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同步:第17课庖丁解牛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同步:第17课庖丁解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4 21:5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7课时
庖丁解牛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卻,导大窾
导:指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一般。
D.
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B.善哉!技盖至此乎!
C.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D.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释刀对曰:“释”是放下的意思,与成语“爱不释手”的“释”意思相同。
B.良庖岁更刀:“良”是好的意思,与“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意思相同。
C.动刀甚微:“微”是轻微的意思,与成语“微言大义”的“微”意思相同。
D.得养生焉: “得”是得到的意思,与“此言得之”的“得”意思相同。
4.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视为止,行为迟
B.提刀而立
善刀而藏之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D.以无厚入有间
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庖丁所做的“进乎技”的一组是(  )
①所见无非牛者 ②未尝见全牛也 ③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④批大郤,导大窾 ⑤以无厚入有间 ⑥善刀而藏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⑥
6.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嘻”“善哉”两个表感叹的语气词流露出文惠君对庖丁解牛技术的赞叹。
B.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了庖丁技艺的精湛;同时,从现象描述转入本质追索,起到了巧妙的过渡作用。
C.庖丁阐述自己达于“道”的三个阶段:开始,不懂规律;三年之后运用规律;方今之时懂得规律。
D.庖丁总结自己解牛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最后做到“游刃有余”。
7.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毋庸讳言,民族文学和汉语言文学的主导和中心地位相比,

。但从文学意义上说,中心与边缘并没有截然的分野,中心并不意味着强悍,

。对于作家来说,现实生活中的偏远一隅或许永远处于边缘的位置,

,这是文学的特性,也是文学的伦理。放眼世界,相对于欧美白人而言,非洲黑人和拉丁美洲民族在政治、经济中显然处下劣势和边缘地带,但他们的文学与欧美白人文学相比毫不逊色。
8.下图为山东省日照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的会徽,请你写一段说明文字,介绍这个标志图案并指出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l
"blogid=3e996b5c0102wv5s&url=http:
/
/

/
pic
/
00194HTegy71gpq0Ahjc1"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注:①志愿者的英文单词为volunteer。②图案整体颜色从左至右为红黄渐进,文字和字母为黑色。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见无非牛者
无非:没有不是。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接触。
C.良庖岁更刀
岁:一年。
D.技经肯綮之未尝
肯綮:有筋骨的地方。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吾见其难为
③怵然为戒
④视为止
⑤行为迟
⑥为之四顾
⑦为之踌躇满志
⑧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
B.“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这是庖丁追求道境的第一个阶段,所看见的都是一头头的活牛,要屠宰时不知如何下手。
C.“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是庖丁解牛的第二个的阶段,所看见的都是一个个完整的牛,熟悉了牛的筋骨结构。
D.“方今之时……而神欲行”,这是庖丁追求道境的第三个阶段,解牛时不用感觉器官,而只靠精神活动来行事。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文:
(2)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译文:
三、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辛次膺,莱州人。幼孤,从母依外氏王圣美于丹徒。俊慧力学,日诵千言。甫冠,登政和二年进士第,历官为单父丞。值山东乱,举室南渡。用参政孟庾荐,召对,奏“用人贵于务实,施令在于必行。愿敕郡邑省耕薄征,务农抑末。”见高宗于建康行宫,首言救世之弊,上称善,敕以所奏榜朝堂。
绍兴间,擢右正言。奏:“愿阅兵将,亲简拔,揽恩威之柄,使人人知朝廷之尊。左右近习,久则干政,愿杜其渐。”又奏:“今主议者见小利忽大计偏师偶胜遽思进讨便谓攻为有余警奏稍闻,首陈退舍便谓守为不足愿严纪律谨烽燧明间探。”上皆信纳。王伦使北请和,次膺言:“宣和海上之约,靖康城下之盟,口血未干,兵随其后。今日之事当识其诈。”
时秦桧在政府,为其妻兄王仲薿叙两官。次膺劾仲薿奴事朱勔,投拜金酋,罪在不赦。又劾知抚州王唤违法佃官田,不输租。唤,桧之妻兄也。章留中。次膺再论之曰:“近臣奏二人,继闻追寝除命,是皆桧容私营救,陛下曲从其欲,国之纪纲,臣之责任,一切废格。借使贵连宫掖,宠任非宜,臣亦得论之,而大臣之姻娅,乃不得绳之耶?望陛下奋乾刚之威,戒蒙蔽之渐。”
