一只螃蟹说:真傻呀!本来就应该生活在海里,却偏要到岸上去自寻死路,它的死毫无价值。另外一只螃蟹反驳道:它至少证明了这一片岸边是行不通的死地。终于,在其他99只螃蟹探路死亡后,第100只螃蟹在安全的岸上饱览着迥异的大陆风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立意构思前要先弄懂材料的意蕴,弄懂材料的意蕴可从材料的描述对象入手。材料先是讲了一只独自爬上岸边的螃蟹被狐狸吃掉的故事,然后是两只螃蟹对牺牲的螃蟹的行为的评价,它们的观点截然不同,最后讲了经过多个“先驱者”的努力,“后来者”有了好的结果。所以说,第一只独自爬上岸边的螃蟹可谓“先驱者”,虽然它被吃掉了,但它的牺牲为“后来者”提供了经验教训,是值得的。因为材料最后有关于结果的一段话,所以不能从单独一只螃蟹的角度去立意。以下立意可供参考:①敢为人先;②不以成败论英雄;③人生须在忍受孤独、非议中毅然前行;④超越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