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第02单元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第02单元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5 06:5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3 第02单元 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①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李杜作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就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时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心的缘故。【版权所有:21教育】
注:①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1.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C.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作品。
D.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的,但李诗偏于“风骚”,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B.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21*cnjy*com
C.“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D.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并峙的高峰。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商隐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 / 从事令狐楚幕 / 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商隐 / 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 / 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从事 / 令狐楚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 / 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尤 / 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 / 从事令狐楚 / 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商隐 / 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 / 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从事 / 令狐楚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 / 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古代男子15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5岁左右的年纪。
C.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多以年号纪年。如文中的“开成二年”“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
D.“迁”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指降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 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 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能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但无操行,受到当时宦途中人的鄙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5分)
译文: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5分)
译文:

三、古诗阅读(35分)
(一)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10题。(11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园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9.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下列诗句中寓有相同情感的两句是( ??)( ??)(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唐·罗隐 《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C.莫嗟韦曲花无赖,留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明·王象春《游曲江》
10.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1~13题。(13分)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坡
郑 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中又何人。
1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_____________诗,都是以_____________事件为题材。(4分)
12.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是指军队发生哗变,而在这五年前的七月七日曾海誓山盟永为夫妇。言沉溺声色之当年,何尝料及不能保其宠爱至今日。极具讽刺意味。
B.“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两句在对比中嘲讽了唐玄宗的“七夕笑牵牛”,还不如普通百姓长相厮守?。
C.《马嵬坡》一诗后两句以议论作结,不言陈后主而言“何人”有不屑之意,直抒胸臆,盛赞唐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
D.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讽刺意味处处隐在。
13.有人评论说《马嵬坡》一诗虽嘲讽了唐玄宗,但也表现了对他的同情。说说看哪些诗句表现了同情。(5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赠任城卢主簿
李白
海鸟知天风,窜身鲁门东。
临觞不能饮,矫翼思凌空。
钟鼓不为乐,烟霜谁与同。
归飞未忍去,流泪谢鸳鸿。
【注】鸳鸿:比喻贤人或同僚。诗中比喻卢主簿。
14.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

(四)补写名句。(8分)
16.(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昭君生前容貌倾城,死后却魂魄无依的凄凉。
(3)李商隐《锦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美好事物的可望而不可即。
(4)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笔法。《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 , ”借月抒发别离之情。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7分)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鱼凫(fú)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猿猱(róu)
B.抚膺(yīnɡ) 锦瑟(sè) 恬然(tián) 霓裳(shǎnɡ)
C.栈道(zhàn) 嗟叹(jiē) 商贾(ɡǔ) 钿头(diàn)
D.吮血(shǔn) 六幺(yāo) 幽咽(yè) 宵柝(chè)
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朝避猛虎 B.梦啼妆泪红阑干
C.遂命酒 D.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暮去朝来颜色故
C.铁骑突出刀枪鸣 D.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 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21.下列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小白学习了一段时间民族舞蹈后,同事们赞不绝口,说她走起路来如弱柳扶风。
B.从政教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后,老徐感叹道:“你看我才退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 望着校长那张严肃的脸,我们一个个敛声屏气,乖乖的站在那。
D.李老师每次召集教研会,大家讨论热烈,真可谓沸反盈天。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B.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我们认识到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初步体会了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夸张。
C.诗人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于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D.词的结句含蓄地点明了全词的主旨,意思是女词人此刻的感悟状况决非一个“愁”字所能尽,而是比“愁”要深沉、凝重得多。 2-1-c-n-j-y
2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凡是诗词都是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完整或具体的形象,传达出一种情致。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见不出来,必须朗读,而且反复地朗读。
①要抓住情致,必须抓住语言的音乐性
②诗词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须加以反复回味,设身处地地体验
③要做到这一点,单像读散文故事那样一眼看过去,还不济事
④诗词的情致是和它的音乐性的语言分不开的
⑤才可以逐渐浸润到它的深微地方,领略到它的情感
A.③②⑤④① B.①⑤③②④ C.②①④⑤③ D. ③②①⑤④
24.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着惋惜伤感的情绪。请你针对“夕阳”写一段感悟性的话,表达积极或达观的情怀,不少于40个字。(6分)
答:

五、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感觉叫“寂寞”,古往今来,似乎它从未断绝。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孟浩然说“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杜甫说“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寂寞就是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寂寞就是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寂寞就是白居易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寂寞就是李商隐的“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然而,寂寞成就了李白、孟浩然、陈子昂、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也成就了中国文学。置身当代,又有多少人大喊“寂寞”。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寂寞”?
请准确理解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提示】上述材料谈论的中心问题是“寂寞”,从材料的立意取向看,古今都有寂寞,古人都曾感受到了寂寞,但古人却在寂寞中体味了生活,创造出惊人的文学成就。那么,今人也应该能耐得住寂寞,坚守寂寞,把寂寞当成一首歌。从文体角度看,写成议论性的散文比较容易出彩。
人教版必修3 第02单元
单元卷
答题卡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  ) 2.(  ) 3.(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4.( )(3分) 5.( )(3分) 6.( )(3分)
7.(10分)
(1)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5分)
译文: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5分)
译文:

三、古诗阅读(35分)
(一)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10题。(11分)
8.( ?)(3分) 9.( ??)( ??)(4分)
10. (4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1~13题。(13分)
11.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分)
12.(  )(4分)
13.(5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14.(5分)
答:

15.(6分)
答:

(四)补写名句。(8分)
16.(1)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_____ __ 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
四、语言文字运用(27分)
17.( )(3分) 18.( )(3分) 19.( )(3分)
20.( )(3分) 21.( ) 22.( )(3分)
23.( )(3分)
24.(6分)
答:

五、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感觉叫“寂寞”,古往今来,似乎它从未断绝。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孟浩然说“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杜甫说“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寂寞就是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寂寞就是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寂寞就是白居易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寂寞就是李商隐的“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然而,寂寞成就了李白、孟浩然、陈子昂、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也成就了中国文学。置身当代,又有多少人大喊“寂寞”。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寂寞”?
请准确理解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提示】上述材料谈论的中心问题是“寂寞”,从材料的立意取向看,古今都有寂寞,古人都曾感受到了寂寞,但古人却在寂寞中体味了生活,创造出惊人的文学成就。那么,今人也应该能耐得住寂寞,坚守寂寞,把寂寞当成一首歌。从文体角度看,写成议论性的散文比较容易出彩。








源:Z§xx§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人教版必修3 第02单元
单元卷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C【解析】由原文“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可知,C项最准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C【解析】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来看,C项属强加因果。
3.D【解析】D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4.A【解析】断句题,疏通文意是关键,如“从事令狐楚幕”指的是“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据此排除BD项;还应关注虚词,如,“尤”是“尤其”的意思,此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因而判定答案为A项。21教育网
5.B【解析】应该是20岁,女子15岁成年称“及笄”。
6.A 【解析】 李商隐在令狐楚摩下是担任了巡官,但并非朝廷命官。天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21cnjy.com
7.(1)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品行不端。
(2)第二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不理睬他。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俌,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父亲李嗣。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十二岁还不到。令孤楚因为他少年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中拔萃科。21·cn·jy·com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掌书记,得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本来是武将的后代,李德裕平时待他很好,那时李德裕掌权,起用他为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既为王茂元干事,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品行不端。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三年(849)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不理睬他。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验工部郎中。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奏章,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和祭奠之辞。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持操行,恃才怪异偏激,为当时宦途中人所鄙薄,所以不能进而为名宦,坎坷终身。www.21-cn-jy.com
三、古诗阅读(35分)
(一)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10题。(11分)
8.C【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9.BE【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2·1·c·n·j·y
10.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体会诗歌最后两句表达的情感,一定要关注诗歌意象、注释和题干的暗示。据诗歌中描写的“满眼春色”,可知作者的喜爱之情;据题干“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可知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据诗歌注释“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可知作者的愤懑之情和对官场的厌倦。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1~13题。(13分)
11. 咏史 马嵬之变
【解析】这两首诗都属于咏史诗,都是以“马嵬之变”为题材,抒发诗人对历史的见解。
12.C【解析】“《马嵬坡》一诗后两句以议论作结,不言陈后主而言‘何人’有不屑之意”,玄宗能当机立断,终属“圣明”,但也仅仅是比陈后主圣明一些而已。“圣明天子”扬得很高,却以昏昧的陈后主作陪衬,就颇有几分讽意。只不过话说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罢了。而不是“直抒胸臆”,也不是“盛赞唐玄宗”。
13. 诗中也包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同情,诗前两句暗示了玄宗迫不得已赐死杨贵妃,但仍不忘云雨旧情,所以后两句“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唐玄宗当日的处境。21·世纪*教育网
【解析】前两句暗示马嵬赐死杨贵妃,事出不得已,虽时过境迁,玄宗仍未忘怀云雨旧情。所以后两句“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唐玄宗当日的处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14.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 一只想飞却无法飞的海鸟象征诗人自己。
【解析】诗歌主要意象为一只想飞却无法飞的海鸟,联系作者经历,很容易判断出此诗所用手法为“象征”。
15.“矫翼思凌空”“烟霜谁与同”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归去未忍去,流泪谢鸳鸿”则义表现了诗人对卢主簿的感谢与不舍之情。
【解析】抓住关键的词句来体会诗人的情感。结合作者经历和“思凌空” “谁与同”“未忍去”“流泪”等词语,可体会诗人的情感。www-2-1-cnjy-com
(四)补写名句。(8分)
16.
【答案】
(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四、语言文字运用(27分)
17.C【解析】A项,“猱”读náo;B项,“裳”应读chánɡ;D项,“柝”读tuò。
18.C【解析】名词作动词;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19.D【解析】“钩连”古今意思相同,都是“连在一起”的意思。A项,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B项,颜色:古义为“容貌”,今义为“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C项,突出:古义为“冲出”,今义为“使超过一般”。21*cnjy*com
20.A 【解析】“贺知章”为“杜甫”;“白居易”为“贺知章”。
21.D【解析】A项,弱柳扶风:如纤细柔弱的杨柳在风中摇曳一般楚楚动人,令人心生怜惜。B项,门前冷落鞍马稀:形容萧条,无人问津。C项,敛声屏气: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D项,沸反盈天: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此处不合语境。【来源:21cnj*y.co*m】
22.D【解析】A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和”应改为“还是从”;B项,成分残缺,去掉“使”;C项,重复累赘,“诸”和“于”重复,去掉“于”。
23.A【解析】③中“这一点”紧承“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故应排在首位;②⑤写正确的做法,关联词“须……才”,表明⑤在②后;④①写的是诗词的情致和它的音乐性的关系,紧连横线后面的句子,故放在最后。
24.面对夕阳,我们大可不必一味地去感伤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其实,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只要是充分燃烧、释放能量、有益于世的生命便都能获得永生。朱自清就曾说过:“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解析】应写出“夕阳”的象征意义,答案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写珍惜、奉献、年轻的心态、发展的眼光、辩证的眼光等都可以。【出处:21教育名师】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