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3.8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3.8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4 18:1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言基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曳兵(yè) 
数罟(cù
ɡǔ)   洿池(wū)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ɡ)
C.孝悌(tì)
饿莩(piāo)
供养(ɡōnɡ)
D.衣帛(yī)
王天下(wànɡ)
赈济(zhèn)
解析: B.“庠序”的“庠”应读“xiánɡ”。C.“饿莩”的“莩”应读“piǎo”。D.“衣帛”的“衣”应读“yì”。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 A.“无”通“毋”;B.“涂”通“途”;D.“颁”通“斑”。
答案: C
3.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河内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B.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或百步而后止
或:也许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是:判断动词
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D.申之以孝悌
申:反复陈述
然而不王者
然而:这样却
解析: A.加:更。B.或:有的(人)。C.是:代词,这。
答案: 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以:介词,按照;介词,用。B.于:介词,在;介词,与。C.之:助词,的;代词,这种情况。D.而:均为连词,表转折。
答案: D
5.下列加点的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树之以桑
D.谨庠序之教
解析: D.为形容词作动词,其他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 D
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的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2)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百姓对生养死葬就没有什么不满了。
(3)(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救济。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       
岁:年成
B.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孝顺父母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吃
D.斯天下之民至焉
至:到
解析: B.悌:敬爱兄长。
答案: B
8.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解析: B、C、D三项均为介词,A项为表并列的连词。
答案: A
9.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桑树,蓄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D.节选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解析: B.内容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些条件。
答案: B
10.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注意“生”“死”“丧”的活用方式。(2)注意“谨”“申”“负”“戴”等词语的翻译,另外,后两个分句是介词短语后置句,要按照正常语序进行翻译。
答案: (1)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二)课外探究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实词的含义正确与否,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军皆定次”中的“次”应为军队的驻扎宿营。
答案: C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则”:都表示顺接,可译为那么、就。B项“为”:前者介词,替;后者动词,给予。C项“之”:前者助词,的;后者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乃”:前者副词,表强调,才;后者副词,于是、就。
答案: A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有时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太史负责“卜”,斋戒的行为是进入太庙的人所需要的,保持自身的干净不亵渎神灵。斋戒要跟上日期,斋戒三天后,到太庙,然后对那只可怜的乌龟做出某种暴力行为,看龟的裂纹占卜,选一个好的日子举办一下斧钺的交接仪式。由此可知,正确的断句为C项。
答案: 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找到各项相应的答题范围,认真比对即可。B项,“将再次请求君王”错误。
答案: B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然后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答案: (1)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2)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方法(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凡是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主将已经接受命令,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占卜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物,全由将军裁决。’又拿着斧柄,授予主将斧刃,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深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认为任务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他人,不要凭着一己之见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是正确的。’
“主将已经接受任命,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军队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有异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虑重重,意志不坚定就不能迎敌应战。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活着回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赐予我行使权力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国君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国君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说太公说:“我想要使三军将士,攻城的时候争先恐后地攀登,野外作战时争先恐后地冲锋,该怎样做呢?”太公说:“将领有三种法度。”武王说:“请说说它的具体条目好吗?”
太公说:“作为将领,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下雨不张伞篷,这叫作礼将。将领不以身作则,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冷暖。在通过险阻要塞,遇到泥泞道路时,将领必须要先下来步行,这叫作力将。将领不身体力行,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士兵都驻扎安定了,将领才就寝;饭菜都做熟了,将领才吃饭;士兵不举火照明,将领也不举火照明,这叫作止欲将。将领不亲自抑制欲望,就无法了解士兵的饥饱。将领和士兵共担冷暖、劳苦、饥饱,因此三军士兵,听到擂鼓声就兴奋,听到鸣金声就恼怒。城墙高大,护城河很深,乱箭和垒石纷纷落下,士兵依然争先恐后地攀登;进行野战时,两军刚一接触,士兵就争先恐后地冲锋。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三、表达交流
16.以孟子的“民本”思想为话题,仿照所给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屈原流落汨罗江,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颠沛流离,心怀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施行“仁政”,他高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游说于诸侯国。将此内容依照所给句子的句式特点进行组织即可。
答案: 孟子游说诸侯,心系黎民,高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7.文中有“数罟不入洿池”的话,《史记》中也有“网开一面”的说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滥采滥伐,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请针对这一共识写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主题鲜明,形式工整,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呵护环境,取用有度;持续发展,希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