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04课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承大祭(jì) 勿施于人(shī) 雍虽不敏(yīnɡ)
B.樊迟(fán) 错诸枉(wǎnɡ) 举皋陶(táo)
C.举伊尹(yī) 其恕乎(shù) 能济众(jì)
D.近取譬(bì) 弘毅(yì) 长处乐(chǔ)
2.下列句中的“请”,和“请问其目”的“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B.仪封人请见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知”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樊迟)问知。
B.子曰:“知人。”
C.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D.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4.下列句子中的“其”字,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子曰:“其‘恕’乎”
A.请问其目
B.尧舜其犹病诸;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下列句子中的“方”字,当“方法”讲的一项是( )
A.可谓仁之方也已
B.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6.下列句子中的“博”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B.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cn·jy·com
发散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 ① 。多向思维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使思维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侧向思维要求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别的领域交叉起来, ② ,用来解决本领域内的问题。鲁班从草拉破了手得到启示,发明了锯,就是侧向思维。反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 ③ 。法拉第从电产生磁得到启示,反问自己磁能不能产生电,最后制成了发电机。www.21-cn-jy.com
8.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家庭服务徽标”,请描述该徽标的中心图案,并说明其中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2·1·c·n·j·y
( http: / / www.21cnjy.com" \l "blogid=3e996b5c0102wnnz&url=http: / / album..cn / pic / 00194HTegy6Zjm6CYdVff"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2-1-c-n-j-y
(《论语·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行:做,实践。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施:施加。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济:帮助,接济。
D.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弘扬。
10.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告诉子贡,看到别人的错误应该终身“恕”,这里的“恕”是指宽恕。
B.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
C.曾子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但他又认为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道路却很遥远。
D.“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2)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21教育网
译文:
三、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税),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www-2-1-cnjy-com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捕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21*cnjy*com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3.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B.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C.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D.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来源:21cnj*y.co*m】
1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B.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出处:21教育名师】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译文:
(2)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译文: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04课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C【解析】A项,“雍虽不敏”的“雍”,应读“yōnɡ”。B项,“举皋陶”的“陶”,应读“yáo”。D项,“近取譬”的“譬”,应读“pì”。21·世纪*教育网
2.A【解析】A项的“请”和题干“请问其目”的“请”意义相同,都是“请允许我……”的意思。B、D项,请求。C项,请你……。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AC【解析】AC项的“知”都通“智”。B项,了解。D项,掌管。
4.B【解析】都是副词,大概。
5.A【解析】B项,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C项,方圆。D项,当。
6.B【解析】B项是使动用法,使……广博。其他三项都是正常用法。
7.①主要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 ②并从别的领域取得思想上的启发 ③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
【试题分析】先读懂语段的大意后,就发现第一句话是总领句,那么,2第①处应该填入的就是“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方向思维”意思句子;第②处是对侧向思维的阐释,根据前后文,应该填入是“从别的领域得到启示”之类意思的句子;第③处是对反向思维的解释,结合多向思维解释句子,可以填入“就是从反方向来考虑问题”之类意思的句子。
8.图形:一根线条完成三个同行环,构成房屋、门窗和爱心的形状。
寓意:广大家庭服务劳动者满怀爱心提供服务,“把爱送到家、服务做到家”。
【解析】徽标是各种图标里最难读懂的一类,尤其是寓意的解释,所以要以“图标”为中心,仔细揣摩,才能读出大意来。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准确。
二、课内阅读
9.D【解析】弘:广大。
10.D【解析】D项为一般句式。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
11.A【解析】“恕”,不是宽恕,而是从自己出发,去推想别人。
12.(1)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拿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2)孔子说:“这何止是仁呢,必定是圣了!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能够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的方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析】第(1)句要准确译出“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第(2)句要准确译出“必”“尧舜其犹病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语意要通顺。21cnjy.com
三、课外拓展阅读
13.C【解析】首先,要读懂文言文的内容,理解需要断句处的语境意,然后把四个选项逐一比较并且与原文对照,抓住人物、官职、事件等,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4.A【解析】“左迁”是降职的意思。
15.B【解析】A项,“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
16.(1)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2)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诗。
【解析】第(1)句要准确译出“尝”“妙绝当世”“表”“震”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第(2)句要准确译出“天成性得”“谓”“学甫而不为者”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语意要通顺。21*cnjy*com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各种税收,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版权所有:21教育】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为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