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课外拓展训练
高一年级(下)语文(十二)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文化。然而,近代尤其是“五四”以来,诸多学者认为儒家奉行人治,与现代法治的精神是对立的,实行法治必须摒弃儒家思想,不少人一提及古代的法律文化,即认为其与封建皇权专制相关联,对今天的法治建设并无益处。21·cn·jy·com
诚然,法治的概念是一个外来词,中国虽然有法制,但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自清末变法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也主要是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从而也被纳入大陆法体制之中。我们在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过程中,面临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是应当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是应当全盘照搬外国的法治经验?这是我们的法治建设无法回避的问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发展史表明,尽管一个国家的法律观念和制度最初可能是外来的,但成功的法治文化必须是本土的。法治文明既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成果,又要尊重和挖掘本土资源。正如沃顿所指出的:“每一民族均有她自己的法律,如同其语言,烙有其特定的民族精神的印记。正是在民族的共同意识里,实在法①获得了自己的生存之处,并以激励一个民族所有成员的共同精神为导向,逶迤前行。”千百年来,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此,我们在法治建设中,应当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我们的法治文化,否则,法治就会像浮萍一样没有根基,难以真正形成法治文化。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法治建设也是如此,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来源:21cnj*y.co*m】
我们说在法治建设中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就意味着既要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也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出发,法治的大树必须植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
诚然,儒家文化中确实有不少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是不相符的。例如,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这种无讼思想其实过度强调道德教化,忽略司法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显然不符合现代法治的精神。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主张是能够为现代法治建设所吸收的。近几十年来,与我国近邻的一些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厉行法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足以说明,我国传统文化是可以和现代法治建设相衔接的。如果简单地将儒家文化归结为人治,并将其与法治相对立,那么我们可能将要在一片荒地上建设法治,此种看法也与法治发展的经验不符。
节选自《王利明:儒家文化对法治的影响》
①实在法:各国或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或认可的法律,符合特定国家或民族自身的实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是以儒学为代表的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文化,但这些古代的法制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法治的概念是一个外来词。
B.自清末变法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主要借鉴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因为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我们的法律制度被纳入到了大陆法体制之中。
C.沃顿认为,如同每一民族的语言烙有其特定的民族精神的印记一般,一个民族的法律同样有其民族自身的文化特点。
D.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21cnjy.com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许多学者认为儒家奉行人治,与现代法治的精神是对立的,作者对此并不赞同。
B.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法律观念和制度可以是外来的,也可以是本土的,但成功的法治文化必须是本土的。21·世纪*教育网
C.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决定了其发展道路的特色,法治建设也是如此。
D.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将法治的大树植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就能建设好现代法治文化。www-2-1-cnjy-com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法治建设中,既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并去其糟粕,也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成果。
B.在法治建设中,如果不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我们的法治文化,法治就会像浮萍一样没有根基,难以真正形成法治文化。2-1-c-n-j-y
C.孔子的无讼思想太过强调道德教化,忽略司法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这说明儒家文化和现代法治精神显然是相对立的。【版权所有:21教育】
D.与我国近邻的一些国家韩国、新加坡等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法治,这足以说明儒家文化和现代法治并不对立。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 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 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B.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C.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D.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兼”、“行”均表示兼任官职,“领”“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21世纪教育网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辞官归家。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21教育网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5分)
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5分)
古代诗歌阅读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21*cnjy*com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8.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6分)
9.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5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1世纪教育网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抨击了违背规则、苟合取容、投机取巧的社会风气,表明自己宁肯牺牲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志。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采用拟人化描写,表达对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由衷的喜爱,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www.21-cn-jy.com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从社会发展来看,水与人们生活___,已经成为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所以大家要养成节水的习惯。21世纪教育网
②建设法治中国,人人都是受益者、参与者和践行者,因此,“法治中国”并不仅限于庙堂之论,而是与每个公民___。
