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2.6琵琶行 并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2.6琵琶行 并序(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4 18:1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言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悯然(mǐn)  
迁谪(zhé)
湓浦口(pén
pǔ)
憔悴(qiǎo
cuì)
B.幽咽(yè)
掩抑(yì)
铮铮然(zhēnɡ)
嘈嘈切切(zāo)
C.冷涩(sè)
嫉妒(jí
dù)
重唧唧(jī)
钿头银篦(diàn)
D.敛容(liǎn)
红绡(xiāo)
悄无言(qiāo)
东船西舫(fānɡ)
解析: A.“憔”应读“qiáo”;B.“嘈”应读“cáo”;D.“悄”应读“qiǎo”,“舫”应读“fǎnɡ”。
答案: C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曲罢悯然 钿头银篦 连篇累牍 司马青衫
B.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解析: B.“徒”应为“徙”;C.“崖”应为“涯”;D.“翻”应为“反”。
答案: A
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明年秋    
②今漂沦憔悴
③因为长句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老大嫁作商人妇
⑧凄凄不似向前声
⑨门前冷落鞍马稀
⑩整顿衣裳起敛容
A.①⑤⑧       
B.⑦⑨⑩
C.③④⑥
D.②④⑨
解析: ①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③古: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⑤古:忽然爆发出。今:冲出去,超过一般,鼓出来。⑥古:容貌。今: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⑦古:年纪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⑧古:以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走向前方。⑩古:整理。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两项是
(  )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歌以赠之
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E.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F.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G.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H.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解析: A.“快”是“畅快”的意思。B.“歌”是“作歌”的意思。C.“言”是“字”的意思。F.“去来”是“走了以后”的意思。G.“掩泣”是“掩面哭泣”的意思。H.“老大”是“年纪大了”的意思。
答案: DE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转轴拨弦三两声,……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音乐的开始,琵琶女通过自己的演奏替诗人诉说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
B.“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
C.“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D.“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解析: A项,“替诗人诉说”不当,琵琶女是在诉说她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
答案: A
6.名句默写。
(1)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______。
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说尽心中无限事。
_______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
(3)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__。
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
(4)忽闻水上琵琶声,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
(5)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江州司马青衫湿。
答案: (1)枫叶荻花秋瑟瑟 犹抱琵琶半遮面 (2)低眉信手续续弹 嘈嘈切切错杂弹 (3)此时无声胜有声 唯见江心秋月白 (4)主人忘归客不发 转轴拨弦三两声 (5)绕船月明江水寒 座中泣下谁最多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琵琶行并序》片断,完成7~9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7.本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说说本段中描写音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比喻的修辞手法,可由“如”字判断出。分析作用时要从突出音乐的效果等角度入手。
答案: ①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可感;②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人物和音乐更加生动可感;④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使抒情和描写有机结合,有力地突出中心。
8.(1)找出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句子,并分析它们各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音乐描写表现了怎样的音乐旋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从诗句中的“急雨”“私语”等声音的特点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 (1)大弦嘈嘈如急雨——浊杂粗重;小弦切切如私语——轻细急促;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难——悲抑哽塞;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2)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奏—激越雄壮。
9.结尾两句环境描写与音乐描写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写景是为了烘托音乐效果,还要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用环境气氛表现音乐效果。乐曲结束了,但四周仍一片寂静,只有皎洁的秋月照着江心。说明听众如醉如痴,依然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这一环境气氛的渲染,传达出一种余音绕梁的经久不息的情味,间接突出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课外探究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0.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目要求写出白居易《琵琶行》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那么你写的诗句一句要体现“浔阳”,一句要体现“月色”。然后回想《琵琶行》中有“浔阳”和体现“月色”的诗句,写出两句即可。
答案: (1)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2)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11.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描写的角度主要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抓住上片关键的“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不难看出这是对乐曲的描写,是直接描写。抓住下片关键句“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也不难看出这是从听者的角度,由听者的联想来衬托音乐之美,属于间接描写。
答案: (1)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2)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2.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13.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矛盾。②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家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14~15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4.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15.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2)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三、表达交流
16.根据下列各题的语境,用《琵琶行并序》中的原句填空。
(1)某小区的物业管理和生活环境十分混乱,居民早就有意见。在人们的强烈要求下,主管部门才对该区管理人员的滥收费行为做出了一个并不彻底的处理决定,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视剧《大宅门》里白景琦从济南返回京城家里时,父亲已去世。在灵堂前,他并没有嚎啕大哭,导演也没有用哀乐来渲染,只是让他做了一个点燃父亲生前所用烟袋跪献灵前的动作。“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场戏很能表现人物的性格。
(3)你我都出门在外辛苦打拼,虽然咱俩的家乡隔着几座山、几条河,以前也没有见过面,可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语境默写,先根据语境的提示,再筛选相对应的名句,且默写要准确。
答案: (1)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2)此时无声胜有声 (3)相逢何必曾相识
17.将下面的两句诗,依据寓情于景的原则扩写成一段100字以内的文字。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扩写语句。扩写,顾名思义就是扩展描写,是指按照规定将离散的词语或抽象的情景、内容要点扩充为意思连贯明确、结构清晰完整的语句、段落。注意落实重点,突出“寓情于景”的特点。
答案: (示例)天边挂着一轮孤月,罩上了淡淡的云霭,又像蒙上挥之不去的层层雾障。朋友要远行,我送他到浔阳江边。江风袭来,枯败的枫叶纷纷滑落,漂浮在江面上顺流而下,几朵破败的荻花也随风躲躲闪闪地晃动着,风过后,枝干秃秃的,显得十分孤寂。
18.为了纪念白居易,后人在九江建有“琵琶亭”和“白居易祠”。亭有一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既赞美了琵琶琴声的美妙,又盛赞了白居易诗的绝唱;祠有一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包含了诗中的故事,又表现了江州人民对白居易的深切怀念。请结合《琵琶行并序》有关内容和有关知识,补出“白居易祠”的下联。
解析: 此题考查仿写、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自身要求比较严格,我们可以重点做到“内容上相关,形式上对偶”这点要求,即要结合诗文内容及题干提示“包含了诗中的故事”的暗示,运用对偶修辞格。
答案: 原联下联为“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