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第08课时寡人之于国也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第08课时寡人之于国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5 07:0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3 第08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
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粟子(lì) 鸡豚(tún)? 弃甲曳兵(yè)
B.数罟(cù) 饿莩(piǎo) 养生丧死(sāng)
C.孝悌(dì) 庠序(xiáng)? 衣帛食肉(bó)
D.狗彘(zhì) 牲畜(chù)? 数口之家(shuò)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兵而走       兵:武器
B.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夺取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开仓救济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而”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秦王还柱而走 B.拔剑切而啖之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谨庠序之教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申之以孝悌之义
6.我们刚学习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运用。下面有两个口语交际的情景,请任选一个,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反驳其错误言论。
⑴有人随地吐痰,别人批评他:“随地吐痰不卫生。”他貌似有理地说:“有痰不吐更不卫生。”
答:

⑵有人上公交车不排队,往前挤。别人批评他:“不要挤嘛讲一点社会公德。”他嬉皮笑脸地回答:“我这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
答:

7.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下面这幅漫画的画面,并概括它的寓意。
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1教育网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1cnjy.com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1·cn·jy·com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www.21-cn-jy.com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
B.请以战喻 喻:使……明白
C.数罟不入洿池 洿:深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办丧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斧斤以时入山林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申之以孝悌之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10.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2·1·c·n·j·y
B. 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的问题。21·世纪*教育网
C. 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归罪于荒年,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www-2-1-cnjy-com
D.本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2-1-c-n-j-y
1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
⑵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三、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①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②、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③,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④,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戎狄: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②三川:韩地,以其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③西海:指蜀国。④九鼎:九个青铜大鼎,相传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21*cnjy*com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故拔一国 拔:攻下
B.齐,韩、周之与国也 与:赞同
C.不如伐蜀之完也 完:稳妥
D.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轻:轻视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B.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C.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D.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1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伐蜀还是攻韩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意见针锋相对,但最终张仪主张伐韩的建议因没能说服秦惠王而未被采纳。 【来源:21cnj*y.co*m】
B.司马错不同意张仪关于蜀存有不利因素的说法,在他看来,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出处:21教育名师】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一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反对,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利因素。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D.司马错语言朴实无华,但见解精辟,切中要害。通过这场辩论,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21*cnjy*com
1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三川②、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译文:

⑵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译文:

人教版必修3 第08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
1.B 【解析】 A项,“粟”应读sù;C项,“悌”应读tì;D项,“数”应读shù。
2.C【解析】夺:耽误。
3.C【解析】C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承接;D项,连词,表递进。
4.C【解析】A项,“颁”同“斑”;B项,“涂”同“途”;D项,“无”同“毋”。
5.D【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A项,王:为王;B项,树:种植;C项,衣:穿);D项,发,动词,反复陈述,无活用现象。
6.参考示例:⑴①是的,有痰不吐不卫生,但那只是你个人的卫生,你不能为了个人卫生而影响公共卫生!
②痰,当然应该吐,但不要吐在影响公共卫生的地方!
⑵①人家雷锋挤的是时间,钻的是技术,而你挤的是车子,钻的是空子!
②请你把这挤劲、钻劲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不要用它来损人利己!
【解析】本题考查简明得体,答题要抓住对方谬误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驳,用语要简明有力,得体。
7.内容:一个人站在砍出大缺口的树干中,继续砍树。寓意:人类砍伐森林,最终会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漫画类试题要注意认真观察画面及细节,弄清构图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漫画各要素的象征意义,进而分析出漫画的寓意。这幅漫画由一个正在奋力砍伐树木的人和一棵即将被砍断的大树构成,这个人站在被自己砍出的缺口中,这就意味着树倒人也将灭亡。弄清这些,其寓意也就明朗了:人类砍伐森林,最终会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
二、课内阅读
8.B 【解析】喻:做比喻。
9. B 【解析】B项,均为介词,按照;A项,连词,就/连词,却;C项,结构助词,的/动词,到;D项,介词,和/介词,对,向。
10. B【解析】王道不仅仅有养民,还有精神层面的教民。
11.⑴不行,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⑵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奔走了。【版权所有:21教育】
三、课外拓展阅读
12.B 【解析】与:结盟。
13.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排除法依照文意进行分析。从上下文看,张仪欲讨伐的对象有二,即韩与周室,画波浪线句中的天子即为周王(周,天下之宗室也),所以前两句正确的断句应该是“今攻韩/劫天子”,可排除A、D两项;从语意上看,“而攻天下之所不欲”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宜断开,故又可排除B项,答案选C。
14. B【解析】“司马错不同意张仪关于蜀存有不利因素的说法”错。从原文司马错的言论“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可以看出,他是赞同张仪关于蜀地在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不利因素的。
15.⑴而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啊,而大王却不去争夺它们。反而去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太远了。
⑵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开拓疆土;要想兵力强盛,就必须让人民富足;要想称帝称王,就要广施恩德。
【参考译文】
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而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让我听听你的意见吧。”
张仪回答说:“蜀国,只是个偏僻的西方小国,是那里一些戎狄部族的首领。我们(即使)劳民伤财发兵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业。我听说,‘要争名就要在朝廷里争,要争利就要在市场上争。’而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啊,而大王却不去争夺它们.反而去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过,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开拓疆土;要想兵力强盛,就必须让人民富足;要想称帝称王,就要广施恩德。有了这三方面的条件,帝王之业也就随之而来了。现在大王的地盘小,百姓穷,所以我希望能从较容易的事情做起。那蜀国,确实是个西方的偏僻小国,是戎狄部族的首领,而且他们内部还有像夏桀和商纣统治时发生的那种祸乱。如果让秦国去攻打它,那就好比让豺狼去追赶羊群一样容易。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就能扩大领土;得到蜀国的财富足以使我们的百姓富裕;这一仗不需要死伤很多人,却能很快使蜀国顺服。这样我们攻克了一个国家,而天下人却不认为我们残暴;我们得到了蜀国的全部财富,诸侯们却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攻打韩国,威逼天子,这种事名声很坏,而且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攻伐无罪的韩国)还会落个不义的坏名声,去攻打天下人都不赞成攻打的国家,是很危险的!请让我说明危险的原因吧:周王室是天下各国共同尊崇的王室,齐国是同韩国、周王室结盟的国家。周王室知道自己将要失掉九鼎,韩国知道自己将丢失三川,它们两国一定会齐心合力,去借助齐国和赵国的力量,并向楚国和魏国请求救兵。如果是周王室把鼎送给楚国,韩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没法阻拦的。所以我说伐韩攻周是有风险的,不如攻打蜀国稳妥。”秦惠王说:“说得对!我听你的。”
于是,秦国就起兵攻打蜀国,经过10个月的征讨,终于占领了蜀地。蜀国国君改称蜀侯,秦国又派陈庄去作蜀侯的国相。蜀国既已隶属于秦国,秦国便更加富强起来,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