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巩固训练: 3.9赤壁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巩固训练: 3.9赤壁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4 17:0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言基础]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shǔ)    
歌窈窕之章(tiǎo)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pínɡ)
苏子愀然(qiǎo)
C.山川相缪(móu)
舳舻千里(zhú)
D.渔樵于江渚之上(zhǔ)
相与枕藉(jí)
解析: A.属—zhǔ;C.缪—liáo;D.藉—jiè。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词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即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扣弦而歌之,击空明兮朔流光,望美人兮天一方。
C.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解析:
B.弦—舷,朔—溯;A.即—既。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人饮酒
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
C.盈虚者如彼
盈:满
D.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
解析:B.适:享用。
答案: B
4.下列各项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举酒属客 ②倚歌而和之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④山川相缪 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⑥举匏樽以相属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④⑤⑥
解析: ①属(嘱),③冯(凭),④缪(缭),⑥属(嘱)。
答案: C
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乎”相同,两个“之”不同
B.两个“乎”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C.两个“乎”不同,两个“之”相同
D.两个“乎”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解析: ①“乎”为音节助词,②“乎”为疑问语气助词;③“之”为代词,④“之”用在主谓之间。
答案: D
6.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A、B、C为名词活用为动词,D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D
7.在句式特点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羡长江之无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击空明兮溯流光
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解析: B句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B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解析:B.“望”为每月十五,“既望”为每月十六。
答案: B
[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0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占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
C.横槊赋诗
槊:长矛
D.知不可乎骤得
骤:急速
解析: D.骤:屡次。
答案: D
10.对这段文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B.选文的抒情议论都与江上风景和赤壁之战的故事有关。
C.这一段,作者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悲叹。
D.作者善于借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解析: A.错在“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答案: A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5题。
稼说送张琥

苏 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 ①锄耰铚艾:四种农具。②得:此指中进士。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敛之常及其熟    
敛:收获
B.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闵闵:忧虑
C.而发于持满之末
发:打开
D.其亦以是语之
语:告诉
解析: 发:放箭。
答案: C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B.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C.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D.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解析: 主谓句,若主语较长,则需在主谓之间停顿,如“今吾十口之家”“锄耰铚艾”作主语,其后需断。连词“而”前一般停顿;再依据对称原则,则“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之间需停顿。
答案: B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用来印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一组是(  )
①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 ②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 ③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 ④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⑤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⑥而众且妄推之矣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③④
解析: ②与“博观而约取”的观点正好相反,⑥是作者自谦的话,故排除②⑥。
答案: D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内容来看,本文与《送东阳马生序》一样,是一篇赠序。作者苏轼与张琥同科考中进士,张琥回乡,行前苏轼写此文相送。
B.苏轼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勉励张琥要像精耕细作的农夫一样刻苦学习,要像勉力“自养”的古人一样提升自我,从而发挥自己的才干。
C.本文与《师说》一样,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比如两种耕作方法的对比,古人与今人的对比等。此外,本文还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通俗易懂。
D.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因为作者认为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
解析: “要像精耕细作的农夫一样刻苦学习”误,作者赞成的是充分保护“地力”的耕作。另外,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勉励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不要急于求成,要在充分地丰富自己的才学、提升自我修养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才干。
答案: B
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得到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
(2)您一定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参考译文]
您曾经观察过富人种的庄稼吗?他的田又多又好,他的粮食充足而有余。
田多而且好,就可以轮换着耕种,田地得以保持地力。粮食充足而有余,就能够不错过播种时节,等到成熟了才收割。
所以富人的粮食就好,颗粒饱满,秕谷很少,能够长时间存放而不腐烂。现在我一家十几口,却总共只有一百多亩地,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期盼着收获,辛勤耕作,一茬接一茬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庄稼像鱼鳞一般密集,因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跟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这样怎么还会有好庄稼呢?
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什么超过现代人的地方。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忧虑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
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得到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拉满弓一样。这就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啊!
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不幸能早早地及第,与您同科考中,不过您的及第,也不能说不早啊!
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推举我了。唉,您一定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广博地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请您将这些话也转告他。
[表达交流]
16.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了一种旷达、超然的洒脱,请根据下面文段的具体语境,模仿画线句子,再写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排比。
人能做到旷达,实在不简单。旷达是对人生的感悟,是对世界的乐观,是对时代的热爱,是对生活的迷恋。胸怀浩大,但不是野心膨胀;目光深远,但不是肆意贪婪。旷达是崇高的思想修养与伟大人格的自我表现,是内在美的外在花环。旷达不是山野豪气,山野豪气是草莽间个人主义的放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旷达不是玩世不恭,玩世不恭是盲目中自以为是的迷失;旷达不是醉生梦死,醉生梦死是繁华中生命价值的贬损;旷达不是自在逍遥,自在逍遥是失意时人生烦恼的掩饰。
17.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照要求答题。
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了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1)有一个句子与本段的话题不统一,应删去,这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了不少人才
(2)苏轼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18.将下面的一个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原意。
苏东坡的盖世才华固然是使他被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主要因素,但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他令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苏东坡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是他除盖世才华这一主要因素之外令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