求去,除直秘阁、湖南提刑。金好成,次膺极愤慨,痛谏曰:“臣近观邸报,乃知朝廷遽欲屈己称藩,臣未知其可。‘父之仇不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弃仇释怨,降万乘之尊以求说于敌,天下之人,果能遂亡怨痛以从陛下之志乎?”书奏,不报。金陷三京。
次膺罢,奉祠。秦桧以其负重名,欲先移书,当稍收用,次膺笑而不答。阅十六年,贫益甚,亡毫发求于人。桧死,起知婺州,擢权给事中。丁母忧,乞纳禄。后孝宗即位,手诏趣召。历御史中丞、同知抠密院事,后拜参知或事。以疾力祈免。乾道六年五五月卒,年七十九。
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为政贵清静,先德化,所至人称其不烦。善属文,尤工于诗。
(选自《宋史》本传,有删改)
13.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主/议者见小利/忽大计偏/师偶胜/遽思避讨/便谓攻/为有余警/奏稍闻/首陈退舍/便请守/为不足愿/严纪律/谨烽燧/明间探
B.今主议者/见小利忽大计/偏师偶胜/遽思避讨/便谓攻为有余/警奏稍闻/首陈退舍/便谓守为不足/愿严纪律/谨烽燧/明间探
C.今主/议者见小利忽大计/偏师偶胜/遽思避讨/便谓攻/为有余警/奏稍闻/首陈退舍/便谓守/为不足愿/严纪律/谨烽燧/明间探
D.今主议者/见小利忽大计/偏师偶胜/遽思避讨便谓攻/为有余/警奏稍闻/首陈退舍便谓守/为不足/愿严纪律/谨烽燧/明间探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宋元明清时期,一般是指会试及第者。
B.绍兴:南宋高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C.邸报:古代地方长官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皇帝谕旨、臣僚奏章,边防战报等报给地方长官。唐时已有,宋始称“邸报”。
D.丁……忧:也称“丁……艰”,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15.下列关于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辛次膺是南宋名臣,他年轻时不仅聪慧俊朗,而且勤勉努力、日诵千言,刚刚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他善写文章,尤其擅长写诗。
B.辛次膺力主抗金,曾劝谏高宗接受宣和、端康年间的教训,不要因与金议和而遭受欺诈。在宋金和约达成后,他极其愤慨、反对。
C.辛次膺不畏强权,针对秦桧利用职权为其姻亲加官,奏章弹劾,历数秦桧妻家族投降金朝、佃占官田的无耻行径,建议予以严惩。
D.辛次膺刚正不阿,终因势单力薄被秦桧忌害。罢官赋闲长达十六年,他虽生活困苦但绝不屈服。直到孝宗即位,他才被再次起用。
1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投语。
(1)借使贵连宫掖,宠任非宜,臣亦得论之,而大臣之姻娅,乃不得绳之耶?
译文:
(2)弃仇释怨,降万乘之尊以求说于敌,天下之人,果能遂亡怨痛以从陛下之志乎?
译文: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7课时
庖丁解牛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B
【解析】导:顺着,循着,导入。
2.D【解析】A项,“向”通“响”;B项,“盖”通“盍”;C项,“善”通“缮”。
3.A【解析】B项,“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是很的意思。C项,“微言大义”的“微”是精深的意思。D项,“此言得之”的“得”是恰当的意思。
4.D【解析】两个“以”都当“拿”讲。
5.B【解析】①说的是此时庖丁还和一般人所见的一样,⑥说的是庖丁解牛之后的动作。
6.C【解析】“开始,不懂规律;三年之后运用规律”表述不正确,应为“开始,不懂规律;后来逐渐懂得规律,三年之后运用规律”。
7.①它处于劣势和边缘地带
②边缘也不意味着弱势
③却并不妨碍它成为文学意义上的中心
【解析】首先,要读懂文段的内容,然后要准确理解需要补写处上下句的含义,把握语境意,再依据试题要求进行补写。
8.示例:①整体图案为“日照”首字母“rz”,又如展翅飞翔的鹏鸟、爱心;②图案形如志愿者首字母“V”;③血滴造型表现无偿献血主题;④展示了日照无偿献血志愿者蓬勃的生命力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解析】首先要认真审读试题要求、会徽、注释,然后介绍这个会徽的构图要素并指出其寓意,表述准确,语意简明,句子通顺,符合字数要求。
二、课内阅读
答案:
9.D【解析】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10.B【解析】①介词,替。②动词,做,③④⑤⑥⑦,因为。⑧动词,成为。
11.B【解析】“所看见的都是一个个完整的牛”的理解和分析错误,应为“所看见的都不是完整的牛”。
12.(1)现在我的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数千头了,而刀刃好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2)。(这时我)提刀而立,为之张望四方,为之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解析】第(1)题要准确译出“若”(好像)、“发”(出)、“硎”(磨刀石)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第(2)题要准确译出“顾”(张望)、“踌躇满志”(然自得、心满意足)、“善”(通“缮”,擦拭)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
三、课外拓展阅读
答案
13.B【解析】“今主议者见小利忽大计,偏师偶胜,遽思进讨,便谓攻为有余;警奏稍闻,首陈退舍,便谓守为不足。愿严纪律,谨烽燧,明间探。”
14.A【解析】宋元明清时期,“进士”一般是指殿试及第者。
15.D【解析】“直到孝宗即位,才被再次起用”不准确,原文说“桧死,起知婺州,擢权给事中”是高宗朝的事情。
16.(1)假使是和皇室宫廷有关联的贵戚,得到皇帝的偏爱与信任不适宜,我也一定要弹劾他,而对于朝中大臣的姻亲,竟然不能够将他约束了吗?
