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基础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汹涌(yǒnɡ)
湮没(yīn)
荡漾(yànɡ)
畏葸不前(xǐ)
B.困惑(huò)
杜撰(zhuàn)
崇敬(chónɡ)
刨根究底(páo)
C.踪迹(zōnɡ)
斑斓(lán)
栅栏(zhà)
惊诧不已(zhà)
D.晕车(yūn)
怪诞(dàn)
酬谢(chóu)
撒手人寰(huán)
解析: A.“湮”应读“yān”;C.“诧”应读“chà”;D.“晕”应读“yùn”。
答案: B
2.下列各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陶醉 圣诞 自鸣得意 截然不同
B.贪婪 畅游 细枝未节 高深莫测
C.暇想 漆黑 冷嘲热讽 五彩斑斓
D.篱笆 磁场 精疲力尽 朝气篷勃
解析: B.“未”应为“末”;C.“暇”应为“遐”;D.“篷”应为“蓬”。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曾想,如果从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 而狂乱挣扎。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它们第一次意识到有一位鲤鱼“科学家”从它们的宇宙中 了。就那么简简单单,没有留下任何 。不管在它们的宇宙中怎么寻找,就是没有这条丢失的鲤鱼的 。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别的鲤鱼而言,这真是一个奇迹。
A.察看 消逝 踪影 踪迹
B.察看 消失 踪影 踪影
C.查看 消逝 踪迹 踪迹
D.查看 消失 踪迹 踪影
解析: 察看:为了解情况而细看。查看:检查、观察(事物的情况)。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消逝:消失,强调结果。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踪影:踪迹,指寻找的对象,多用于否定式。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
B.什么缺乏经验,什么身体不行,什么创新精神不够,这都是你畏葸不前的借口罢了。
C.此时的屈原,如同一朵生长在杂草丛里的玫瑰,绚烂而不合时宜。他以奇异的美丽让周围的一切感到自惭形秽,也同样以高洁的光芒刺得自己鲜血淋漓。
D.我十分敬佩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功利浮躁的年代里,这种说真话、做真人的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解析: “自惭形秽”的意思是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与前面的“感到”重复。
答案: C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 。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 。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时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 ,但正常情况下, 。
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 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③引力波是听不到的 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解析: 此题先看选项,第一空只有②③两种可能,比较之下,必然选②,排除C、D两项。再看第二空,只有③④两种可能,但如果填入③,则这一句内部已经前后矛盾,因此只能填④,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9题。
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由于不能理解在看不见的水面上存在的水波,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它们可能给这种错觉起一个高深莫测的名称(如超距作用,或没有任何接触睡莲即会运动的能力)。
我曾想,如果从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查看而狂乱挣扎。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它们第一次意识到有一位鲤鱼“科学家”从它们的宇宙中消失了。就那么简简单单,没有留下任何踪迹。不管在它们的宇宙中怎么寻找,就是没有这条丢失的鲤鱼的踪影。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别的鲤鱼而言,这真是一个奇迹。
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儿也不像鱼。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是没有鳍它还是能够运动。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当然,这个到宇宙之外一游的故事对于鲤鱼是怪诞的,大多数鱼都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6.文中“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一句说鲤鱼“科学家们”会杜撰某种东西,掩盖自己的无知,这是一个比喻句,它是用来比喻什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注意“聪明”“杜撰”的内涵,并联系下文的“不能理解……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说法。
答案: 作者用这句话比喻我们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一些未知的东西,往往采用类似的手法。说明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有限的,有的甚至是肤浅或错误的。
7.选文中的“冥冥世界”和“熟悉的自然规律”分别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指代意义。如拉出了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等。
答案: “冥冥世界”指鲤鱼所生活的池水以外的世界;“熟悉的自然规律”指生活在水中,靠鳍运动。
8.选文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考虑修辞,然后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答案: 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9.由鲤鱼对人类世界认识的无知,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的,写物是为了写人的。由此可以进行阐述。
答案: 可以推知我们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局限性,我们人类对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的学习与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
于敏的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也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愿望。上大学后,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他就拼命学习,很快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20世纪60年代初,有关部门做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原子弹研究一步。于是,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意味着自己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但是,于敏欣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开始新的研究。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再加上我们的设备不足,国内当时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有95%的时间是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的,只留下5%的时间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是,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就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直至获得所需的数据。从1960年到1965年初,在艰难的科研攻关中,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5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爆炸成功后,于敏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等做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
