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6·湖北孝感期末)2014年6月22日20时,李明给3个朋友分别发电子邮件,顺便问他们当地当天昼夜长短情况,结果甲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长6小时,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长4小时,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短8小时。据此回答1~2题。21·世纪*教育网
1.甲、乙、丙朋友所处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
2.与乙朋友所在经纬度数值相同而南北纬度、东西经度相反的地点,其昼长与夜长的差值为( )
A.-4小时 B.4小时
C.-10小时 D.-14小时
【解析】 第1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值越大,故D项正确。第2题,经纬度数值相同而南北纬度、东西经度相反的点昼夜长短相反,但差值相等,即该地与乙朋友所在地相比,昼比夜短4小时。2·1·c·n·j·y
【答案】 1.D 2.A
读图,回答3~4题。
3.与M地相比,N地( )
A.气温高、气压低 B.气温低、气压高
C.气温高、气压高 D.气温低、气压低
4.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解析】 N处近地面等压线上凸,为高气压,气温低,M处向下凹为低气压,气温高,空气由N流向M,北半球向右偏,偏转为东南风。
【答案】 3.B 4.A
(2016·兰州期末)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森林的更替。据此回答5~6题。2-1-c-n-j-y
5.其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6.其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差异 B.水分差异
C.水热差异 D.太阳辐射差异
【解析】 第5题,自西向东呈现的荒漠-草原-森林的更替,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6题,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差异。www.21-cn-jy.com
【答案】 5.B 6.B
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据此回答7~8题。
7.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
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
B.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
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利
D.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
8.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
①地球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②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 ④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从题干的材料可知,澳大利亚的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两地的地理环境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主体,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这也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当两地地理环境相一致时,两地的物种也可互相引进。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的地表性质不同,喀斯特地貌为主的云贵高原储水条件不好,不适合桉树种植。21cnjy.com
【答案】 7.C 8.A
读“中国的气温变化(虚线)与挪威雪线高度变化(实线)比较图”,回答9~10题。
9.公元1700年以后,中国气温变化趋势为( )
A.逐年上升 B.逐年下降
C.波动下降 D.波动上升
10.近3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海平面上升
C.降水量增加 D.太阳辐射增强
【解析】 本题组考查气温变化的趋势及影响。第9题,根据图中的曲线判断,公元1700年以后,中国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第10题,据图分析,近3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上升,这主要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21教育网
【答案】 9.D 10.A
11.关于遥感技术在地理区域研究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
A.分辨各种地物的颜色,以便绘图
B.接收地面物体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有用的图像和数字
C.大范围、快速地反映地物的状态和变化
D.广泛、大信息量地为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工作服务
【解析】 遥感不是分辨地物的颜色,而是接收地物的电磁波信息。
【答案】 A
二、综合题(共56分)
12.某中学社团在暑假期间进行网上模拟联合国亚欧非考察活动,如图表示该次考察活动区域和活动路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比较③、⑤两地气候的差异。(14分)
③地
⑤地
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
(2)“考察”期间,图中④地正处于全年少雨的季节,原因是________。(6分)
(3)②、③两地的自然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6分)21·cn·jy·com
(4)③→④→⑤气候变化带来自然带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_______________特征,自然带的这种变化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4分)www-2-1-cnjy-com
【解析】 第(1)题,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③地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⑤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第(2)题,④处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干燥。第(3)题,②地位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上,受地形影响,形成热带疏林草原带。第(4)题,③→④→⑤自然带受纬度位置的影响,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1)
③地
⑤地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多雨
全年温和湿润
形成原因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受西风带影响
(2)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3)热带疏林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地势高低(地形)
(4)地域差异性 由赤道到两极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8分)
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
(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_________,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_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_资源。(6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
