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2.7李商隐诗两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2.7李商隐诗两首(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4 18:1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言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瑟(sè)    
马嵬(wéi)
杜鹃(juān)
报晓筹(shòu)
B.惘然(mánɡ)
矍铄(jué)
恪守(kè)
蓦然回首(mò)
C.琴弦(xián)
未卜(bǔ)
羞赧(nǎn)
传宵柝(tuò)
D.驽马(nú)
解剖(pōu)
虔诚(qián)
海市蜃楼(chún)
解析: A.“筹”应读“chóu”;B.“惘”应读“wǎnɡ”;D.“蜃”应读“shèn”。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端 华年 杜鹃 沧海桑田
B.蓝田 篮球 惘然 置若忘闻
C.九州 神洲 崔嵬 巍然屹立
D.隐晦 隐讳 宵柝 霄衣旰食
解析: B.忘—罔;C.洲—州;D.霄—宵。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________,极__________,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________。因为以极________表现极________,读诗难免有时要“猜”。
A.丰富 宽阔 简约 简约 概括
B.简约 概括 宽阔 简约 丰富
C.丰富 宽阔 概括 简约 简约
D.简约 概括 丰富 宽阔 简约
解析: 解题时要依据语境。根据“以一代十,以少胜多”,第一、二个空就应填“简约”“概括”;根据“以极……表现极……”,那么,后两个空就应填“简约”“丰富”。
答案: B
4.下列对诗词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对偶)
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对偶、借代)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对偶)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拟人)
解析: B.运用了对偶和借喻的修辞格。
答案: B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甫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B.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
C.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通常每首八句。《锦瑟》是一首七律。
D.《马嵬(其二)》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取材于同一故事,是一首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昏庸的唐玄宗。
解析: A.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答案: A
6.名句默写。
(1)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3)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空闻虎旅传宵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日六军同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 (1)望帝春心托杜鹃 (2)沧海月明珠有泪 (3)只是当时已惘然 (4)无复鸡人报晓筹 (5)当时七夕笑牵牛 (6)如何四纪为天子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锦瑟》,完成7~8题。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中“无端五十弦”又喻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表现手法时要注意“首句”的限制。解答第二问时要注意“华年”的内涵。
答案: 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无端五十弦”比喻往事繁多,也可说是比喻已逝的年华,慨叹自己年近半百,忆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不胜惆怅。
8.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诗人的情怀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所用典故的内涵。
答案: 颈联,写怀才不遇,或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尾联,从“追梦”中醒来,并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马 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9.首联“徒闻”“未卜”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联系写作背景和诗歌的主旨以及首联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先用“海外更九州”概括了术士在海外仙山寻见杨贵妃的传说,而后用“徒闻”加以否定。“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妻缘分,却已明明白白地结束了,因此“徒闻”“未卜”表现出作者对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所谓美好爱情的极大讽刺。
10.“六军同驻马”与“七夕笑牵牛”有什么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六军同驻马”和“七夕笑牵牛”形成了一种对比,可由此进行分析。
答案: 唐玄宗、杨贵妃本来是发誓要“世世为夫妇”的,可当遇到“六军”兵变的时候,结果又怎样呢?贵妃自缢而亡,二人阴阳两隔。而“七夕笑牵牛”是两人之前的“美好生活”写照,但现在结局却连牵牛都不如,两相对比,更具讽刺性。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11~13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写了风和日暖、笙歌笑语、花柔柳嫩、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2)手法:拟人、对偶。
12.从“万里”“三年”两个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万里”强调空间渺远,蕴涵飘零天涯而欲归家不能的苦闷;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作铺垫。(示例二)“三年”点明时间漫长,流露出羁旅的愁苦和疲惫。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作铺垫。
13.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流 莺①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②何处有花枝?
 [注] ①流莺:飘荡流转、无所栖托的黄莺。②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4.这首诗颈联的对仗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句子内部“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音节和谐、深沉幽婉,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流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
15.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歌首先描述流莺的恓惶之状。第二联,有所寄托,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流莺的形象之上:自己巧啭,但无人能识;别人良辰,我无佳期。第三联主要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以及境况的对比。尾联抒发伤感,意指偌大的京城,竟然没有栖身之地可以一展抱负。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自持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抒写诗人不为人赏识(怀才不遇)的精神苦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6~17题。
读长恨辞

(宋)李 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四首选一)

(清)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6.上面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请概述这两首诗所感慨的对象与内容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诗主要感慨的是唐玄宗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主要感慨的是《长恨歌》只在反映李、杨之间的生离死别而没看到百姓们的生离死别。
17.两首诗中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表达技巧?请做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首诗中都运用了对比、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如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不动心”与“倍沾襟”作对比;袁诗将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比。李诗中用了“蜀道如天”的比喻、夸张,袁诗中也用了“人间亦自有银河”和“泪比长生殿上多”的比喻、夸张。
三、表达交流
18.《锦瑟》一诗用典较多,请你用四字格形式概括出本诗的四个典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将原诗中涉及典故的四句诗用四字格进行概括。应注意:①准确表达典故内容;②抓住主要信息;③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庄周梦蝶 望帝春心 月明珠泪 蓝田玉烟
19.按照画线句子,仿写三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内容一致,句式基本相同。
翻开那透着书香的文典,语文引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杜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忧国心情和孤独忧郁之感;感怀毛泽东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雄壮伟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语文这块宝藏里,尽情挖掘祖国的名山大川,徜徉在风景如画的小桥流水旁,放眼展望纷繁的人生,继续关注多彩的人生,在这个文学的花篮里寻觅芬芳!
解析: 本题考查句式仿写能力,要弄清楚题目中的要求,即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仿用的关键词、修辞、上下文内容的一致等方面。句子的内容要健康,语境要积极,语言语意要简明连贯。
答案: (示例)感受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慨叹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无奈 欣赏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