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论民本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粢盛( ) ②圹( )
③鹯( ) ④弃甲曳兵( )
⑤庠序( ) ⑥孝悌( )
⑦鸡豚( ) ⑧狗彘(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艾 ②爵 ③王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3.词语解释
①牺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失其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渊驱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庠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孝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默写
①民为贵,______________,君为轻。
②得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其民有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其心有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整体感知
1.实词
(1)通假字
①为丛驱爵者(通“________”)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__”,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__”)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_______”,道路)
(2)古今异义
①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②河东凶亦然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①王
②治
(4)词类活用
①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欲无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词
①于
②以
3.文言句式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______________
②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
③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
④莫以告:______________
4.翻译
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深层探究
1.孟子民本思想有何进步性?
2.孟子民本思想有何局限性?
三、技法迁移
比喻论证
本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21·世纪*教育网
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说理,比喻评价。
注意问题:
(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版权所有:21教育】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运用示例:
比喻描绘
示例: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 ——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比喻说理
示例:可谁能说得清呢?就像姬发摆脱不了侮辱,史迁回避不了宫刑,苏轼逃脱不了诗案,都是上帝有意安排一样,嵇康的死何尝不是一种超脱,何尝不是一种将易于腐朽的肉体涅槃为永恒的精神的方式呢? ——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
比喻评价
示例: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它的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150字左右。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2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zī chénɡ)
B.为丛驱爵者(jué),鹯也(zhān)
C.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kuànɡ)
D.谨庠序之教(xiánɡ),申之以孝悌之义(tì)
2.对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山岳)
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牲畜)
C.其何能淑,载胥及溺(相互)
D.奚暇治礼义哉(治理)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
A.为渊驱鱼者,獭也
B.此之谓也
C.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如之何则可也
5.下列加点词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3分)( )
A.从而刑之
B.树之以桑
C.衣帛食肉
D.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6.翻译下列语句。(6分)
①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民本》第二段论证了什么观点?作者为了论证观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8~10题。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2·1·c·n·j·y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离娄上》)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社稷次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牺牲既成: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得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苟为不畜,终身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
9.判断解释下列“以”的用法。(4分)
①祭祀以时( )
②以陷于死亡( )
③树之以桑( )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10.选文中哪句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你觉得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1·cn·jy·com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都得到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B.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甚至
②故不为苟得也 得:得到
C.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用:使用,采用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得到
D.①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舍弃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独:不单单
1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1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作者用鱼和熊掌设喻,意在说明熊掌比鱼更好吃。
B.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就不能苟且偷生而失去最重要的“义”。
C.不应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穷乏者感激的目的,而忘掉义。规劝人们切勿“失其本心”。
D.全文的论点是: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切不可“舍义偷生”或“见利忘义”。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7分)
15.仿照下面一句话,写一句内容相反的语句,形成对比。(2分)
得天下皆因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是《孟子》选段,请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对文段内容简评。(5分)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21教育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1)①zī chénɡ ②kuànɡ ③zhān ④yè ⑤xiánɡ⑥tì⑦tún ⑧zhì
(2)①ài yì ②què jué ③wánɡ wànɡ
2.①桀纣 忖度 村庄 ②水獭 懒惰 天籁 ③赡养 瞻仰 澹然 ④闲暇 遐迩 瑕疵
3.①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②指不要错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③向深水里驱赶鱼,指做与自己的意愿相反的事。④庠序都指学校。⑤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4.①社稷次之 ②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得其心 斯得民矣 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文本互动
一、整体感知
1.(1)①雀 ②毋 ③斑 ④途
(2)①古义:逃跑 今义:走路 ②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人或动物暴躁 ③古义:更 今义:增加 ④古义: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今义:发现,出发。
(3)①称王/君主/帝王/朝见天子 ②学习/治理/处置/树立
(4)①~③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2.①比,介词/对,介词/在,介词 ②把,介词/按照,介词/把,介词/凭借,介词/认为,动词
3.①判断句,“也”表判断。②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③倒装句,宾语前置。④省略句,省略“之”。
4.①人民归附仁德,就好像水向下流、野兽向旷野奔跑一样。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③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④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老百姓没有挨饿没有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www-2-1-cnjy-com
二、深层探究
1.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说代表了平民利益,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君主之上。这一“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1-c-n-j-y
第二,批判性。孟子过分夸大了道德力量在社会历史活动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来,它一直成为明君贤臣进行自我反省、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理论武器,为其统治人民、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警醒作用。21*cnjy*com
第三,合理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来源:21cnj*y.co*m】
2.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对他的一些学说应一分为二地看,比如孟子认为,百姓与士人不同,士人没有恒产也能有恒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则是无恒产便无恒心。这其中虽有正确的一面,但歧视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明显的。
三、技法迁移
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出处:21教育名师】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1.B
2.C
3.A
4.D
5.D
6.①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戴)便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欢心)便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欢心)便可以做大夫。②现在天下各国的国君如果有喜好仁德的,那其他诸侯都会为他把人民赶来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7.第二段主要论证了“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系。
作者为了论证这个观点,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驱鱼者”“为丛驱爵者”。另外还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如:“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拿清明的汤武二帝与昏庸的桀纣二帝比较,更加鲜明突出。21*cnjy*com
8.①古时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旧时用作国家的代称 ②祭祀用的牲畜
方法 不储藏
9.①按照 ②以致 用 来
1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给今天“执政为民”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11.D
12.C
13.A
14.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参考译文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方法,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是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21cnjy.com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也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花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仪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15.失天下皆因权为己用,情为私系,利为家谋。
16.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的某个臣属把妻儿托付给友人而出游楚国,等他回来,妻儿却在挨冻受饿,那怎么办呢?”宣王说:“与此人绝交。”孟子说:“长官不能管理他的属下,那怎么办呢?”宣王说:“撤掉他。”孟子说:“整个国家不能治理好,那怎么办呢?”宣王左右张望而谈论别的事情。
简评:孟子的意思是说,君臣虽然等级不同,但都应该勤于自己的职守,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孟子采用了层层设问、步步紧逼的方式,“请君入瓮”。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