上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分)
【解析】 植被破坏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等其他要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长江流域的洪灾从人为原因分析,主要在于上游地区的植被破坏、中游的围湖造田和下游的泄洪不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1)①D ②B ③C ④A
(2)整体 水 土地
(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 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重点强化卷(一)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6·鹤岗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地北京时间3月21日13时20分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2题。
1.该日( )
【导学号:63380036】
A.广州日出比上海早
B.南极中山站有极昼现象
C.该地有太阳直射现象
D.北京白昼时间长于上海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100°E,0°) B.(140°W,0°)
C.(140°E,0°) D.(100°W,0°)
【解析】 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树木的影子为垂直向下的,说明此时太阳直射当地。全球各地均是昼夜等长且6时日出,没有极昼现象。第2题,北京时间为13时20分,当地地方时为12时,所以该地的经度为100°E,太阳直射0°纬线。【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1.C 2.A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季节相同的是( )
【导学号:63380037】
A.甲、乙 B.甲、丁
C.乙、丁 D.丙、丁
4.四幅图中,北京地方时最接近正午时刻的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3题,甲图的南极圈及其以南发生了极昼,为冬至日;乙图的北极点附近发生了极昼,为北半球的夏半年;丙图的晨昏线过极点,为春秋分日;丁图的赤道以北昼长夜短,为北半球的夏半年;显然乙和丁的季节相同。第4题,甲图表示45°E为夜半球的中线,地方时为零点,即北京时间为5时;乙、丙图同理可推出北京时间;丁图表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位于30°E,即该线为早晨6点,故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21·cn·jy·com
【答案】 3.C 4.D
北京时间2015年2月19日零点钟声敲响时,某工程师在南极长城站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微信抢红包活动。下图为长城站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21·世纪*教育网
5.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
A.2月18日12时
B.2月18日20时
C.2月19日4时
D.2月19日12时
6.春节假期期间( )
【导学号:63380038】
A.南京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B.南京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增大
C.长城站日落时间推迟
D.长城站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
【解析】 第5题,图中显示,长城站大致位于60°W经线上,其地方时比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晚12个小时,当北京时间2015年2月19日零点时,长城站的当地时间为2月18日12时,故选A。第6题,我国春节假期期间是2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因此,南京太阳应从东南方升起,南京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在减小,长城站的日落时间提前,长城站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减小,故选D。2·1·c·n·j·y
【答案】 5.A 6.D
下图是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当北京时间为2015年10月7日凌晨2点时,与北京同处于同一日期的经度范围约占全球的( )
A. B.
C. D.
8.当地球在a→b公转过程中,下列全球昼夜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长于夜
B.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短于夜
C.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长于夜
D.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短于夜
【解析】 第7题,当北京时间为7日凌晨2点时,东六区的区时为7日0时,而其西侧的东五区的区时为6日23时,也就是说,此时从东六区到东十二区的范围,其日期与北京相同,该范围约占全球的。第8题,根据图中太阳的直射位置可知,地球a→b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移向赤道,故南半球的白昼变长,且昼短于夜。21cnjy.com
【答案】 7.C 8.D
(2016·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检测)下表反映了12月 至次年1月 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变化状况。读表回答9~10题。2-1-c-n-j-y
地点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状况
昼长变化状况
甲
减小→增大
变长→变短
乙
增大→减小
不变
丙
增大→减小
变长→变短
丁
减小→增大
变短→变长
9.四地中,属于同一半球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丁
C.甲、丙、丁 D.甲、乙、丁
10.乙地最可能位于( )
【导学号:63380039】
A.0° B.长城站(62°S)
C.66°34′S D.泰山站(77°S)
【解析】 第9题,根据12月至次年1月,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且昼长先变长、后变短可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且靠近赤道地区;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但昼长不变,故乙地位于南极点附近地区;丙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表明丙地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丁地位于北半球。故甲、乙、丙地同属于南半球。第10题,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但昼长不变,说明该地在12月至次年1月这段时间内一直处于极昼范围内,故选D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 9.A 10.D
(2016·西安高一检测)下图中P、Q为赤道上的两点,且P点位于Q点的西侧,P点和M点的地方时相同,弧MQ为晨线的一部分,M点位于北半球。据此回答下题。www.21-cn-jy.com
11.若弧MQ为晨线长度的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北半球白昼一定最长
B.P点与Q点之间的经度相差90°
C.M点的日出方位可能是正南
D.P点与Q点之间的经度差小于90°
