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神游物外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鲲鹏( ) ②抟( ) ③坳堂( )
④ 夭阏( ) ⑤ 蜩( ) ⑥ 蟪蛄( )
⑦ 斥( ) 蓬蒿( ) 泠然( )
⑩恶乎( ) ?舂粮(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邪 ②且 ③识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3.词语释义
①坳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莫之夭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晦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久特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神人无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圣人无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填空
①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正色邪?
②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
③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④______________,小年不及大年。
⑤故曰: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整体感知
1.实词
(1)通假字
①北冥有鱼(通“________”,海)
②小知不及大知(通“________”,智慧)
③此小大之辩也(通“________”,区别)
④而征一国者(通“________”,能力)
⑤而御六气之辩(通“________”,变化)
(2)古今异义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②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③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④众人匹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⑤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⑥穷发之北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⑦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⑧神人无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①名
②御
③知
④辩
(4)词类活用
①而后乃今将图南:________________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________________
③彼于致福者:________________
④德合一君:________________
⑤而征一国者:________________
2.虚词
①焉
②则
3.文言句式
①《齐谐》者,志怪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小大之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彼且奚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翱翔蓬蒿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之二虫又何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深层探究
在最后一个故事中,庄子和惠子的辩论,谁是胜者?
三、技法迁移
《神游物外》善用寓言故事来说理。文章第一部分用了鲲鹏、野马、尘埃、蜩和学鸠等物象,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文章第二部分大年的冥灵、大椿、彭祖等与小年的朝菌、蟪蛄相比较,说明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命,都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一步证明第一段的观点。www.21-cn-jy.com
寓言说事讲理,形象大于思想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通过虚拟的故事来说明某种哲理,从而达到教育或讽刺的目的。篇幅大多比较简短,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寓言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庄子的散文善用寓言来说理,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学性。www-2-1-cnjy-com
在先秦散文中,寓言是文学性的重要标志。庄子散文里的寓言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寓言在文章中的密度大,许多文章基本上就是由几个虚构的故事组成的。如《逍遥游》基本上就是由寓言故事结撰成篇的;《养生主》的文章主体就由“庖丁解牛”“右师单足”“泽雉”和“秦失吊老聃”四个寓言组成;《秋水》中先后有七个寓言故事。可以说,寓言是《庄子》文章构成的基本材料。【出处:21教育名师】
②将哲学、政治等观点渗透到寓言故事之中,文章的观点与寓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庄子散文中的观点往往要由寓言故事加以引申,所以寓言不可能从文章中抽离出来。如《逍遥游》《养生主》《秋水》等文章中,一个个寓言故事就是一步步说理的独特形式。文章讲完了一个寓言故事,便说明了一个道理。【版权所有:21教育】
③形象大于思想,也就是作品中形象的客观意义往往超越了作家的主观意图,具有更为广泛深刻的内涵。庄子散文中的许多寓言蕴涵着前人丰富的经验,形象惊世骇俗,出人意料,往往带来更为丰富的积极意义,具有极高的价值。21*cnjy*com
总之,庄子散文的寓言极富创造性和生命力。郭沫若说:“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艺术家。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二,他的书中有无数的寓言故事,那文学价值是超过他的哲学价值的。”这是对庄子寓言的最高评价。
写一则寓言故事,来证明一种观点,不少于300字。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 60分)
一、基础知识(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冥(mínɡ) 鲲鹏(kūn) 坳堂(ào) 抟扶摇(chuán)
B.夭阏(è) 蜩鸠(tiáo) 决起(jué) 榆枋(fānɡ)
C.舂粮(chōnɡ) 朝菌(cháo) 蟪蛄(huì) 大椿(chūn)
D.斥(yàn) 蓬蒿(hāo) 泠然(línɡ) 数数然(shuò)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3分)( )
A.《齐谐》者,志怪者也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B.此小大之辩也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C.旬有五日而后反
小知不及大知
D.御六气之辩
而征一国者
3.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
A.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而后乃今将图南
C.彼于致福者
D.而征一国者
5.下列“其”字不作代词的一项是(3分)(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奚以知其然也。
6.翻译下列语句。(7分)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是比喻说理,还是举例说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天之苍苍”的实例,“水之积也不厚”“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等比喻究竟侧重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类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2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1·c·n·j·y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泾流之大 泾:泾水
B.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仰视的样子
