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阿Q正传(节选)
本课话题——精神胜利法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点评:阿Q看不起未庄的居民,连赵太爷也看不起,又看不起城里人,这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这些都源于他的盲目自大。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不久前,安徽蚌埠某中学挂出告示“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据了解,毕业于该校的吉娜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里克·白兹格的妻子,二人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相识并喜结良缘。吉娜的老师和同学称,吉娜在高中一直是年级前几名,出国时以满分成绩通过入学考试。
“中国女婿”之类的说法,说到底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心理暗示中获得一点小小的精神上的满足和自我安慰。其实,与其沉迷于对获诺奖的“中国女婿”的过度追捧,不如反思一下:我们离诺奖究竟有多远?差距在哪?这个差距会因为几个“中国女婿”而拉近吗?
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
伟大的尝试,即使失败了,也是壮美的。 ——文森特·隆巴迪
我告诉你失败也很好,打败仗者跟打胜仗者具有同样的精神。——惠特曼
实验上的失败,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 ——巴甫洛夫
吃亏是福。 ——中国谚语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舂米(chōnɡ) 犯讳(huì) 伶仃(línɡ)(dīnɡ)
揪住(jiū) 虫豸(zhì) 疮疤(chuānɡ)(bā)
小觑(qù) 醉醺醺(xūn) 敌忾(kài)
托庇(bì) 譬如(pì) 热剌剌(là)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场 (2)刹
(3)畜 (4)间
2.语境辨析法
(1)采用调虎离山的方法制胜(shènɡ)的案例不可胜(shēnɡ)数。
(2)单数也叫奇(jī)数,不知道这个知识点也不新奇(qí)。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报复·抱负
“报复”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坏自己利益的人。
“抱负”指远大志向。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像阿Q这样的人,没有远大的抱负(抱负/报复),得过且过,却总想办法报复(抱负/报复)别人。
2.鄙薄·鄙夷
两者都有“轻视,看不起”的意思。
“鄙薄”指浅陋微薄(谦辞);看不起,轻视。
“鄙夷”指蔑视,小瞧,看不起。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当你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时,别人也会用欣赏的眼光看你;当你用鄙夷(鄙薄/鄙夷)的眼光看待他人时,别人也会表达出对你的憎恶。
(2)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鄙薄/鄙夷)城里人。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今天的班会上,班主任让张一斌同学介绍自己助人为乐的事迹,他竟然出言无状,脸憋得通红,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应该做的。”(×)
理由:“出言无状”指说话时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显得无礼。用在这个语境中属于望文生义。
2.去年楼市突然变冷,没有“阳春三月”,也不见“金九银十”。不过,塞翁失马,经历了速冻之后,2015年楼市或会更平稳。(√)
理由:“塞翁失马”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好事。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3.各种资料显示,令人们深恶痛绝的吃空饷现象已非个案,有蔓延趋势。社会影响极坏,严重伤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理由:“深恶痛绝”指厌恶痛恨到极点。用在“社会影响极坏”的“吃空饷”上,符合语意。
[常识·速览]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民的真实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这时以孙中山为首的有志之士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同时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仍然从精神上麻痹和毒害着劳动人民。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醒沉睡的民众。
[整体·感知]
《阿Q正传》通过塑造阿Q形象,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即批判“阿Q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和革命要求,提出了农民的革命和出路问题,对革命前途问题进行了探索,表现了鲁迅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文脉·梳理]
【答案】 (1)挨打的荣耀 (2)怕硬篇 (3)“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文本·层析]
一、阅读第1~22自然段,回答问题。
1.“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一句说明了什么?
【答案】 说明阿Q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有可无。
2.“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一句中“便”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说明阿Q是有什么活就干什么活,与上文中“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相对应。
3.“你还不配”一句应如何理解?
【答案】 这句话表现了阿Q内心的无奈。阿Q也照例发了怒——他们并不怕。阿Q没有办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阿Q在社会地位和武力上的劣势是明摆着的,因此他不能在心理和语言上也让自己吃亏。
4.为什么说“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
【答案】 因为阿Q认为“总算被儿子打了”,他是心满意足得胜离开的。
二、阅读第23~32段,回答问题。
5.“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把本是一个单句表达的句子,分成两句话,起到了强调作用。如合成一个单句“而且是他的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现在不见了!”效果就很平淡了。
6.小说写阿Q被赵太爷打后的得意,说明了什么?