(2)陛下放弃仇恨,宽释怨怼,使您这万乘之尊的帝王身份降下来来取悦仇敌(金朝),天下的百姓,果真就能消除他们的怨痛来遵从陛下的志向吗?
【解析】第(1)题要准确译出“借使”“宠任”“论”“绳”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第(2)题要准确译出“降”“说”“果”“从”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
参考译文:
辛次膺,字起季,莱州人。幼年丧父,跟着母亲依附外祖父王圣美家住在丹徒。辛次膺清俊聪敏,勤于学习,每日诵读诗书都达到一千多字。刚刚弱冠(二十岁),就考中政和二年进士,历任官职做到单父县丞。时逢山东大乱(公元1128年,金人进攻山东,北宋刘豫任知济南府,他见北方大乱,杀勇将关胜而降,山东大乱),举室南渡。借助参政孟庾的推荐,宋高宗召见他令他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辛次膺奏言“(皇帝)用人贵于人要务实,施令在于必定实行。希望皇帝敕令各郡邑视察农耕减轻征税,各地要重视农业抑制商业。”辛次膺后来在建康行宫拜见高宗,首先言及解决当世的弊病,皇帝听了认为很好,敕令将他所走的奏章张贴在朝堂之上。
高宗绍兴年间,擢官担任右正言。他上奏说:“希望皇帝亲阅兵将,亲自选拔将领,皇帝需要抓揽住施及恩威的权柄,使人人都知道朝廷的尊严。倘若皇帝周边亲信大臣熟悉军事,久久而久之则会造成亲信干政的弊病,希望皇帝杜绝这样逐步渐染的苗头。”辛次膺又上奏说:“如今朝廷中主张议的人,见到小利就忽视大计,在主力军翼侧协助作战的部队偶一胜利,便急忙想着进讨敌人,自以为攻击敌人是绰绰有余,警戒的奏章刚刚听说,便首先陈奏退舍主张,说是坚守是不足取的,希望皇帝能够让军队严明纪律,认真注意烽燧的警戒,审明间谍密探。”皇帝都予以采纳。王伦出使北方金朝请求议和,辛次膺进谏曰:“宣和年间我朝与金朝签订海上之约,靖康年间我朝与金朝的城下之盟,条约都是刚刚签订完毕,金兵紧接着就来了。如今两朝议和应当明辨北朝得为欺诈。”
当时秦桧在朝廷任宰相,他为妻子的伯父王仲薿加叙两官。辛次膺上疏弹劾王仲薿曾经奴事奸臣朱勔,后来又投拜金朝,罪在不能赦免的。又弹劾抚州知府王唤违法租赁官田,不交纳租税。王唤,是秦桧妻兄。他的奏章留在宫中,没有回复。辛次膺再论此事说:“近来臣奏王仲薿、王唤二人,接着听闻皇帝追停原来授官的任命,这些都是秦桧纵容私心加以营救的,陛下不顾事实,听任他的愿望,国家的纪纲,臣子的责任,一切都搁置而不实施了。假使是和皇帝宫廷有关连的贵戚,得到皇帝的偏爱信任不适宜,我也一定弹劾他,而对于朝中大臣的姻亲,皇帝竟然不能够将他约束吗?希望陛下奋起您的乾刚之威,惩戒被蒙蔽的端倪。”
辛次膺请求去职,担任直秘阁、湖南提刑。宋金和约修成,辛次膺听说后极其愤慨,痛谏说:“臣近来观看邸报,才知到朝廷突然委屈自己向金朝自称藩国,臣不知这样做对不对。古语说‘父之仇不报不与敌人共戴天,兄弟之仇不报不撤兵’。陛下放弃仇恨,宽释怨怼,使您这万乘之尊的帝王身份降下来来取悦仇敌(金朝),天下的百姓,果真就能消除他们的怨痛来遵从陛下的志向吗?”书奏,朝廷没有回复。不久,金朝攻陷宋的三座城。
辛次膺罢官后,奉祠(宋代设宫观使、判官、都监、提举、提点、主管等职,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等)。秦桧因为辛次膺身负大名,想先移书(发送公告),然后渐渐地收用辛次膺,辛次膺看了后,笑而不答。辛次膺罢官过了十六年,贫困的厉害,但没有一丁点儿央求于人。秦桧死后,辛次膺才起知婺州,不久升迁代理给事中。遭遇母丧,请求纳禄(辞官)。后来孝宗即位,手诏急促召见辛次膺。后来辛次膺历任御史中丞、同知枢密院事,最后拜参知政事,他因为有病极力请求辞官。乾道六年闰五月去世,享年七十九。
辛次膺孝友清介,立朝正直敢言。他做官五十年,没有丝毫被处分定罪的拟议。他为政强调清静,注重首先要以德化人,所到之处的百姓都称他不繁文缛节。辛次膺善写文章,尤精通诗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