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拿来主义
本课话题 ——吸收与创新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点评:针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先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神、剔除糟粕。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2016年央视春晚,在真情、感人、欢乐、祥和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但她留下的“东西南北中、全民大联欢”的喜庆与激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这台晚会,有传承,也有创新;重艺术,也重思想,年味浓浓,不乏亮点。论及今年春晚,不能不用到两个概念:内容与形式。用哲学话语表达,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有赖于内容,并随内容发展而改变。但形式又作用于内容,影响内容。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由于历史的发展,人民的需求,艺术的多元,审美的嬗变,在内容发展的同时,必须有新的形式与之匹配。所以,不断打破传统旧形式,创立现代新形式,在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中绽放精彩,是猴年春晚的艺术特征与审美核心。
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
江水前浪让后浪,继承人一代传一代。 ——贺拉斯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毛泽东
接受一种正统观念,永远意味着继承许多尚未解决的矛盾。
——乔治·奥威尔
只有有效地继承人类知识,同时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拿到手,我们再向前迈出半步,就是最先进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学家。 ——温伯格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自诩(xǔ) 譬如(pì) 魂灵(hún)
摩登(mó) 脑髓(suǐ) 残羹(ɡēnɡ)
掘煤(jué) 蹩进(bié) 吝啬(lìn)(sè)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与 (2)孱
(3)度 (4)冠
2.语境辨析法
(1)眼看着(zhe)大水冲毁了房子,乡亲们干着(zhuó)急。
(2)一些小朋友在弄(lònɡ)堂里玩耍,弄(nònɡ)坏了门口挂着的灯笼。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鼓吹·鼓动
“鼓吹”指宣传提倡;吹嘘。
“鼓动”指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鼓吹”侧重宣传,“鼓动”侧重结果。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我只想鼓吹(鼓吹/鼓动)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2)印度男子通过网络鼓动(鼓吹/鼓动)人们加入ISIS被逮捕。
2.误解·曲解
两者都有“不正确理解他人的愿意”的意思,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误解”指理解得不正确或不正确的理解。
“曲解”指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意愿(多指故意地)。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网友陈先生在大楚网“天天315”栏目上投诉:保险业务员骗保,曲解(误解/曲解)合同条款谎报收益。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误解/曲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从字面上看,《非战公约》相当冠冕堂皇,但是它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并没有规定任何明确的责任,也不要求各国为此做出任何实际的牺牲。(√)
理由:“冠冕堂皇”是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含讽刺意味。
2.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光荣传统,送礼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消除敌对冷漠,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理由:“礼尚往来”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用在“亲友间”的往来正确。
[常识·速览]
民族魂——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去世,终年55岁。
代表作品
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主要成就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整体·感知]
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文脉·梳理]
【答案】 (1)逃避主义 (2)占有 (3)创新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答案】 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2.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答案】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3.本段最后一句“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二、阅读课文第3~6自然段,回答问题。
4.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的?
【答案】 本段用“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5.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答案】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
6.概括3、4两段和第6段的意思。
【答案】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三、阅读课文第8~9自然段,回答问题。
7.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大宅子”之类的问题。请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应取什么态度,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试完善下面的表格。
分析对象
喻义
态度
相关语句
大宅子
指文化遗产
鱼翅
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
吸收
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鸦片
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1)
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烟枪和烟灯
(2)
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
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姨太太
(3)
(4)
(5)
【答案】 (1)批判地吸收;(2)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3)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4)坚决抛弃;(5)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8.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思考“孱头”“昏蛋”“废物”各指的是什么?试完善下面的表格:
分析
对象
表现
喻义
孱头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
(1)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2)
【答案】 (1)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2)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四、阅读课文第10自然段,回答问题。
9.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答案】 “新文艺”指无产阶级文艺;“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
[话题·互动]
话题:现今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甲:需要拿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向别的国家学习借鉴,学习好的治国方针策略,学习先进的科学研究技术,学习借鉴好的经验精神。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学生乙: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故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不迷失自我,使中华传统文化香飘世界。
我的观点: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比喻论证
本文中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来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态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彻底地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批判了“全盘西化”的错误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精辟地阐明了“弃去蹄毛,留其精粹”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作用:通过比喻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更易于被读者接受。
2.写法指导
(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3)紧扣观点分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3.迁移应用
以“信念”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不少于100字。
【参考示例】 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地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苍鹰不停歇的身姿。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星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海洋。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学习取与舍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输入鸦片、枪炮等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种情况,对于中外文化遗产,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主张“占有”的同时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卑不亢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收精华”的意思是一致的。
【应用角度】 “文化”、“借鉴”、“继承与创新”、“取与舍”等。
2.精彩应用
“包容”,就要像大海那样,接纳来自千百条河流的水。不管它是清水,还是浊水;是净水,还是污水,只要是水,一概接纳不误。如果只是接纳清净的水,而拒绝污浊的水,那么它就不是大海了。对待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也一样,不管它是土文化,还是洋文化;是俗文化,还是雅文化,一概照收不误。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当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只是吸纳洋文化和雅文化,拒绝土文化和俗文化,那么何来的“博大”和“精深”?鲁迅在《拿来主义》中主张“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其道理或许就在此吧?