【解析】 由材料和图可知,图示半球为北半球,P点和Q点所在的纬线为赤道,弧PM为某条经线的一部分,弧MQ为晨线的一部分,又知晨昏圈是一个大圆,弧MQ为晨线长度的1/2,则M点为晨线和P点所在经线的交点,且晨线与该交点所在纬线相切,故P点与Q点之间的经度相差90°。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M点在北极圈与北极点之间移动,当M点位于北极圈上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M点上有极昼现象,故M点的日出方位可能是正北。
【答案】 B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6·云南师大附中高一检测)下图中,圆心O为极点,大圆为赤道,弧AB为晨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问题。(32分)
(1)图示时刻,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地区范围分别是________;南、北极圈的昼长差为________。(10分)21*cnjy*com
(2)图中A—E五地中,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_;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小的是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两个地点是________。(6分)
(3)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4分)
(4)C、D两地分别位于OE线两侧,若两地的经度差为5°,则两地的地方时差异是________。(6分)21教育网
(5)该日,上海的日出方位是________;若在上海垂直立竿,在下图中画出在日出太阳光下竿影的大致延伸方向。(6分) 【来源:21cnj*y.co*m】
【导学号:63380040】
【解析】 第(1)题,结合题干与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半球为北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则图示时刻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及赤道)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昼,南、北极圈昼长差为24小时。第(2)题,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图中B点的经度为90°E,E点的经度为180°,故图中A—E五地中,位于东半球的是B地。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到两极逐渐减小(南极点和北极点无自转线速度),故A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小。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而B地和E地均位于赤道,故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第(3)题,由图示信息可知,此时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则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为8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S,180°)。第(4)题,OE线为180°经线,C、D两地分别位于180°经线两侧,两地的日期不同,且两地的经度差为5°,故D地比C地早23小时40分钟。第(5)题,此时北半球为冬半年,上海日出东南,日出太阳光下竿影朝向西北。
【答案】 (1)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北半球(及赤道)地区 24小时
(2)B地 A地 B地和E地
(3)8时 (23°26′S,180°)
(4)D地比C地早23小时40分钟
(5)东南方向 如下图。
13.下图为圆柱投影图,阴影部分为黑夜。据图回答问题。(24分)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________。
P点的纬度是________。(4分)
(2)A、B、C三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2分)
(3)这一天地球上极夜范围是________。(2分)
(4)如果A点的时间为19点20分,B点所属时区是________。(2分)
(5)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____(方向)移动,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化?(8分)
【导学号:63380041】
(6)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什么?(6分)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135°E为0时,由此可知直射点的经度为45°W;由晨线与经线夹角为20°,结合昼夜分布可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0°N。P点位于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处,其纬度为70°N。第(2)题,C点所在纬线的昼弧明显长于AB所在纬线的昼弧,故C点昼长最长。第(3)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70°S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第(4)题,由图可知135°E为0时或24时,A点地方时为19点20分,由此可计算出A点与135°E的经度差为70°,由此可知B点在135°E以东且相差70°,计算可知B点经度为155°W,属于西十区。第(5)题,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两种可能,即向北或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将有变长或变短两种情况。第(6)题,此时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从20°N向南北两侧递减。www-2-1-cnjy-com
【答案】 (1)(20°N,45°W) 70°N
(2)C
(3)70°S及其以南地区
(4)西十区
(5)第一种情况:南 北半球白昼将变短。
第二种情况:北 北半球白昼将变长。
(6)由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重点强化卷(二) 气候类型的分布和判断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下列区域特征与对应的主要影响因素连线正确的是( )
A.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太阳辐射
B.庐山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海陆位置
C.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大气环流
D.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大气环流
【解析】 庐山成为避暑胜地,是因为地势高,气温低;吐鲁番盆地夏季气温高,是因为深居内陆,天气晴朗,地面吸热快,同时盆地地形不利于热量的散失;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A
下图中左图为某半球甲地位置示意图,右图为甲地降水量月分配柱状图。读图完成2~3题。
2.甲地降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
【导学号:63380120】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甲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
A.地中海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 甲地位于大陆西岸,若纬度位于30°和(30+10)°之间,则甲地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若甲地纬度位于(30-10)°和30°之间,则甲地位于北半球的热带沙漠气候区。根据右图甲地降水量远大于250 mm,可进一步判断甲地为地中海气候,降水量最大的季节是冬季。2-1-c-n-j-y
【答案】 2.D 3.A
读图(图中各数字代表该点的月份),完成4~6题。
4.该图所代表的气候类型是( )
