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美字体
尊
王
言
必
称
尧
舜
,
忧
世
心
同
切
禹
颜
。
赏美文
孟子的强势做人——坚守本心在孟子看来,低调做人,返璞归真,大智若愚,才是真正的强势人格。社会从来都以它的强势引领着人们,只有用超常的性情和意志去抗拒世俗社会的复杂和丑陋的诱惑,坚守善良的本性,才能保持人的善性。而这,就需要“仁”和“智”,二者之结合,才能达其极境即“圣”。孟子曰:“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这种智慧,就是做人的智慧。所以,强势人格绝不是盛气凌人,相反,强势人格需要的是低调做人。有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他的存在让你感到压力,他的行为让你感到自卑,他的言论让你感到渺小,他的财富让你感到愤怒;一句话,他的自我使别人无处藏身。这不是强势人格,这是以强凌弱。强势人格在坚持自强不息之时,同时也要坚守善良的本性。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隐”。“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大隐”不同于“中隐”“小隐”,就在于“大隐”不依赖环境,“大隐”更多的依靠自我的坚守。人在社会上生活,与动物一样,也有一个生存竞争的问题,因此,人也不可能一味地天真下去。这就决定了本心退化之无奈。但我以为我们应该感到幸运的是:人类社会毕竟不同于动物世界。人类之间有竞争,却也有协调。这个协调,有法律的力量,更有道德的感化;这种道德感,就是强势人格打造的“仁者爱人”,这就决定了人的本心不致消亡。有句时髦的话: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抵抗。你能抵抗什么?你能见到权势者而不露出谄媚之色吗?你能看到富贵者不起嫉恨之心吗?援助弱者而不居施舍之功?受人帮助而不露愧颜?面对不合理的好处,你能够内心平静,选择放弃吗?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是沉沦,是抗争?所以,孟子坚持民本思想,提倡“仁政”,体现在我们的处世之道中,就是低调做人。“善”无处不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然而,没有行为的积累,哪有人格的提升?没有内力的修养,哪有环境的和谐?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1.《寡人之于国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文章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指出,作为统治者不能妨害百姓生产,要顺民养民;作为百姓,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否则会得不偿失。
[运用角度] “民生”“适时放弃眼前利益”“可持续性发展”“重视教育”“以民为本”等。
【课外运用】
1.丹麦人去钓鱼时常会随身带一把尺子,将钓到的鱼量一量,然后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背后却蕴含着丹麦人的智慧,他们明白若是将河中的鱼无论大小全都捕回家,那么河流将会变成一潭死水;相反,若让小鱼在水中慢慢长大,那么河流中的鱼将永远繁衍生息,河流将充满活力。
其实,这种有远见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诞生。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这句话用捕鱼的道理生动形象地提醒了人们: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收获更多;贪图眼前利益,只会得不偿失。生活中总是会有人汲汲于眼前的名利,以至于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懊悔不已;而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在别人鼠目寸光之时就看到了远方美景,然后向前迈进。比尔·盖茨就是这类人中的典范。
2.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孝悌,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介子推为母而死,选择光荣;李逵只身劈虎为母报仇,选择德昭后世;香九龄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孝悌,又是一个永远年轻的话题。“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为了一句承诺,孝敬长辈三十余年。正是这样的人支撑着自己的家庭,维系着社会的和谐。却也有人因为拒绝赡养父母而与父母对簿公堂。美与丑,善与恶,全在一念之间,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系于一瞬。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谨庠序之教
解析:A项,“颁”通“斑”。B项,“涂”通“途”。C项,“无”通“毋”。
答案:D
2.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B.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孝敬父母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解析:B项,悌:敬爱兄长。
答案:B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更/夸大;B项,只是、不过/价值;C项,兵器;D项,尽/超过,胜过。
答案:C
4.下列各项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解析:A项,“鼓”,名词用作动词,打鼓。B项,“衣”,名词用作动词,穿衣。C项,“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答案:D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解析:A项,养生:供养活着的人。C项,以为:把……当作。D项,可以:可以凭借。
答案:B
6.下列句子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题干与B、C、D三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为一般陈述句。
答案:A
7.名句默写。
(1)填然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弃甲曳兵而走。______________,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______,则何如?
(2)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______________。谷与鱼鳖不可胜食,___________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___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兵刃既接 或百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2)数罟不入洿池 材木不可胜用也 材木不可胜用 养生丧死无憾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兽相食,且人恶之
恶:以……为凶恶
B.长子死焉
死:为……而死
C.愿比死者壹洒之
比:替,为
D.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悌:孝顺父母,恭顺兄长
解析:A项,恶:厌恶。
答案:A
9.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①南辱于楚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①夫谁与王敌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①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②愿举国为内臣
解析:D项,均为动词,作为。A项,介词,在/介词,拿;B项,介词,被/介词,在;C项,发语词/指示代词,那个。
答案: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实行“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
①省刑罚 ②彼夺其民时 ③薄税敛 ④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⑤深耕易耨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解析:②指秦国的做法,④是实行“仁政”后的效果。
答案:B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
解析:A项,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壹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
答案:A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2)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3)(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的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陶俑殉葬都不能被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够称王天下。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因此说:‘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三、创新语用
13.文中有“数罟不入洿池”的话,《史记》中也有“网开一面”的说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滥采滥伐,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请针对这一共识写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主题鲜明,形式工整,2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呵护环境,取用有度;持续发展,希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