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1.2祝 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1.2祝 福(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4 18:0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言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寒暄(xuān) 
银镯子(zhuó)
窈陷(yāo)
间或一轮(jiàn)
B.拓片(tuò)
谬种(miù)
俨然(yǎn)
少不更事(ɡēnɡ)
C.倔强(jiànɡ)
草窠(kē)
负疚(jiù)
咀嚼赏鉴(jué)
D.牲醴(lǐ)
悚然(sǒnɡ)
胆怯(què)
沸反盈天(yínɡ)
解析: A.“窈”应读“yǎo”;B.“拓”应读“tà”;D.“怯”应读“qiè”。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寒喧 瘦削不堪 踌躇 沸反盈天
B.间或 没精打彩 凹陷 惴惴不安
C.陶冶 性情孤僻 照例 垂头伤气
D.忌讳 心神不定 形骸 咀嚼赏鉴
解析: A.“喧”应为“暄”;B.“彩”应为“采”;C.“伤”应为“丧”。
答案: D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只有书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________给你。
②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厚非,但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________轻率。
③奥运会上,他们虽然不断变换球路,还是没能________住对方凌厉的攻势,最终痛失奖杯。
A.传播 失之 遏止
B.传递 有失 遏止
C.传播 有失 遏制
D.传递 失之 遏制
解析: “传播”,广泛散布;“传递”,由一方交给另一方。“失之”,与贬义词相关;“有失”,常与中性词或褒义词搭配。“遏止”,使对方停止;“遏制”,极力制止或控制。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
B.“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C.“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D.“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解析: B.冒号应改为逗号;C.感叹句的叹号应放在“祥林嫂”后,且“你放着罢”后应用逗号;D.句中的逗号应改为冒号。
答案: A
5.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
②阿呀阿呀,我真上当。
③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④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⑤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
⑥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
⑦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
A.②③⑥⑤⑦①④
B.②③①⑦⑤⑥④
C.②⑥③⑦⑤①④
D.②⑤③⑦⑥④①
解析: 在这段话里,卫老婆子先表白自己上当,②⑥③句是这层意思,⑦⑤①句又向鲁四老爷和四太太道歉,④句表明自己要如何赎罪。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8题。
①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②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③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④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6.前两段都写到“头上扎着白头绳”,只是语段②中多了“仍然”一词,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答“不重复”,分析原因的时候要结合祥林嫂的遭遇。
答案: 不重复。这样写实际上概括了祥林嫂丧夫、改嫁、再丧夫、丧子、被逐等种种不幸,并预示着更加不幸的命运。
7.“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这些变化反映出鲁镇人对祥林嫂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根据“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态度变化的原因分析其对祥林嫂的态度。
答案: 对祥林嫂命运的冷漠和对祥林嫂再嫁的鄙夷。(解说:鲁镇的人们仍叫她祥林嫂是出于习惯,但是当时的社会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统治之下,人们不能容忍祥林嫂的改嫁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8.语段④中把四十上下的祥林嫂描写成一个风烛残年的穷苦老妇模样,是否有些夸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结合祥林嫂的遭遇、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等进行分析。
答案: 不夸张。一是写祥林嫂的未老先衰,“改变之大”,突出她的悲惨遭遇,暗示她的悲剧结局;二是饱含了作者对吃人的社会的激愤之情。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9~12题。
出 关

鲁 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噘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
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
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
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地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
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
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
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9.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签子手“翻”“刺”“掏”“噘着嘴”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细节传神,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
B.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C.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D.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E.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解析: 此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A项,“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错,应为“表现了签子手的贪婪”。C项,“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错,应为“侧面表现了老子讲得太深奥、迂腐”。
答案: AC
10.关尹喜等人对老子持有怎样的态度?这个态度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尹喜、关官等人对老子及其学说十分崇拜。这种崇拜的态度说明了当时不论懂与不懂老子学说的人,都十分喜欢空洞的说教。
11.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借古讽今,一方面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已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空谈道德(崇尚空谈)的做法。
12.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人物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小说中为了表现老子学说的深奥、玄虚,故意引用了老子的言论,还想象了老子在讲学时“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等,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2)细节描写,如写众人听老子讲学时的疲倦相,“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形象逼真。(3)环境描写,小说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写了老子离去时的场景,给人以缥缈、玄虚之感。(任选其二)
三、表达交流
13.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要求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同。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文学家的鲁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命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属于句子仿写,首先要找出所给例句的句式特征,所写句子一定要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然后要看例句使用的修辞,所给例句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所写句子也要保持一致。另外,还要注意语言流畅、有文采,能体现出鲁迅作为文学家和革命家的本色。
答案: (示例)(文学家的鲁迅,)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雁鸣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革命家的鲁迅,)是血雨腥风中的一柄利剑,剑锋直指黑暗时代的魑魅魍魉
14.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表达题,俗称小作文。作答时,考生首先应注意题干中几项具体要求,其次应结合对鲁迅的点滴记忆,可以回忆平时学过的相关课文,如鲁迅研究专家唐弢的回忆性散文《琐忆》,以便获得更多信息。总之,画像只是切入点,在考场上迅速回忆起关于鲁迅的相关信息,按照要求组织答案是关键。
答案: (示例)看到您的画像,我自然想起您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觉得这诗句正是您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您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人格的全部体现。您目光犀利,眉头紧锁,面容消瘦,留着一撇浓黑的胡须,表情非常严肃又非常慈祥,从中可以想见您的清苦、刚直、坦然。您一头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约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当真一副怒发冲冠的样子。您是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您的文章独抒新见,入木三分。而您的杂文则是匕首,是投枪,是飞镖,直刺向黑暗社会,使反动统治者胆战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