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凋谢(diāo)
似的(sì)
廿四桥(niàn)
啼笑皆非(dì)
B.驯鸽(xùn)
混沌(hùn)
潜意识(qián)
浑水摸鱼(hún)
C.梧桐(wú)
平仄(zè)
颓废(tuō)
潭柘寺(zhè)
D.歧韵(qí)
落蕊(lěi)
着衣(zhuó)
一椽破屋(chuán)
解析: A、C两项,“啼”“颓”的声旁只是部分表音,“啼”应念tí,“颓”应念tuí。D项“蕊”应念ruǐ,“蕾”才念lěi。
答案: B
2.下列各句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江南,秋当然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C.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D.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解析: D项冒号应去掉,“介绍……的问题”,语气连贯,不该停顿(引文是疑问句,问号应该保留)。A项课文中“但”字前用了分号,现代汉语尚未完全规范的上一世纪初叶,这种现象比较多,也可。B项三个地名之间用上顿号,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C项的第一个冒号管到最后,包含第二个冒号,使用正确。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入哪一项词语最恰当( )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严厉,________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__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A.情趣 幽怨 萧瑟 衰落
B.情致
幽然
萧索
衰弱
C.情趣
幽远
萧索
衰弱
D.情趣
幽远
萧条
衰落
答案: C
4.下列句子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B.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解析: C项“文不加点”形容构思写作速度快,而且不需修改。“点”,修改涂抹,该项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B项的“成语”指现成的说法,是对的。
答案: C
5.课文中“廿四桥的明月”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四句的合理语序是( )
①二十四桥明月夜 ②秋尽江南草未凋
③玉人何处教吹箫
④青山隐隐水迢迢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解析: 此诗有三个韵脚,不押韵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必然处在第三,故A、B两项可以排除。再从句意看,全诗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草未凋”),第④句应放在第一。
答案: D
6.下列句子,表述最确切的一项是( )
A.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少风。
B.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有味,下得奇,下得更像样。
C.墙头,屋角,灶房门口,茅房边上,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答案: A
[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7.第一段作者主要写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对北国之秋向往喜爱的感情。
8.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起到领起全文的作用。
9.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10.“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灯下草虫鸣
□
潘纤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鸟声和夏的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秋虫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
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她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我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虫鸣,让她记忆中的爱情倏然被唤醒,让她回到了曾经的某个美好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还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11.简要赏析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白所谓赏析语句,主要需从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方面分析。
答案: 运用排比、拟人、对比(或“衬托”)的修辞手法,用春天鸟声、夏天蝉声的浮躁张扬(拟人)和冬天雪声的单调孤寒衬托出秋虫声的独特魅力。(意思对即可)
1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形象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一句中“哪些角度”和“充满诗意”这两个短语进行分析。文本从三个角度表现了秋虫之声充满诗情画意:首先,文本前两段写自然中的秋虫声极富韵律美,以此触发人们不同的诗意情感。其次,文本第③段着力写文学中的秋虫声具有文学的抒情美。再次,文本④⑤两段写生活中的秋虫声充满温馨。
答案: ①自然中的秋虫声,极富韵律美,触发人们不同的诗意情感。②文学中的秋虫声,具有文学的抒情美,令人回味感慨。③生活中的秋虫声,充满温馨,令“我”内心宁静。(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13.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分析此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表现主题的作用和对文本结构的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一段写了秋夜树下女子唱曲的情景,表明了虫声可以使萧瑟的秋天变得生动,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从对文本结构方面的作用看,此段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做了铺垫。
答案: 这一段写了秋夜树下女子唱曲的情景,表明了虫声可以使萧瑟的秋天变得生动,丰富了文章内涵,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做铺垫。(意思对即可)
1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灯下草虫鸣”为题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回答此题,可从标题的表达效果及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和对结构的作用两方面分析。在表达效果方面,以诗句为题,渲染了诗意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在表现文章主旨方面,有利于突出保持内心的宁静,用心感悟生活的主题;在结构方面,这个标题起到了文章线索的作用。
答案: ①以诗句为题,渲染了诗意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②线索的作用。文章围绕题目,写了自然界、《诗经》里、生活中的秋虫声,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虫声的钟爱之情。③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用心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的温馨与美好。(意思对即可)
[表达交流]
15.调整下面文段画线部分的短语结构和顺序,使句式整齐,文意连贯。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柳影下的钓鱼台,西山的虫唱,夜月下的玉泉,钟声中的潭柘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16.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请认真阅读,然后仿写画线的句子,必须另选喻体。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像奶茶之与咖啡,甜蔗之与辣椒,河贝之与鲍鱼,家鸭之与鸵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