C.两涘渚崖之间 涘:水边
D.吾非至于子之门 子:您
10.以下各组句子,能够显示河伯愧疚的一组是(3分)( )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 ③“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⑤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⑥望洋向若而叹21·世纪*教育网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②③⑤
11.下面对短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短文分为两层,第一层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B.本文的主旨是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C.本文通篇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用河伯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D.本文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写河伯的态度,开始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兴叹”;写河伯的态度,以前是“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后来感到“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12.翻译下列语句。(10分)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1分)
1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谈谈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假如写成议论文,在下面写出论证角度。(6分)
猛 狗
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
论述角度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述角度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述角度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从下面的论文简介中提取3个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5分)
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寻,有助于人们对“士”的源起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1)①kūn ②tuán ③ào ④è ⑤tiáo ⑥huì ɡū ⑦yàn ⑧hāo ⑨línɡ ⑩wū ?chōnɡ21教育网
(2)①yé xié ②qiě jū ③zhì shí
2.①徒步 迁徙 ②朔望月 塑料 溯流 ③阴晦 后悔大海 ④蒿草 长篙 膏腴 缟素 枯槁
3.①堂上低洼之处。②没有什么能阻挡它。③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指一个月的变化。④独以长寿著名。⑤神人无功业。⑥圣人无声名。⑦至人无自我。⑧悠闲自在。21·cn·jy·com
4.①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 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③适百里者 宿舂粮 适千里者 三月聚粮 ④小知不及大知⑤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21*cnjy*com
文本互动
一、整体感知
1.(1)①溟 ②智 ③辨 ④能 ⑤变
(2)①游动的雾气 野生的马 ②很饱的样子 指与事实或所说的、所料的相符 ③寿命 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 ④一般人 多数人,大家 ⑤旋风 羊的触角 ⑥指草木 头发 ⑦虽然这样,是两个词 连词,表转折⑧无所为,故无功业 没有功劳
(3)①名字 声名 ②驾驭 把握 ③知道 智慧 ④变化 区别
(4)①名词活用作动词,南行 ②名词活用作动词,南行③使动用法,使……到来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合,使……满意 ⑤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信任
2.①于此 于此 助词,啦 哪里 ②相当于“而” 那么就 或
3.①~③是判断句,④~⑦是倒装句。④⑦是宾语前置,⑤⑥是状语后置。
4.①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②小聪明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③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能胜任一个官职、善行能联合一乡、道德符合一位君主的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之类一样。【来源:21cnj*y.co*m】
④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有所依靠的。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二、深层探究
从故事的本身来看,庄子是胜者。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话反驳了“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时,庄子却采取转移话题、偷换概念的方法,避重就轻,转败为胜。他把惠子说的“安知”故意理解成“在哪里知道”。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故意曲解惠子的话,属诡辩范畴,不是实质的胜利。他的推理有悖逻辑原则,所以在这场辩论中惠子应当是胜者。其实课文是借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来表达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鱼之乐”与“我之乐”,物异而理同,因人乐而观鱼乐,是心境的流露,是思想的表白。因此,从课文表达的中心来看,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庄子是胜者。
三、技法迁移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1.D
2.B
3.B
4.A
5.B
6.①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②到百里以外去的人,出发前一宿捣米储食;到千里以外去的人,出发前三个月即储备干粮。
7.举例说理。自然界的万物逍遥,无论大小都“有所待”。鲲鹏“去以六月息者也”,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呢?作者举人们熟悉的实例,山野里雾气的游动,空气中尘埃的飘浮,同样“有所待”,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至此,结论不言自明。
8.这些实例和比喻侧重说明的是“世间万物的逍遥有所待,而这种有所待还要受它所依凭的条件的制约,条件的程度制约着逍遥的程度”这一道理。2-1-c-n-j-y
9.A
10.A
11.D
12.(1)“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2)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3)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参考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13.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猛狗方面,二是狗主人方面。然后联系社会生活。
论述角度1:过错在主人,狗因无知而坏主人的事,怪主人失察,狗没有过错。
论述角度2:专权妒能之辈,伪装得很好,阻隔了人才而不让他的上级察觉。
论述角度3:每个人自身的思想中,也有这样一条猛狗,那就是懒惰。人的惰性,使自己的很多潜能,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21cnjy.com
14.士 先秦 演进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段的压缩能力。材料表明,这篇论文论述的内容就是“‘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所以提取其中的3个关键词语为“士”“先秦”“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