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本课话题 ——偶然与必然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当贾宝玉被喝禁在厅上时,他料到挨打是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狂涛巨澜也就顷刻风平浪息,情节的高潮也就形成不了。高明的曹雪芹为了让叛逆与卫道的矛盾激化成必然,为了掀起情节的波澜,就利用偶然性的因素来触发。
点评:偶然,一直是一个带有不确定性的词,代表着突然出现,代表着意想不到,代表着一切不可知的情况和结果,看似不可掌握无法捉摸,然而,就像钱钟书先生说的那样:“天下没有偶然,偶然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偶然并不真的是偶然,而是不断积累而转化的必然结果。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自2016年3月7日下水救人之后,海比尔·艾合麦提几乎每天都要接受几拨记者采访。然而,3月21日,当他身披绶带、佩戴奖牌、手捧证书,面对中央、湖南、新疆多家媒体记者的话筒和射光灯时,仍然感到荣誉来得太迅速,幸福来得太突然。
“海比尔的英雄壮举,是偶然也是必然。”郴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希慧说。郴州市多名干部群众,和海比尔一起在郴州创业就业的新疆人,都作出如是评价。
记者经过详细了解,发现英雄一夜成名,与诞生英雄的摇篮有很大关系。可以说,30岁出头的海比尔,一直在诞生英雄的摇篮中成长。
海比尔在喀拉喀什河畔的一个小村庄长大。他的同乡图尔荪买提·佧马力介绍,海比尔小时候就是个“儿子娃娃”,一次,村里有人落水,无人敢下水时,会游泳的海比尔第一个跳入水中,把人救上岸。家庭教育和村里的淳朴民风,让海比尔从小就懂得见义勇为、乐于助人。
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
无巧不成话。 ——冯梦龙
着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栽柳柳成阴。 ——冯梦龙
命运就是对一个人的才能考验的偶然。 ——蓬皮杜
少年的美丽是大自然偶然的创作,老年的美丽是艺术的必然杰作。
——格林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滂沱(pānɡ)(tuó) 禄蠹(dù) 垂头耷耳(dā)
笞挞(chī)(tà) 肮脏(ānɡ) 如坐针毡(zhān)
焙茗(bèi) 金钏(chuàn) 分道扬镳(biāo)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铺 (2)藏
(3)脉 (4)捋
2.语境辨析法
(1)一转(zhuǎn)弯,小明就转(zhuàn)向了。
(2)一声大喝(hè),正在喝(hē)水的罪犯便被制服了。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启示·启事
“启示”指启发提示,使有所感悟,动词;也可作名词,指通过启发提示而领悟的道理。
“启事”指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名词。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红楼梦》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启示/启事)。
(2)学校里不少教室门口都贴了寻物启事(启示/启事)。
2.偶尔·偶然
“偶尔”跟“经常”相对,着眼于数量少、次数少,一般作副词,充当状语。
“偶然”指事情发生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的,跟“必然”相对,它还可作形容词,充当定语。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报道称,62%的法国人经常食用生态产品,88%的法国人偶尔(偶尔/偶然)食用生态产品,均比2013年提升了13%,食用生态产品逐渐成为法国人的食用习惯。
(2)这种偶然(偶尔/偶然)性在实际上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此次古代瓷器精品特展,共计展出历朝各代瓷器20余件,包括唐宋元明清各代主流窑口的各种造型、各种釉色、各种装饰技法的精品瓷器,件件瓷器天造地设。(×)
理由:“天造地设”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用在“瓷器”上,使用对象错误。
2.自从沪杭高铁开通以后,许多在上海工作的人周末到杭州已不再是不速之客,游览西湖后很快就能返回。(×)
理由:“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使用对象不对。
3.他很后悔,不该和与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
理由:“分道扬镳”指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用在这里符合语境。
[常识·速览]
当代学者——吴功正
吴功正,当代著名学者。1943年生,江苏如皋人。现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从事的学科研究领域:美学、文学。著作有《小说美学》、《中国文学美学》、《六朝美学史》、《唐代美学史》等。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宝玉挨打介绍了《红楼梦》的情节特点,从必然性、层次性、偶然性三个方面作了说明,分别从社会思想、多重矛盾、意外事件分析了《红楼梦》的情节特点。
[文脉·梳理]
【答案】 (1)总提 (2)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头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开篇即以比喻渲染,赞叹《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一个侧重结构精巧,一个侧重情节自然而动人,为文章定下了基调,有先声夺人之势。比喻生动贴切,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2.第3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本段既可说明情节波澜是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也可以表明《红楼梦》的情节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为下文具体的论述作好了铺垫。
二、阅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5段,“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为什么?