当然,在“包容”的前提下,还需要对“包容”的东西加以区别。要在包罗万象的种种物事中挑选出孰优孰劣、孰好孰坏。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要区分出哪是“精华”,哪是“糟粕”。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并不那么容易。《金瓶梅词话》在暴露土豪劣绅的劣迹时,又夹杂着露骨的性描写;《红楼梦》在反映封建贵族家庭必然没落的趋势时,也夹杂着道家的虚无主义思想;《思想者》在冷静思考的同时,却展示着赤裸的身体……看来,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在“拿来”时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不是没有道理的。
[佳作·领悟]
也谈“拿来主义”
小 城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曾针对文化和文艺,大声疾呼“拿来主义”,即要大胆西学东用。
21世纪的今天,“拿来”变得如此容易和普遍。大家都在不断地、毫不客气地演绎着“拿来主义”。有人把这种现象含蓄地称作“借鉴”,也有人毫不客气地命名为“剽窃”。
首当其冲的就是学术界。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剽窃抄袭成风,弄虚作假为常,巧取豪夺成性,欺世盗名为荣。不仅如此,学术抄袭已经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集体和集团行为,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
关于学术腐败的问题,不少文章和论坛也深刻挖掘了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呼吁健全的法制和教育制度以及学术界人士的责任心、淡泊心和诚信品质。可是学术抄袭还是愈演愈烈,大有从燎原的星火演变成了汪洋火海的势头。
梁启超曾针对清朝学者呼吁素惯淡泊、与世无竞、终身于学的“寒士”。在学术领域逐渐商业化的今天,这种“寒士”如稀有动物一样濒临灭绝。试看身边的同事朋友,发文章做科研,十有八九是“借鉴”了别人的,而这种借鉴并非“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复制、粘连、改编、翻译,网络是如此好用。学富五车的大家们会大方的点出引言,做细注释,而那些“一瓶不满半瓶咣当”的主儿总是偷偷摸摸、含含糊糊、引而避之、鸠占鹊巢。
在西方学术界,如果被发现一次抄袭,肯定是被踢出学术领域永世不得翻身;而在中国的学术圈,被发现了或被指控了,作弊者顶多是丢了一些头衔,还是会在高校和学术界混的如鱼得水。
我对娱乐圈和影视圈知之甚少,偶尔的观看和欣赏,也会遭遇不同程度的“拿来主义”。第一次看《好想好想谈恋爱》时非常激动,觉得影视圈终于出了电视精品了,那镜头和光线的切换,音效和环境的采用,精辟的对白和哲理性的讲述,四种不同女人对时尚、爱情、友情、生活、工作的阐释都令我欣喜不已。可不幸的是,《Sex and the City》撞到了我的眼球,它每一季好像都在嘲笑我这肤浅的骄傲。这是典型的超越借鉴的剽窃,因为所有关于《好想》的值得欣赏的因素大都来自这部美国电视剧。
韩剧的流行不仅带来了韩式服装和韩国菜的泛滥,还把韩剧模式、理念、风格灌输于中国影视界和大众心中。《白领公寓》《情定爱琴海》不仅采用韩国明星,还运用了韩剧的拍摄风格,典型的大特写镜头,精美的服装和画面,灰姑娘和富豪王子的痴怨爱情。情似神似,汉语版的韩剧而已。前两天中央一播出的泰国的《凤凰血》也未脱窠臼。
上周译了一篇关于“隐藏奢华”的文章,说到美国名人明星们之所以穿用商标和徽志不明显的名包和服装,就是因为这些名包和名牌时装的赝品和模仿品充斥了美国各大商店。这些所谓的“名牌”的拥有也因为普遍而失去独特和尊贵。
当然,时尚、服饰等流行因素的散播、模仿和学术界、文艺界的抄袭剽窃不可同日而语。它们引起的官司也相对少的多。
这是个信息时代,只需要10分钟的时间,艾美奖上的时装和珠宝展示就可以把流行理念和时尚元素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个信息世界,只需要鼠标一点,你就可以搜集到想要的信息,复制自己需要的内容。这是个粘贴、仿制、改编、模仿的时代。“拿来”如此容易,如此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这类的“拿来主义”,不需要大力提倡了,需要的是合理的限制和管理。
1.学构思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切中时弊,深入人心,今天作者有感于现实社会中“拿来”之容易和普遍,痛心疾呼,力挺借“拿来”之名而行剽窃之实。两相对比,更发人深省。
2.学引用
第五段巧妙引用辛弃疾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借鉴”现象的普遍和泛滥。
3.学对比
中西方学术界对抄袭事件的不同处理,也让人深思“抄袭”现象在中国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惩罚力度小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的蔓延。
4.学结尾
卒章显志,作者在分析列举种种“拿来”后,大声疾呼,此类“拿来主义”不要也罢,语言简洁有力,振聋发聩。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错误的注音。
吝啬(sè) 譬如(pì) 孱头(chán) 自诩(xǔ)
蹩脚(biè) 掘墓(jué) 冠冕(miǎn) 剔除(tī)
糟粕(bó) 大度(dù) 残羹(ɡēnɡ) 犀利(xī)
