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15劝学(节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15劝学(节选)(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4 21:1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劝学(节选)
本课话题 ——勤学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点评: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认为“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就要求人们勤于学习。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就是学习的重要性。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近日,宁波大学的校园内刮起了一股“笔记风”,一篇篇或工整、或趣味的课堂笔记瞬间在网络上“刷屏”。从2015年10月20日起,宁波大学团委开始发起“最悦读”读书笔记评选活动,鼓励同学们“晒”出专业课、阅读书籍等笔记。活动开始至今,已有上千名学生“晒”出了读书笔记,“最萌笔记”、“最工整笔记”、“最内涵笔记”的“走红”让高数、思政课堂不再枯燥。
“学霸笔记”为当今大学生树起了一面勤学的镜子,这举措有很深的现实意义,但愿它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能在大学生心里产生一定的触动,能早日促使他们自觉拒做“手机低头族”,争当学习的主人,到时也做出几本“学霸笔记”来让世人惊喜。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中绳(zhònɡ)  ·(róu)   参省(xǐnɡ)
跬步(kuǐ) 跂(qì) 槁暴(ɡǎo)(pù)
驽马(nú) 舆(yú) 骐骥(qí)(jì)
蛇鳝(shàn) 螯(áo) 锲而不舍(qiè)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以为轮(“”通“煣”,用火烤来使木材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绝
(2)强
(3)假
(4)而
(5)之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4)·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用火烤来使木材弯曲
(5)其曲中规(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6)积善成德(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
(7)用心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木直中绳,以为轮
古义:把……制成。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的颜色更深。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
译文: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
译文:君子的天赋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
译文:冰是水所凝冻成的,却比水更寒冷。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6)木直中绳,以为轮。(省略句)
译文:木材直得合乎墨绳,用火烤把(它)做成车轮。
[常识·速览]
(教师用书独具)
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曾任齐国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提出“性恶论”、“天行有常”和“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论,影响深远。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次担任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
[文脉·梳理]
【答案】 (1)改变自己 (2)学习的作用 (3)学习的方法、态度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1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下列句子中论证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的一组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故木受绳则直
③金就砺则利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⑤木直中绳,以为轮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①④是论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
【答案】 B
2.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君子曰”引出“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B.作者运用“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既比喻自然界的变化,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D.作者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经过学习和参省才能“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解析】 B项,比喻“自然界的变化”不对,比喻的是“人类的变化提高”。
【答案】 B
二、阅读第2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3.本段的结论句是(  )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 A、B、C三项是善于借助外物的比喻句,由这个比喻才得出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
【答案】 D
4.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
B.登高而招手和顺风而呼喊这两例从见、闻两个方面证明了借助自然条件的重要作用。
C.“假舆马”“假舟楫”这两个比喻,从陆、水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工具的重要作用。
D.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
【解析】 A项,“形象说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错,文意是强调只有摆正“学”与“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答案】 A
三、阅读第3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5.下面各组句子中全能证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③④⑤⑥ D.②③⑤⑥
【解析】 ②是强调坚持的重要性;⑥是强调专心的重要性。
【答案】 A
6.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第一个层次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B.本段第二个层次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C.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
D.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懈,不可半途而废。
【解析】 C项,“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错,应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答案】 C
[话题·互动]
(教师用书独具)
话题: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你认为有哪些思想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学生甲:没有过时,至今仍有可供继承发扬的方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名句经历千年流传至今,学习者耳熟能详。它们已成为无数学子自勉进取的人生信条,成为一种永不褪色的思想,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学生乙:有些已经过时,需要批判发展。“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意思是空想不如学习,心动不如行动,而第2段论证学习可以弥补不足,两者关系不紧密。另外,“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法太绝对,应该改为“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表达就有了分寸。
我的观点:                                           
[文白·对译]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博 喻
本文主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文中有的地方就形成了博喻,句式整齐匀称,说理透彻明了,读起来语气酣畅,音韵铿锵。
博喻是比喻修辞格中的一种铺陈形式,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作用: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2.写法指导