【答案】 说明阿Q缺乏自知之明,缺乏清醒的头脑。
三、阅读第33~69段,回答问题。
7.“‘谁认就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这反映了阿Q怎样的内心世界?
【答案】 近来阿Q比较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心里有几分底气,似乎也余勇可贾了;有了这来之不易的高傲,当然要呵护。于是便发出了这颇有几分叫板意味的“豪言壮语”。
8.小说中写与王胡比丑,表现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争强好胜,但缺乏美与丑、善与恶的是非标准。
[话题·互动]
话题: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思想行为方式,即通过假想、忘却或荒谬的逻辑将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屈辱变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胜利和光荣,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你怎样看?
学生甲:人类的本性——“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解释。人的生活中总有种种不如意,出于维护自尊或避免压力,几乎所有人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启用“精神胜利法”。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我膨胀,二是遗忘。自我膨胀可以使屈辱感减轻,以减少焦虑和自卑。人们往往编造自己的处境,高估自身的能力,如阿Q“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的言论。遗忘可以防止痛苦经历影响目前的生活,心理学上称为“动机性遗忘”。《红字》中就说过:“处于巨大的痛苦之中的人,往往暂时感受不到这痛苦所带来的影响。”
学生乙:自我保护——“精神胜利法”积极的一面。生活的忙碌、竞争的激烈常使我们有积重难返之感,高手如云,我们无法享受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刚强者易折,如果对于失败缺乏柔韧的一面和极强的包容力,人的自尊心很容易受到极大的伤害。而这心理的失衡常常会影响进一步的前行。因此,我们需要一点“精神胜利法”在人生的钢丝上保持微妙的平衡,而不至于举步维艰。更何况,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人的行为,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引导你向心中的目标前进。就像卡耐基所说:“快乐的诀窍就是:如果你不快乐,那么就微笑,假装自己很快乐。”
我的观点: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白 描
本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白描等描写方式对阿Q的形象和悲惨一生进行描述,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运用墨线勾勒形象,不加色彩渲染的一种画法。人们将它运用于文学创作的描写中,就形成了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在景物描写中,运用白描的手法可使景物和人物性格高度地融合,使景物的内涵更加丰富;在人物描写中,白描手法的运用可使人物神韵突出,形象鲜明。
2.写法指导
白描讲求的是朴素、准确,或简笔勾勒,或具体刻画,不求华丽,不求细腻,但要求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求“神”,“显神”,要求描绘准确生动,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3.迁移应用
学习本文的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突出人物或景物的特征,100字左右。
【参考示例】 (示例)摊主是一位四十开外的中年人,他黧黑的面孔,两道浓眉,一对大眼睛凹进眼眶,嘴里一口结实的牙齿,好像能把嘴里的鞋钉咬断。他身上老是穿着一件很旧的中山装,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上长满了老茧。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
【应用角度】 “精神胜利法”、“自欺自慰”、“麻醉剂”等。
2.精彩应用
有时候,不幸只是“塞翁失马”,要看到“焉知非福”的另一面。
求幸福,就要有点阿Q精神。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被辛辣讽刺的对象。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容易满足、善于自我开解的阿Q也是幸福的。
面对死亡,是恐惧不已,还是坦然笑迎?尼克松知晓自己患了癌症以后,竟微笑着这样诠释死亡:“酒吧打烊时我就离开!”这简直就是一个“阿Q”,一个美国版“阿Q”。在余留的生命中,他依然很幸福。
幸福,似乎很难定义。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思维方式。选择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你就选择了幸福快乐。
历史的千年余辉摇落了那些花季雨季,我们不妨把或深或浅的记忆放进日记,把或多或少的往事交给岁月,选择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不再因外界的风声鹤唳而瑟瑟发抖,不再因世间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不再因生命的倏忽飘逝而惆怅莫名——人生因此快乐、因此幸福!
