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综合检测
(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分歧(qí) 粗犷(kuànɡ)
侍弄(shì) 憔悴(qiáo)
B.应和(hè) 收敛(liǎn)
截然(jié) 惭愧(kuì)
C.绽放(zhàn) 贮蓄(chù)
淡雅(yǎ) 惨淡(cǎn)
D.黄晕(yùn) 倜傥(dǎnɡ)
高邈(miǎo) 娇媚(mèi)
【解析】选B。A项“犷”应读ɡuǎnɡ;C项“贮”应读zhù;D项“傥”应读
tǎ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披簑戴笠 拙拙逼人 淅淅沥沥 毫不掩饰
B.喜出望外 小心冀冀 各得其所 勇敢慈怜
C.美不胜收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知识渊搏
D.呼朋引伴 混为一谈 疲倦不堪 絮絮叨叨
【解析】选D。A项中的“拙拙逼人”应为“咄咄逼人”;B项中的“小心冀冀”应为“小心翼翼”;C项中的“知识渊搏”应为“知识渊博”。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春天到了,公园里花团锦簇,前来游赏的人们络绎不绝。
B.他想不起把钥匙放在哪儿了,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地找了好几遍也没有找到。
C.美并不是要打扮得花枝招展,作为中学生,朴素大方就是美。
D.这道题我一直搞不懂,直到他列举出了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我才恍然大悟。
【解析】选B。“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与句中的“好几遍”重复。
4.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C.《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D.《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话剧《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2·1·c·n·j·y
【解析】选D。《骆驼祥子》不是话剧,而是小说。
5.下列一则短讯,画线部分有两处语病,请写出病句序号和修改方法。(4分)
2016年1月15日上午,漯河开发区湘江路小学进行了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演练。①警报响起,全校师生按指定路线迅速有序地到达集合场地,疏散过程大约用时135秒左右。②在演练过程中,各教学楼疏散通道安全值班教师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责任位置,积极疏导学生安全通过重要地段。③通过演练活动,使孩子们初步掌握了消防逃生技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第_______句,修改方法:___________
(2)第_______句,修改方法:___________
答案:(1)① 去掉“大约”或“左右”。 (2)③ 去掉“通过”或“使”。
6.默写填空。(4分)
(1)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
(3)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4)请你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个与“秋”有关的完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cnj*y.co*m】
答案:(1)潮平两岸阔 (2)随君直到夜郎西 (3)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4)示例: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版权所有:21教育】
7.(2016·温州模拟)名著阅读。(3分)
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句子写出相应人物。
【甲】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21·cn·jy·com
“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甲】阿长(长妈妈) 【乙】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 【丙】范爱农
8.班级举行“我看网络语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6分)