【答案】 说贾宝玉不想或无意于功名利禄时,他清楚地对史湘云表明了他的态度,而这些和贾政的思想是违背的,这是父子之间的一个最大冲突,也是根本性的冲突。所以说“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
4.第6段,课文反复提到的挨打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答案】 金钏儿投井,雨村临门是高潮的导因;忠顺王府索人是高潮的诱因;贾环的飞短流长,是高潮的直接原因。
三、阅读第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一句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起总括作用,是本段的中心句。
6.“就利用偶然性的因素来触发”中的“偶然性”指什么?
【答案】 (1)贴身小厮焙茗恰巧不在;(2)老妈子是个聋子。
[话题·互动]
话题: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宝玉的“无心于仕途之间,绝意于经济之途”是赞同的。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仕途经济应不应该追求?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甲:应该追求。在现今社会中,“仕途经济”可以看作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无论是考公务员还是自主创业,都可实现自身的价值。人若没有追求,没有理想目标,则很难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曹雪芹写宝玉是有他的目的的,他将宝玉看作整个封建大家庭和腐朽的社会制度的叛逆者,这个社会所提倡的、封建大家庭所追求的都是他所要叛逆的,作者塑造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是为作品的反封建主题服务的。
学生乙:不应该太过追求。诚然,在现代社会追求仕途经济对自身和国家社会都会有很多的益处,但是不可太过强求,若汲汲于功名利禄而不能够实现或者达不到自己理想的目标,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较大,很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以致丧失生活的信心,实现不了自身的价值。其实,当今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尽心尽力去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成为有用的人才即可,大可不必非得走仕途经济之路。
我的观点: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类比论证
作者在评论《红楼梦》时,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紧密结合原著中的典型例子进行精辟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主要运用例证法,在举例时,对作品的复述扼要而生动,议论精当而有分寸,而且叙议有机结合,为评论中心服务。另外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使说理形象、精当。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其作用是类比论证在议论中能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2.写法指导
(1)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否则就缺乏说服力。
(2)类比的事物具有的共同属性愈多,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大;反之,则可靠性小。
(3)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不可绝对化。
(4)类比的两者,其中客体事例应是确已定论的,否则就缺乏说服力。
3.迁移应用
概括下面一段内容的类比推理过程。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参考答案】 在这个例子中,客体事物(尼采)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中国一些人)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阅读经典名著 领略文化魅力
《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花费了十年心血铸就的一部文学巨著。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对几百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情世俗。《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制、哲学思想、文化形态、民俗现象,甚至铁器、瓷器等手工业制造的重要史料。因此,这部经典名著值得我们一读。
文化经典名著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是一笔无价的财富。阅读经典名著是接受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对于中学生而言,积极阅读经典名著,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增加我们的人生阅历。另外,厚重的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只要我们在写作时将其发酵,灵活处理,不仅会使句子变得生动富有灵气,而且也会给作品增添几分文化气,增添几许厚重。
【应用角度】 “阅读经典”、“经典的魅力”、“从经典中汲取养分”等。
2.精彩应用
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提起《红楼梦》来,真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名著到影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单说《红楼梦》这部巨著,它不仅是中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珍奇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照耀着世界文学艺术之路,荣登全球文学的巅峰。200多年来,《红楼梦》正是以这样神奇的艺术魅力,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映照着《红楼梦》问世以来各个不同时代人的精神生活,奏响了时代最强音,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美的旋律。大凡通读过《红楼梦》的人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说《红楼梦》是一个气魄宏大、细致入微、人物鲜活、景色美丽的人间世界,一个绝妙的艺术天地。
读《红楼梦》,就像在浏览文学艺术宝库,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感受无穷的艺术魅力,从而受到深邃的写作启迪,特别是《红楼梦》里的鲜活的白描手法,也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文学描写的典范。
[佳作·领悟]