20世纪80年代,在原子弹、氢弹等技术相继突破后,一些曾经和于敏共同奋战在核武器研制一线的骨干相继离开九院[注]。于敏也曾在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回去做基础研究。但是,他稍加权衡就放弃了离开九院的想法。他对别人说:“虽然下面还有不少人,但掌握物理设计全面的也就是自己了。在这个时候把任务全交给下面,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他知道,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发展第二代核武器。于是,他留了下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正是由于于敏等科学家们的先见之明,中国在禁止地上核试验后,及时转入地下核试验,随即又在全面核禁试前取得了应有的试验数据,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可以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于敏为人谦虚,待人诚恳。他给同事讲东西从来不保留,从来不怕别人超过自己。
改革开放后,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在他的启迪下,写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论文,写上他的名字请他审阅时,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抹掉。
由于极为平易近人,于敏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们亲切地称为“老于”“于老爷子”。
目前,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就会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注] 九院:第九研究院,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1965年1月,于敏奉命调入此。
相关链接
①于敏记忆力惊人,平时很少记笔记,但他满脑子装的都是数据。靠大量的数据,他能很快对一个事物做出物理判断。这是一项特殊的本领,被简称为“粗估”。这种“粗估”方法被何祚庥院士称为理论研究的灵魂。
(摘自《我所了解的“氢弹之父”于敏》)
②1955年,以朝永振一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大为惊叹。回日本撰文,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对此,于敏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
(摘自陈海波《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③“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1988年被正式解封的于敏,这样对记者说。
(摘自余晓洁《绝密忠诚——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
1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童年亡国奴的生活让于敏深感屈辱,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情怀,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成为日后于敏从事核武器研究的精神动力。
B.于敏认为,科学需要开放,应该交流,互相启发。所以,他主张所有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应该出国,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C.于敏重视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培养,他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了使年轻人的论文便于发表,他常常在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D.于敏不但有科学的直觉,也不乏战略的眼光。他预见到世界核武器发展的趋势,加快了我国核武器研究的进程,从而保证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顺利发展。
E.作为一名优秀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人员,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深得物理学界的赞誉,在学界曾有“国产土专家一号”的美誉。
解析: B项,“他主张所有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应该出国”不当,无中生有。C项,“他常常在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错,原文说“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抹掉”。E项,“作为一名优秀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人员”不当,于敏主要研究热核武器。
答案: AD
11.组织上为什么要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于敏?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原子核物理的前沿理论和理论物理方面的才华;②有“粗估”这种预先估计数据的能力,这是理论研究的灵魂;③有对祖国满腔忠诚和甘于奉献、拼搏、钻研的精神。
12.文中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于敏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形完整的设想,起到了关键作用;②带领他的团队,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③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
13.作为一名“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有哪些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探索自主创新之路的精神,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氢弹研制中进行开创性研究;②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为了核事业,不计个人得失,隐姓埋名近三十年;③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开放的胸襟,不遗余力,为核事业出谋划策和培养中青年科学工作者;④有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担当,服从安排,调整研究方向,长期留在九院,从事核武器事业研究。
三、表达交流
14.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中, , , , 。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领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着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连贯。根据横线前一句“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中”找出紧跟在它后面的对应句式“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然后根据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寻求→发现→震动”,依次排出后面三句的顺序为①③②。
答案: ④①③②
15.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兴趣”使加来道雄走上了科学探索的道路,这正验证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请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开头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看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不竭的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热情,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创造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