[佳作·领悟]
鲁迅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鲁迅先生的一生,集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位于一体,他为中国的现代文学,为社会为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无论是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还是他的思想成果,其革命精神在现代依然闪耀光芒。
鲁迅先生提出和回答了,文学需不需要体现政治性的问题。曾经一个时期,我们遵奉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简单地把文艺与政治画等号,造成了文艺创作教条化、单一化以及“三突出”的后果。鲁迅先生指出,政治关乎国计民生和人民生存状态,文艺不仅不能脱离政治,而且须臾不可分离。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各类矛盾交迭、改革逐步深化的社会变革时期,政治应当成为作家首先关注的对象。当代文学的边缘化,与作家们对当今社会主流缺乏关注不无关系。
鲁迅投身文学事业的最初动因是其“立人”的思想。先生明确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的主张。鲁迅的“立人”思想,其实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文学本质上是“人学”,而在当代人本主义缺失的文学泛滥。当代文学创作成果,从数量看不可谓不大,但“量”的大并不能代表“质”的优。由于价值取向的混乱错位,精神匮乏,文化品格低下的作品已经达到了令人警醒的程度。那些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某些作品中已很鲜见。现代文学呼唤鲁迅先生“人本主义”的回归。
鲁迅一生批判国民性的奴性和“奴隶道德”,自身以“追真”为人生态度。他思想敏锐,见解深刻,任何时候都能坚持真理,分明是非,敢说真话,铸成了没有媚骨的刚正人格,没有俗颜的劲直文风。联系到当代文学批评现状,我们应该反思的地方也是很多的。我们的文学批评,虽然整体上的走势趋强,但也不能否认,在当下拜金主义冲击之下,有些逐步异化的味道,批评家的立场、良知和科学精神,在各类诱惑面前丧失了不少,文学批评几乎已经成了“文学吹捧”的代名词。
还有的批评已经和“炒作”和“自我包装”联手,每当一部作品诞生,一只“看不见的手”就开始操纵,除了书讯、书评外,有能量者还要举行首发式、记者招待会、作品研讨会等,我们当然不是反对首发式和作品研讨会,只是希望能够有真正的、铁面秉笔、得失尽显、切中肯綮的评论文章,这才是现代文学真正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建文学批评的评价体系,唤回鲁迅倡导和标树的“追真”的精神,让文艺批评能重新发真声、发真言,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导向,应该是我国文学批评界亟须面对的课题。
1.学开头
开头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对鲁迅进行了评价,这是文章的总起。
2.学总分
第二段第一句是中心句,下文是对本句的解释和说明。
3.学拟人
第三段中“现代文学呼唤鲁迅先生‘人本主义’的回归”,“呼唤”使现代文学拟人化,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4.学对偶
第四段中的“没有媚骨的刚正人格,没有俗颜的劲直文风”,对偶中有对比,形象地评价了鲁迅的人格与文风。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估量(liànɡ) 口讷(nè) 鄙薄(bó) 诧异(chà)
调笑(tiáo) 擎起(jínɡ) 踉跄(qiànɡ) 小觑(qù)
穿凿(zuō) 奚落(xī) 唾骂(tuò) 敌忾(kài)
【答案】 “量”应读liánɡ;“擎”应读qínɡ;“凿”应读záo。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编纂 胡说 诚皇诚恐 手舞足蹈
赌徒 藉贯 视若草芥 素不相能
轻篾 口碑 价廉物美 自轻自贱
【答案】 皇—惶;藉—籍;篾—蔑。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________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
②儒学热是当今一大文学文化现象,从学者到民间,不乏追寻者。但是也有些人只想凭借________而揣摩得到儒学真谛,这是很错误的。
③文学经典,就是要精读,________,反复咀嚼,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以期产生内心的共鸣,收获更多的人生启迪。
A.口传心授 口诵心惟 口耳之学
B.口耳之学 口传心授 口诵心惟
C.口耳之学 口诵心惟 口传心授
D.口传心授 口耳之学 口诵心惟
【解析】 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耳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嘴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也指从道听途说中获取的片断知识。口诵心惟,指口中念诵,心里思考。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B.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
C.虽然阿Q近来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
D.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解析】 A项,语序不当,“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应为“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B项,缺少主语,应在“终于”前加“他”;C项,语序不当,“虽然”应调整在“近来”后面。
【答案】 D
5.选出下列句子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________”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A.儿子总是把我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B.我总是被儿子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C.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D.儿子总算把我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解析】 紧跟前面的“想”,主语应是“我”,“像样”是针对世界说的,而“像话”则针对某一事件。
【答案】 C
阅读课文P54第7~9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答案】 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7.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答案】 这是精神胜利法在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等,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8.文中“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一句中的“果然”和“仿佛”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不矛盾。“果然”是说一种肯定的必然,“仿佛”是说一种猜测的可能,两个词语用在一起把矛盾统一成为一种“和谐”。“或者”对应“仿佛”,说明这仅是阿Q的错觉。
9.“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答案】 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