【分析数据】下面是某同学针对“网络语言有何优势”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所取得的数据,请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2分)www.21-cn-jy.com
幽默
方便
生动有趣
其他
20%
20%
45%
15%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部分人认为网络语言的最大优势是生动有趣,其次是幽默和方便。
【陈述看法】阅读下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网络语言的看法。(2分)
网络语言起初主要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效率及张扬个性而采取的一种快捷的自我表达方式,因为特点鲜明、生动传神、意趣盎然、简洁准确,久而久之逐渐成为网语的主流。【出处:21教育名师】
对网络语言批评者中,声音最为响亮的当属一些语言学家。他们普遍认为网络语言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网络语言很好,它的表达方式灵活变通,具有生动传神、意趣盎然、简洁准确的特点,比如说,在和其他人聊天时,说起“粉丝”“伤不起”“中国式过马路”“元芳,你怎么看”“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词汇,大家既能够听懂内容,又能会心一笑,融洽了气氛,使大家说话更随意直率。
示例二:我认为网络语言不好,网络语言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而且误导我们不能正确书写汉字。(能联系生活实际讲出道理即可)
【跟帖互动】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关于“网络语言”不规范的帖子,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以发帖的方式与他人互动。(2分)
小蜜蜂:如“恐龙(丑女)”这样的网络词语,是与原意根本不相关的,用在正式的文件中,一是不庄重,二是肯定有一部分人看不懂,这样的词语不会有很长的生命力。
我的帖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如“系(是)偶(我)”这样的网络词语,上网常用,但却是错别字啊,我们应该引起注意。
二、阅读品悟(45分)
(一)(2014·广元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答题。(5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9.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10.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二)(2015·牡丹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4题。(10分)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www-2-1-cnjy-com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21*cnjy*com
1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2分)
(1)式谓元伯曰 ( )
(2)至其日 ( )
答案:(1)对……说;告诉 (2)到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13.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1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学习中,答应帮助同学讲解难题,无论自己的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21*cnjy*com
附【译文】
范式,字巨卿。少年时在太学游学,与汝南的张劭成为好友。张劭字元伯。二人一起告假回乡里。范式对元伯说:“我二年之后应当回太学读书,将拜访你的父母。”于是共同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将要到了,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母亲说:“离别了二年,千里之外定下的约定,你凭什么相信他的诚意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这样,应该为你酿酒。”到了那个日子,巨卿果然到了,登上大厅拜访喝酒,十分尽兴地告别。
(三)(2015·六盘水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4分)
指路小孩
①香港屯门有一条轻铁,沿途一边是街道,一边是山坡绿地。站台是敞开的,立着车费刷卡机。站在月台上,看闲花野草,楼宇路人。过一会儿,有电车驶来,路轨声在高远的天空下散得很远。