博喻常见的形式有以下两种:
(1)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例如:“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听潮》)此例用“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描绘海浪的形态,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是晓雾弥漫,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虚幻迷离的感觉。
(2)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例如: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上例中,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人们不是常说“牛毛细雨”嘛;用“花针”喻春雨的晶莹透亮;用“细丝”喻春雨的轻柔。三个喻体合起来,写出了春雨的多、柔、细、密的特点。
3.迁移应用
请以“家”为本体,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家的感受。
                                           
【参考示例】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也是永远的岸。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积累、坚持与恒心 成就精彩人生
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告诉了我们“积累”的重要性。“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告诉了我们“坚持”的重要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告诉了我们“恒心”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把这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定会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应用角度】 “学无止境”、“坚持”、“恒心”、“永不放弃”、“积累”等。
2.精彩应用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生下来就天赋异禀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然而,在芸芸众生之中,每个人的智力与学识,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相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们掌握知识的丰富度不同。即使天资聪慧,如果怠惰于学习,也会一事无成。相反即使天生愚钝,如果肯刻苦学习,也可以取得成就。我们要热衷学习,更要善于学习,切忌墨守成规,东施效颦。每个人应该常常反思,总结经验,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成效的,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进是不行的。学,需要耐心,静心,潜心;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碍。一定要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了天。”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笃心向学,勤奋向学就是方法。所以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积月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佳作·领悟]
寂寞荀子

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位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茅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编入《午夜彗星》。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镜,留中分头,面对两公里外长眠的荀子,不知感想如何?
面对一代宗师,王思玷先生像是在背诵荀先生的那篇著名散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更像是背诵那篇妇孺皆知的文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树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刻满了捐钱人密密麻麻的名字。这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一生的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行》却情有独钟。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
《客中行》,更像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为兰陵酒产生的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这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
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个太白楼的建造施展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看得出,兰陵人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施惠于民,政平而民安。
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
我想起了荀子的另一篇文章:“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侧不若,背则谩之,是人之第二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
1.学衬托手法
(1)荀子在历史上的贡献与坟墓的荒凉形成反衬;(2)荀子在苍山兰陵的地位与王思玷先生形成反衬;(3)荀子在苍山兰陵的地位与酒厂形成反衬。
2.学引用
(1)引用荀子《劝学》中的语句,说明其作品及思想的影响之大;(2)引用李白的诗句,说明苍山兰陵只注重经济,而忘了给中国带来精神食粮的荀子。
3.学结构
文章分三个部分,用醒目的数字标出,形成自然的并列结构。第二部分,用“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过渡,第三部分用“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领起下文。三个部分彼此呼应,融为一个整体。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横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
(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
【解析】 A项中“”意为“使……弯曲”;B项中“疾”意为“强”;D项中“备”意为“具备”。
【答案】 C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 A项,“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C项,“寄托”,古义:藏身的意思;今义:托付。D项,“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B项,古今意义相同,都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 A项,“知”通“智”;B项,“有”通“又”,“暴”通“曝”;D项,“生”通“性”。
【答案】 C
4.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解析】 B项为名词用作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郑人有欲买履者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 例句是定语后置句,判断定语后置的方法是:先找出句中名词中心词,如“筋骨之强”中的“筋骨”,再看后边的成分能否拉到中心词前边去修饰该词,能修饰则是,不能则否。定语后置的形式一般为:中心词+之+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或中心词+定语+者。此题中A、B、C三项均是定语后置,D项属一般句式。
【答案】 D
(教师用书独具)
阅读《劝学》第2~3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金石可镂 镂:雕刻
C.故不积跬步 跬: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
D.用心一也 一:专一
【解析】 A项,利:使……走得快。
【答案】 A
7.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解析】 A项,介词,向/介词,表示比较;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就、于是;D项,均为“兼词,于此”。
【答案】 D
8.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解析】 C项,“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
【答案】 C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文: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答案】 (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