③作为人民公仆,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把个人的荣辱、安危置之度外,才会得到群众的赞成,受到百姓的拥护爱戴。
A.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休戚与共 B.休戚相关 休戚与共 息息相关
C.息息相关 休戚与共 休戚相关 D.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 休戚与共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猴年春晚可谓星光熠熠,歌手谭维维和她的电声乐队与华阴老腔艺人合作的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酣畅淋漓、荡气回肠,使人们观赏到来自黄土高坡的古老民间艺术的活力。
B.果壳网拥有“谣言粉碎机”等15个主题站,通过粉碎社会上流传的谣言,让科学和大众需求产生联系,目前日均浏览量已超过375万。21*cnjy*com
C.实施精准扶贫并非只是扶贫方式或手段的简单变换,而是针对贫困人口需求更加多元化,结合不同帮扶对象的具体特点和现实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D.“互联网+”本身是开放的产物,生物链和产业链开放,技术和资源共享,激发了人们创新创业的激情,催生了互联网经济现象的出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处处都有灯笼张挂。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
A.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出处:21教育名师】
B.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C.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D.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2·1·c·n·j·y
网络文学时常因跟风、雷同、抄袭、低级趣味、过度商业化等问题遭到诟病。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文学批评范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追逐网络文学繁荣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同时也需要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承担文化传播使命。近年来,中国作家协会等机构已经在网络文学产业发展、作家队伍培养、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做了一定探索。网络文学的发展给网络作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令许多网络作家感到头疼。对于通过网盘传播侵权作品、实施侵权盗版等行为,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出台法律法规加以管制和惩处。
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课外拓展训练十二参考答案
1.B(因果关系不正确。“我们的法律制度被纳入到了大陆法体制之中”并非“自清末变法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主要借鉴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的原因,而是结果)
2.D(推断错误。“将法治的大树植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只是“建设好现代法治文化”的其中一个条件。)
3.C(孔子无讼思想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并非相对立,不能证明儒家文化重视法治。)
4.D根据“之”“以”“乃”这些虚词的用法,可知“之”代指上文“馆宇服玩”,“以”是连词,表原因,排除A、C;结合上文,开头应断为”魏州自承嗣已来”,排除B。
5.A行,代理官职;领,兼任官职。
6.D叛乱原因不对,叛乱的也不是“魏州士兵”,而是镇州三军。
7.(1)人情:人心。归:归属。摭:搜集。(2)纪纲:法度。持:支撑,稳定。给:供给。
(1)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人情”、“归”、“摭”各1分,句意2分)
(2)(田弘正)并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官员请求供给。(“纪纲之仆”、“持”、“请给”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田弘正,本名田兴。年少时学习儒家经典,精通兵法,擅长骑马射箭,勇敢而守礼度。在田季安任节度使时,他为衙内兵马使。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顾及军务,多次施行杀戮刑罚,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吏很信赖他。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他,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田弘正借口患风痹病请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烧灼,田季安认为他再无所作为了。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复旧职。田弘正喜欢了解前代忠臣孝子建功立业的事迹,办理公务的空闲时间,就同宾客僚佐谈论古往今来正反面的言行。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规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办事。宾客僚佐下吏,都请朝廷任命。非常爱读儒家书籍,尤其通晓史书,《左传》、《国史》,都知道大概。自从田弘正归顺朝廷,幽、恒、郓、蔡有唇亡齿寒的恐惧,多次派遣说客前去离间,多方劝诱阻挠,而田弘正始终不改变节操。
元和十年,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田弘正派儿田布率领三千人马进攻,多次立功。李师道因田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后构成威胁,因此不敢公然帮助吴元济,就断绝了与吴元济的相互策应,官军得以顺利进攻。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死,穆宗任命田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田弘正因新近与镇人交战,有杀父杀兄之仇,就用二千名魏兵作为随从卫兵。十一月二十六日,到达镇州,当时朝廷赏赐镇州三军一百万贯赏钱,没有按时送到,士兵以此为借口喧哗闹事。田弘正亲自抚慰解释,人心才稍微安定。并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官员请求供给。当时度支使崔倰不识大体,坚决阻止他的请求,他先后四次上表章都没有得到答复。第二年七月,将随从士卒遣回魏州,当月二十八日夜晚士兵叛乱,田弘正及家属等一起遇害,穆宗听说后震惊悲痛,追赠为太尉,助葬用品加倍拨给。田弘正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关心晚辈,骨肉恩情非常深厚。兄弟子侄在两都的有几十人,他们竞相夸耀豪华,每天约耗费二十万钱,运载魏州、镇州的财货,装载的车辆在道路上络绎不绝。
8.(6分)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2分)“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2分)“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2分)
9.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3分)21世纪教育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2分)
10、(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2分)(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分)(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分)
11、(3分)A(①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②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③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
12、B【解析】A.搭配不当,把“观赏”改为“感受”或删除“的活力”。C.介词宾语残缺,在“多元化”后加“的客观现实”;D.“催生了……出现”句式杂糅。
13、B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句子衔接和句式选择的综合的题目,首先注意整个文段以短句为主,“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是一个表意较复杂的长句,由此排除CD,再看AB的不同,A“就是在延续这种习俗”,B“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A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从文意看没有目的性,由此排除A,因此选B。21世纪教育网
14、①以推动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②有担当的网络文学从业者③但随之而来的侵权盗版问题(答出一句给1分,答出两句给3分,答出三句给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