②头一回搭轻铁去天水围看朋友,半路上与一个小孩同行。那是个胖胖的男孩,穿一条肥大的短裤,颈上挂着八达通卡,手里提一个黑色乐器盒,肩上的布袋里是乐谱,应该是星期六上琴课或者下琴课回家。看他神情严肃、身负要务的样子很有趣,便逗他,指他的盒子说﹕“双簧管?”又说:“单簧管?”他先还绷着,后来就绷不住了,鼓鼓的脸颊露出笑容。又猜﹕“小提琴?”他用劲点一下头,猜对了。于是,我们就哼一段小提琴基础课程《开塞》练习曲,与他套近乎。
③搭乘轻铁比预想的要复杂。首先,同一个站台上有多条不同方向的路
线﹔其次,我们要去的天水围似乎不在任何一条路线上。于是,招来新识的朋友,请他指点。他默想片刻,胖胖的手指头在路线图上指定一个点,表示是我们应乘的那路车﹔沿线爬行一段,停下了,表示我们需抵达的地方﹔停一会,手指头跳到另一条路线上,这回的意思是换车;然后,迅速爬行,直至天水围,停下。指点完毕,他便走开去,与我们保持一段距离。
④车来了,才知道他与我们上同一路车。拥塞的人群,将我们的视线阻断了。有几次,我见他转着头寻找我们,脸上流露出焦急的表情,但等找见我们,却又立即回过头,看前边人的脊背。下车后,他遥遥对着我们,指向一处。顺着他的指点走了几步,不料,已到对面站台的他,又转身奔来。他努力交替浑圆的小腿,将小提琴盒提高到膝盖以上,好避免磕碰,这样就更吃力了。我们不由停下脚步。他一边跑,一边用手再次强调地指点,使我们明白走错了。这一回,他引领着我们走到正确的站台,还是站在一段距离以外。
⑤车站月台上熙来攘往,他与我们,就像茫茫人海中相遇相知,聚散无常的样子。等驶往天水围的轻铁靠站,小孩看我们上车,才放心离去,乘坐他自己的车。
⑥从头至尾,他基本没有说话,大概怕我们听不懂他的广东话,或怕我们笑话他的普通话。唯有小提琴练习曲《开塞》的旋律,为我们作沟通,使我们于萍水中结交。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模式为:人物+事件,具体叙述为“文章记叙了人物+事件的经过”。本文的人物是小男孩,叙述的事件是指路(题目为“指路男孩”),语言通顺即可。
答案:文章叙述了一个小男孩热心帮助我们搭乘轻铁的经过。(意思对即可)
16.文中的小孩是怎样具体帮助我们的?请概括写出两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故事情节的能力。具体分析文章所写到的小男孩对我们的帮助,可以概括出如下几点:给我们指明如何到达目的地的轻铁路线;在我们走错路时,及时指出并领我们走到正确的站台;看我们乘上车,才放心离开。选取两点回答即可。
答案:①给我们指明如何到达目的地的轻铁路线;②在我们走错路时,及时指出并领我们走到正确的站台;③看我们乘上车,才放心离开。(答出两处即可)
17.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小男孩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及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选段描写了小男孩的动作和神态。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描写,可以看出小男孩善良、乐于助人等性格特点。
答案:运用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方法。表现了小男孩对我们的关注,不放心,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孩子。
18.从头至尾,小孩总是用手为我们指点,基本没有说话,在“我”看来是什么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信息的能力。阅读全文,可找到第⑥段有直接的句子,“大概怕我们听不懂他的广东话,或怕我们笑话他的普通话”。
答案:大概怕我们听不懂他的广东话,或怕我们笑话他的普通话。
19.茫茫人海中,我们总是会和陌生人相遇相知,也会为陌生人伸出热情的双手,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件你曾给予陌生人帮助的事。(50字左右)(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从自己生活实践中找到符合“给予陌生人帮助的事”,然后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一模式,概括出自己给陌生人的帮助的事件即可。21·世纪*教育网
答案(示例):周六的中午,一位带着包裹的乡下老大娘到花园小区亲戚家,但不知道怎么走,我替她带着包裹并把她送到目的地。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四)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16分)
老人与剃头店
王丹枫
拿起剃刀,就是一生。六十多年前入行做学徒时,他压根儿就没想这么多,只想讨口饭吃。
剃头店老气横秋,还待在老地方。说来也算是奇迹,这条街的商铺拆的拆、挪的挪,唯独它岿然不动,凝望着疲敝的旧时古道和劫后的万卷斜阳。当然,关门是早晚的事情,四面八方的脚手架和挖掘机已虎视眈眈。
