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 第05课时 杜甫诗三首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
D.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2.与《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环珮空归月夜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①昭君不惯胡沙远 ②但暗忆江南江北③想珮环月夜归来 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对下列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首联着重描写王昭君的故乡的自然环境,感叹人逝村存,点出题意。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句的大意是说,王昭君一别汉宫而去了和大漠相连的紫台,最后只留下青冢一座沉寂在黄昏中。“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颔联紧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王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C.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颈联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D.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尾联的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了对汉元帝的批判,收束全诗。21教育网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许多人绝非如此,他们根本不制定任何人生计划,以达到有意义的目标,而是朝三暮四,变化不止。
B.只要各国、各地区同舟共济,携手合作,克服困难,亚太地区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21*cnjy*com
D.坏人固然要防备,但坏人毕竟是少数,人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为了防备极少数坏人连朋友也拒之门外。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1999~2011年间,我国造林6643.36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率和森林病虫害等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6.请结合杜甫《登高》一诗的意境,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两句诗进行扩写。要求:使用描写的方式,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7~8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7.颈联中的“丛菊”能否改为“残菊”?为什么?答:
8.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9~10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9.“群山”“万壑”这样的意象与“明妃”有什么联系?答:
10.诗中写昭君的“怨恨”,昭君怨恨什么?杜甫写昭君的怨恨其用意是什么?
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1~12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诗歌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具体描写了哪些意象?组成了怎样的意境?答:
1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3~15题。
野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13.“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答:
14.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
答:
15.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具体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6~18题。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①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耸身:即“竦身”,耸起身子。②愁胡:这里指发怒的猢狲。③绦镟:系鹰用的丝绳铜环。
16.首联中“风霜”因何而起?
答:
17.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请以颔联为例加以赏析。
答:
18.前人评价本诗“曲尽其妙”,请结合尾联谈谈诗人表达的情志。
答:
人教版必修3 第05课时 杜甫诗三首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C【解析】省:曾经。
2.D【解析】①③和例句都是表达王昭君受不了大漠之苦,而幽魂归汉。
3.B【解析】“去”是离开的意思,“紫台”是宫廷。
4.C【解析】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此处不合语境。
5.B【解析】A项,搭配不当,“植被覆盖率”与“十分严重,令人担忧”不搭配;同时关
6.【答案】示例:诗人漂泊于西南天地,乘船顺江而下,来到夔州。此地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诗人登高远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如同起舞的蝴蝶,翩翩而去;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是向天地诉说着自己的勇往直前。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21·cn·jy·com
【解析】答题时需要注意:应该是对诗句的扩写,并且要结合《登高》一诗的“意境”;表达方式为“描写”;描写时要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字数必须在200左右。2·1·c·n·j·y
二、课内阅读
答案
7.不能。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菊花的盛开,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两度菊花盛开,诗人却流下了思乡的眼泪的,以乐景写哀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反衬),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悲苦心境。因此,不能改。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丛菊”“残菊”特点的不同,形成的意境就不同,结合诗歌抒发的情感,能自圆其说即可。
8.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意对即可)21·世纪*教育网
【解析】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应从诗歌意象入手,并结合写作的背景来体会。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本诗既有借景抒情,又有“凋伤”“泪”“故园心”等直接的抒情。www-2-1-cnjy-com
答案
9.一是写出了生长明妃的荆门与她远嫁的“朔漠”相隔千山万水。二是用雄伟的山川象征远嫁异域的明妃的勇敢和毅力。2-1-c-n-j-y
【解析】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正像王昭君跨越千山万水远嫁西域,作者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形象。21*cnjy*com
10.“帝始不见遇”的怨恨,更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怨思。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杜甫的怀才不遇、漂泊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与昭君相似,写昭君的怨恨也是写自己的怨恨。
【解析】从“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中可知王昭君怨恨的内容;诗言志,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通过写作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心曲,都会寓志于形象之中。据此理解杜甫的用意。【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
11.诗人选取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萧萧的落叶、滚滚的长江”等8种意象, 渲染出了苍凉阔大、凄清肃杀的氛围。21cnjy.com
【解析】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所描绘的景物特征,结合作者处境、情感判断意境特点。
12.诗眼为“悲”。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版权所有:21教育】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结合本诗景物特点和主旨不难判断出“诗眼”。
三、课外拓展阅读
答案
13.比喻,以“风尘”喻战争。
【解析】从诗中首句提到的“三城戍”以及注释可以推知,这句诗是以“风尘”喻指战争。
14.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www.21-cn-jy.com
【解析】 解答本题,先要正确理解“扣住‘望’来写”的含意,这并不是说写“望”的对象和内容才算,其实望到了什么,怎么望,在哪里望,由此想到什么,生发了什么情感等等,都算扣“望”。角度丰富了,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15.①“三城戍”“海内风尘”表达忧国之情;②“诸弟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意;③“一身遥”表达漂泊孤寂之苦;④“迟暮”“多病”抒发年老多病的感伤与无奈;⑤“未有涓埃答圣朝”表达未能报国之憾。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解析】既是“具体分析”,就要扣住某句(联)诗或某个词展开。细读诗篇,能够体现诗人情感的词句不少,如“三城戍”“海内风尘诸弟隔”“一身遥”“迟暮”“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等。将这些信息所包含的情感细加归结,会使“丰富”之说得到印证。
答案
16.因为画鹰形象逼真,气势不凡, 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解析】从首联的下句可找到答题要点:“画作殊。”一表现在气势上,一表现在效果上。所以给人“风霜起”之感。
17.由画面上鹰“耸身”的情态想象到鹰想搏击狡兔时的心理状态;由画面上鹰“侧目”联想到鹰搏击前像发怒的猢狲一样眼神锐利。
【解析】答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要从颔联中发现画面以外的信息(“思狡兔”“似愁胡”),再分析这些信息产生的途径(方法),最后点明这样表达的效果。
18.借鹰言志,把画鹰当成真鹰,借鹰奋飞碧霄,搏击凡鸟,表达诗人嫉恶如仇,奋发向上之志。
【解析】由诗题和前三联的诗句就可以判断:这首题画诗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再结合“鹰”这个意象常见的象征含义和尾联的句意,基本就可以把握诗人所寄托的情志了(如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等)。【来源: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