一曲红楼 万声叹息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梦》的可贵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是那样世态炎凉,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黑暗的形成根源即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那样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好词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迎春,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远嫁的是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是惜春,含冤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钏……这样的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情的鞭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里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铿锵之词。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钩心斗角,有凶残强暴,有尊卑之分;在这样“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清新的形象,不为世俗所染,用高洁的姿态冷眼旁观。而林黛玉便是这些鲜活形象的最好代表,这个世界寂寞仙姝林黛玉在大观园里既是主又是客,这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看到世间的各样清寂,大观园“游丝软系飘香榭”的热闹在她眼里只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惊寒。所以她会认识到自身的可贵,会为自己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会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春,似水流年”的时候仿佛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却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曹雪芹用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集积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1.学开头
开头引用舒芜先生的话,领起后文,使文章更有针对性。
2.学排比
第二段采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列举了大量的论据,使文章密度大,说服力强。
3.学点面
如果说第二段是面,其中列举了多个人物,而第三段就是点,重点对林黛玉进行评说。
4.学并列式结构
后三段文字,开头均以“一曲红楼,万声叹息”领起,形成并列式结构,每段选取一个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评说。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错误的注音。
笞挞(chī tà) 禄蠹(dù) 中伤(zhōnɡ)
缔构(dì) 湍急(tuán) 惶遽(jù)
漩涡(xuàn) 捋起(luō) 顷刻(qǐnɡ)
【答案】 “中”应读“zhònɡ” ;“湍”应读“tuān” ;“漩”应读“xuán” 。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更迭 迭进 迭床架屋 层峦叠嶂
惴摩 湍急 气喘吁吁 狂涛巨澜
缔构 真缔 富丽堂皇 飞短流长
【答案】 迭床架屋—叠床架屋;惴—揣;真缔—真谛。
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对于荣国府的封建统治者来说,贾宝玉是不可或失的命根子,是延荣续贵的唯一希望。
②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
③忠顺王府和贾府的关系并不那么妙,不速之客来天外,跑到门上找戏子,而且那王府堂官很不客气,使得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
④苏轼一生的诗词信札、艺文题跋,淋漓尽致数千篇,声名卓著的苏体书法、绘画,还有各代诸家的评价、笔记、注解、选集,版本繁多,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瑰丽宝库。
⑤著名的画家石坚先生即席作画,他信笔涂鸦,不一会,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便跃然纸上。
⑥他在工作岗位上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这期间两次在身体不适治疗后又回到工作岗位,最终因心劳日拙而病发,救治无效,不幸离世。
A.④⑤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解析】 ①不可或失:不能有一点点缺失。②飞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③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④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彻底。与语境不符。⑤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潦草,或胡乱地写文章,随意涂鸦。此处用来形容石坚先生作画显然不当。⑥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但是却越来越笨拙。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多用作贬义词。此处应该用“心力交瘁”。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狂涛巨澜也就顷刻会风平浪息,情节的高潮也就形成不了。
B.整天转前绕后,陪伴左右,又机灵又贴身的小厮焙茗,偏偏这时不见踪影。
C.这都是偶然性的事件,但是这种偶然性在实际上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D.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决定的。
【解析】 D项,句式杂糅,“取决于”和后面的“决定的”取其一即可。
【答案】 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
________。这位人称“玫瑰花”的三小姐出场便是不凡,“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她组织过诗社,“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夫人受冤时,是她站出来代为洗雪
②她兴利除弊,“精细处不让凤姐”
③王善保家的肆虐行恶时,又是她回击一记响亮的耳光
④在《红楼梦》众多的女儿形象中,探春的确是一朵又红又香、只是刺戳手的玫瑰花
⑤迎、探、惜三姐妹中的佼佼者当推探春
A.⑤③②①④ B.④②①③⑤
C.⑤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⑤
【解析】 全段“总—分—总”来叙述,中间先正面后反面;注意③中的“又是”与①中的“是”呼应,说明①③连在一起,应用排除法可知应选B。
【答案】 B
阅读课文第7段,完成6~9题。
6.本段论证的观点是什么?是以什么为例来论证的?
【答案】 本段论证的观点是“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是以“宝玉挨打”为例来论证的。
7.作者引用马克思《致路·库格曼》的信是为了证明什么?
【答案】 为了证明偶然性在实际上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8.最后一句话中的“这方面”指什么?
【答案】 偶然性在实际上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9.你如何理解小说情节的偶然性?
【答案】 小说情节有偶然性的存在,它会纳入“必然性”的发展过程中,加速或延缓“必然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