【答案】 “孱”应读càn;“蹩”应读bié; “粕”应读pò。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古董 辨别 耳儒目染 不负众望
褴褛 特聘 礼尚往来 义气相投
国粹 缘故 禁止赌博 征稿启示
【答案】 儒—濡;义—意;示—事。
3.依次填入下段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__①__烟枪和烟灯,__②__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__③__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__④__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①
②
③
④
A
因为
虽然
但是
所以
B
只有
虽然
倘使
但
C
虽然
但是
只要
但
D
只有
因为
所以
因此
【解析】 选段最后一句总体上属于转折关系,“我想”之前主要是在说“烟枪”、“烟灯”中的一点积极成分,“我想”之后是在说“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的处置措施。故排除A、D两项,而前两处空缺所联系的内容不是转折关系,故排除C项。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人也真够冠冕堂皇,经人这么一说,他们就死心塌地转起“法轮”来了。
②说是让我们给提合理化建议,可我们还没说完一句话,他就勃然大怒了。
③小王非常怕冷,一到冬天,就把门窗堵严,躲在室内闭关自守,一直到暮春才肯出来。
④用第二代厨中宝制作残羹冷炙非常方便,只要轻轻一按电钮,即刻就会做成。
⑤李某在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就向日寇暗送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靠,公开做了日寇的走狗。
⑥在多次推迟销毁日期后,运行15年之久的俄罗斯所属“和平号”空间站终于寿终正寝。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④⑤⑥ D.②③④
【解析】 ①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用在此处不合语境。②勃然大怒:因生气而变脸色的样子。③闭关自守:指闭塞关口,不跟别国往来,也泛指不跟外界交往。不合语境。④残羹冷炙:指剩余的饭菜,望文生义。不合语境。⑤“暗送秋波”一词原意指暗中眉目传情,后多引申为献媚取宠,暗中勾结。⑥“寿终正寝”指老年人死在家里,也比喻事物的消亡。
【答案】 B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学教材刻意“去鲁迅化”,不仅会抽空民族精神,还会浅薄、无知,在任何时代,中国人都需要鲁迅,以反思历史,反思自己并关照现实。
B.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对传统文化要动脑子、有眼光,自己去“拿来”,实际上也是对“全盘西化”的间接批评,不能一味否定传统文化。
C.我们常常不知道,西方免费送来的东西往往是钓鱼的诱饵,而我们想拿来的东西,大部分绝大多数是拿不来的,是需要付钱的,一厢情愿地“拿来”,很容易被西方起诉、惩罚。
D.很多同学都深切地说,自己体会到了鲁迅为了拯救国民灵魂而不息呐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他胸中深广的忧愤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的热爱。
【解析】 A项,不合逻辑,应将“抽空民族精神”和“浅薄、无知”互换;C项,语意重复,应去掉“大部分”;D项,语序不当,应把“深切地”放到“体会”前。
【答案】 B
阅读课文第6~9段,回答问题。
6.第8段中“‘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总结了本段,又引起了下一段对拿来主义者的论述。起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7.第9段中,“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 “像萝卜白菜一样”,看得很平常,敢吃;“不用它来宴大宾”,不讨好有权有势的人。说明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要敢于吸收,只是不去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
8.下面几句话分别阐明的“拿来主义”的什么问题?
(1)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4)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答案】 (1)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2)实行“拿来主义”的前提条件。(3)实行“拿来主义”的态度、方法。(4)实行“拿来主义”的结果。
9.第10段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意在说明什么?从这段文字来看,作者认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答案】 (1)实行拿来主义对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新文化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2)批判地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