【导学号:63380121】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季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5.此种气候最典型的城市及具有类似气候类型的城市分别是( )
A.上海、孟买 B.上海、北京
C.北京、开罗 D.上海、新奥尔良
6.此种气候类型区发展农业生产最大的优势是( )
A.降水丰富 B.生长期长
C.雨热同期 D.冬季温和
【解析】 第4题,最冷月气温大于0℃,最热月气温大于25℃,并且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符合亚热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特点。第5题,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孟买为热带季风气候,开罗为地中海气候。第6题,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业生产。www-2-1-cnjy-com
【答案】 4.D 5.D 6.C
读下表,回答7~8题。
地点
纬度
气温(℃)
降水量(mm)
1月
7月
1月
7月
全年
甲
23°08′
13.3
28.4
20.0
210.0
1 614.1
乙
39°48′
-4.7
26.0
2.6
196.0
682.9
丙
48°58′
3.5
18.4
54.3
53.6
647.4
丁
39°17′
4.0
19.0
194.3
45.0
1 465.3
7.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四地位置可能的是( )
A.甲地在南非西南部 B.乙地在欧洲西部
C.丙地在内蒙古西部 D.丁地在北美大陆西岸
8.丁地降水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形成大量降水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寒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解析】 第7题,甲地位于回归线附近,且夏季降水丰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丙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丁地属于地中海气候。第8题,由上题可知,丁地位于北美洲西海岸,为山脉迎风坡,气流上升,降水多。21教育网
【答案】 7.D 8.A
(2016·云南一模)下图为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9~10题。
9.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
【导学号:63380122】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10.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洋流 D.人类活动
【解析】 第9题,甲地1月气温最低且低于0℃,属于温带气候;全年降水量小于400 mm,可判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地1月气温也低于0℃,7、8两月降水量都大于150 mm,年降水量大于400 mm,属于典型的夏季高温多雨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第10题,甲、乙两地气温差异不大,但降水差异明显,主要是受大气环流影响的结果,其中乙地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夏季多雨,甲地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少雨。21cnjy.com
【答案】 9.D 10.B
下图中X地为滨海城市,读图回答下题。
11.若该图出现在我国科考队正赴南极考察时,X地濒临世界第一大洋,则X地此时的气候特征为( )
【导学号:63380123】
A.高温多雨 B.温和湿润
C.低温少雨 D.炎热干燥
【解析】 我国科考队于北半球冬季赴南极考察,故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可知,该图的东半部表示海洋;X地濒临世界第一大洋,即X地位于亚欧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此时受冬季风的影响,气候特征为低温少雨。
【答案】 C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6·德州高一检测)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图1)和两个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图2)。
图1 图2
材料二 四地气温和降水资料示意图。
(1)材料一图1表示的是________(南或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4分)
(2)材料一图2中A、B、C、D四地,常年在图1中⑥带控制下的是________,其形成的气候类型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分析该地降水多的原因。(12分)
(3)材料二中与材料一图2中C地的气候类型相吻合的是________图,该气候类型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
【解析】 第(1)题,从图中风带的风向即可判断。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⑥是西风带,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形成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B地符合。第(3)题,C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该气候雨热不同期,材料二中的图丙与其符合。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答案】 (1)北
(2)B 温带海洋性气候 该地西侧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3)丙 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13.读某理想大陆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乙区域同属一种气候类型,但x、y降水有差异,降水较多的地点是________(填“x”或“y”),请分析其原因。(8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假若黄赤交角为0°时,图中甲、乙两种气候类型中不存在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试分析其原因。(10分)21·cn·jy·com
(3)M为一岛屿,1月份岛屿的西部月平均气温大于0℃,且降水较多,试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2分)www.21-cn-jy.com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乙区域属于地中海气候区,但x、y两地纬度不同,受西风带影响的时间不同,y地降水多于x地。第(2)题,假若黄赤交角为0°,气压带、风带将不再发生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将不再存在。第(3)题,在大陆上,1月份0℃等温线大致穿过34°N~35°N,M为海岛,受海洋影响大,降温速度较慢,月均温大于0℃,1月份该岛盛行西北风,岛屿西部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1)y y地受西风带控制时间较长,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较短。
(2)乙 黄赤交角为0°时,太阳直射点不会有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不会随季节移动,乙地就不可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3)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35°N纬线延伸;由于受海洋影响,降温速度慢,所以月平均气温大于0℃;1月份受大陆东部冬季风影响,岛屿西部是迎风坡,所以降水多。2·1·c·n·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