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基础]
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霎时 倩影稀疏 没精打彩 笼着轻纱
B.缈茫
虚无缥缈
隐隐约约
嬉游无度
C.和谐
櫂櫂童山
纤腰束素
迁延顾步
D.风致
丰姿绰约
不绝如缕
叶嫩花初
解析: A项第三个词语应为“没精打采”。“采”是神采,跟“兴高采烈”的“采”写法同。只有“丰富多彩”的“彩”才加上三撇,要不就谈不上“多彩”了。B项第一词应为“渺茫”,都有“氵”旁,而“缥缈”又都是“纟”,意为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看起来隐约不清。C项第二个词语应为“濯濯童山”,形容光秃秃的荒山。而通“棹”的“櫂”形旁是“木”。
答案: D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的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解析: C项“总”在这里表示一种推测和希望,并不表示必然的意思。
答案: C
3.下列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是满月,天上________有一层淡淡的云,________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________是到了好处——酣眠________不可少,小睡________别有风味的。
A.虽然 竟 因而 可 本 也
B.即使 却 因而 正 固 却
C.虽然 却 所以 恰 固 也
D.即使 竟 所以 恰 本 却
答案: C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C.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的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D.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解析: 这篇课文很多句子意味深长,句式也比较长。较长的复句中前后表示并列意思的分句之间应用分号。B项这个复句前后讲“(叶子底下的)流水”和“叶子”,中间有“而”字连接,“而”字前边应该用分号。
答案: B
5.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一道强烈的闪电像利剑一样劈开树干。
D.波浪有节奏地拍打着船舷,溅起千百朵璀璨的水花,恰似撒下一把晶莹的珍珠。
答案: B
[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6.本节第一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塘上月色的?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光到影,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出了塘上月色素淡朦胧之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7.文中画线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在大动乱面前,他不知如何是好,心里越发不宁静。
8.作者两次都联想到了有关采莲的内容,你认为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对江南的怀念。这种怀念,不仅是为了慰藉自己的苦痛寂寞,同时也寄托着他的追求,希望与幻想眼前的黑暗能够烟消云散。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2题。
松堂游记(节选)
□
朱自清
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
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
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
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
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
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
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林,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
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一九三六年
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有错的两项是( )
A.松堂原是一处人迹罕至的故园而已,很容易引起人们悼古伤今的落寞情怀,而作者朱自清却用俭省的笔墨勾画出一幅神韵天成、灵思独具、真趣盎然的松堂美景图。
B.作者从层次的深浅、地形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色彩的浓淡、建筑的参差等方面来烘托映现松堂的景色。
C.《松堂游记》一文以时间和游踪作为贯串全篇的结构,文中的时间和游踪起到指引笔路的“文眼”作用。
D.作者对松堂晚上的黑暗达不到郭沫若在《夜步十里松原》诗中所描写的那种“够阴森森的味儿”的情景,而感到遗憾。
E.文章最后“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一句,惊破了作者超脱尘世的幻梦,流露出尘世难以超脱的淡淡惆怅。
解析: C项潜在的结构线是作者的情思,是作者借景抒发自己置身避暑佳境中的闲适、愉悦的真情妙趣。D项看似惋惜实景的阴森不如郭诗的诗境够味,实是曲言松堂的黑暗恰到好处:既有暗夜的朦胧静谧之美,而无阴森可怖、空旷孤寂之感。在这里,作者之所以如此精细地实写松堂的夜色,目的是求得通篇意境和意趣的协调和谐。
答案: CD
10.松堂内的白皮松在布局上具有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疏密安排得当,松与堂搭配合适。
11.作者分别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松堂“高大轩敞”的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对文章表现手法的把握。解答时要注意从树、人、月亮、烛光等几个角度全面概括分析。
答案: 以“亭亭直上”的松树从视觉上衬托松堂外观的高大;以人的身量的短小从自身的感觉上反衬松堂内部的轩敞;以晚上烛焰的怯怯从拟人化的物的情态上借喻松堂的高深宏阔。
12.本文的题目是“松堂游记”,可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松堂周围的衬景,而对松堂这一主景却写得很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朱自清在游松堂时正值盛夏之际,作者到松堂来正是来寻求凉爽的,而松堂周围的凉爽环境,正好可以使作者寄情山水暂忘尘俗的闲适心境为之一舒,从而充分领略到松堂寻常景物中所蕴含的真趣,所以作者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答案: 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衬景,用虚笔写主景,是一种不同常人的写法,使主景显得含蓄,从而传写出景物所蕴含的神韵,以达到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表达交流]
1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不超过25字。
一个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说:“像一分钟。”小男孩又问上帝说:“一百万元对你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说:“像一元。”小男孩再问上帝说:“那你能给我一百万元吗?”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只要你给我一分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材料是一则寓言。解析时把握“一万年”与“一分钟”、“一百万元”与“一分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上升到哲理的层面,从做事与付出去考虑,注意字数限制。解答时,第一,阅读材料,把握材料内容;第二,从材料的关键词去合理展开联想,由事及理;第三,整合答案。
答案: 凡事皆不是举手可得的,必须付出时间及代价。
14.为下面的对联拟写一句下联。(二选一)
上联: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蓝天衬白云画意无穷。 隐隐约约,密林深处月色无边。
15.吟诵古典诗歌,脑海中会呈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所谓“诗中有画”。请从下面描写荷花的两句诗中任选一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要求:①紧扣诗句;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生动;④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⑤不超过50字。
①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李群玉《新荷》)
②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杨公远《月下看白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紧扣诗句——第①句紧扣夏日碧荷游鱼写,第②句紧扣夏夜月色荷花写,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流畅生动无错别字、没有语病。
答案: (示例)①夏日荷塘,娇嫩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绿伞刚好举出水面,阳光照进荷塘,荷荫映水,鱼儿在荷荫下悠闲地游来游去。②看那月光下的十里荷塘,绿波荡漾,一朵朵月色一般明净的荷花,宛如星星般在碧波中一闪一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