店里的格局几乎没有变化,只是老摆设旧的愈发像古董。两张老式铸铁理发刮脸椅锈迹斑驳,像耄耋老人脸上的褐斑,坐上去挪动一下就“咯吱”作响,随时有散架的危险。红色木框大镜片前的长条窄木架上浸满了油渍,手动推子、折叠剃刀、剪子、梳子闲散地躺着,像酣然入睡的醉汉。墙皮剥蚀得厉害,不少地方已露出青砖颜色。屋内唯一鲜亮的是,墙上贴的二十多张上世纪八十年代明星写真。水磨石地面似是被蚕咀嚼过的桑叶,到处是小坑。屋顶敷满了旧的发黄的报纸,正中央垂下一只原色难辨的吊扇,唯一的一盏钨丝灯泡不动声色发着稀薄的暖光,把人的思绪直往“油尽灯枯”这个词上拽。三十多平的剃头店里有金沙金粉深埋的宁静,时光在这里老熟得快要睡去。
还记得我走进店时他错愕的眼神,“剃头?”他很不确定地问了一句。“是的,修边。”我边说边径直走向刮脸椅坐定,他取出白布一甩,往我身上一搭,拿起手动推子,只听“咔嚓咔嚓”响,没一会儿,地上落了一层乌黑的碎发。
“太稀罕了。”他边动推子边说,“小伙子,你是我这店里近十年来的第一个年轻客人。胆子可真大,就不怕我把你的头发给剃坏咯?”“怕就不进来了。”我答道。说实在话,我还真有点担心剃得太接地气。后来一看,真不赖。他说他孙子十六七岁后就再也没来这儿剃头了,看不上他这个老头子的手艺。说到这儿,老人深深地吁了一口气。镜子里的他一脸荒凉,与他堆雪的白发,遥相呼应。
“要不要刮脸?”他问,“就是冲着这来的。”我这是头一回,蛮期待。他先用一块洁白的热毛巾敷在我脸上,软化胡须,一两分钟左右取下,再用毛刷蘸满肥皂沫涂在我的两鬓及胡须上,紧接着,见他取出闪着冷光的剃刀在发亮的荡刀布上来回荡磨,满屋子“嗞嗞啦啦”的清音在跳跃。他用左拇指和食指撑开我面部毛孔,刀锋上下翻飞,刀片在两指间轻松滑动,边刮边用手摩挲。他就像在鼓掌间玩催眠术的大师,我闭着眼快要闯进梦里。
“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是这爿剃头店的对联,我刚进门时就记住了。问他这爿店人气最旺时火到什么程度,他说,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每天店门一开,十来张刮脸椅上坐满了客人,长条排椅上候着的人侃起了大山,外面排队的少说也有几十来号人。那时在这里剃头就是时髦。而今,这爿剃头店冷清的寂寥,剃完头跟他聊天的这几个小时里没一个人光顾。
“找我剃头的都是在这条老街住了一辈子的老头老太太,习惯了我的手艺。现在,这条街拆得快差不多了,大部分人家已经搬走了。一些老哥们都没来找我剃最后一次头,就撒手去了,太不够意思!”他似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跟那些先他而去的老伙计们在隔空对谈。我再次上下打量了他一番,他瘦得只剩下个框子,整张脸像揉皱了的虎皮宣纸,浑浊的眼神里尽是无字故事,苍老得那么教人心疼。_
快八十了,人间事差不多都看遍了。干了六十多年剃头匠,他养活了膝下的一帮儿女。儿孙没有一个人愿意继承这门手艺,即使在老式剃头店风行的年代,他也从未正式提出过让谁接他的班。他心里清楚,这门手艺到底是过时了,早晚有一天连同他的整个人都会被带进棺材里去的。
(摘自《中学生报》2016年2月)
20.文题“老人与剃头店”能否改为“剃头店的老人”?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根据文章的内容及主旨进行分析。
答案:不能。因为文章既塑造了一位手艺高超、坚守六十年手艺的老人形象,又通过剃头店由盛转衰的历程,反映了时代变迁、一些传统技艺将要消亡的社会现实,这与题目十分契合。如果改为“剃头店的老人”,重心就成了“老人”,与内容及主旨不符。
21.第3段,作者是怎样描写剃头店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描写及其作用的把握。抓住描写的事物特征和运用的修辞体会表达效果。
答案:该段抓住剃头店破败冷清的特征,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运用大量形象的比喻句,逐次描绘店内物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21cnjy.com
22.按要求品析下面语句。(6分)
(1)见他取出闪着冷光的剃刀在发亮的荡刀布上来回荡磨,满屋子“嗞嗞啦啦”的清音在跳跃。(加点词语“跳跃”有何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的品析。“跳跃”是一个动词,把声音写得活灵活现,表现了老人的技艺高超和“我”的心情。
答案:“跳跃”将磨刀声写活了,使人闻其声的同时见其形,既表现了老人剃头手法的娴熟,又写出了“我”内心的轻快。
(2)他瘦得只剩下个框子,整张脸像揉皱了的虎皮宣纸,浑浊的眼神里尽是无字故事,苍老得那么教人心疼。(句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品析。“瘦得只剩下个框子,整张脸像揉皱了的虎皮宣纸”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内容体会其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枯瘦的外表和沧桑的人生历程。
23.你觉得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时代变迁、传统手艺、老人境遇等方面思考。
答案: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对精湛传统手艺的赞叹;对传统手艺将要消失的惋惜;对老人凄凉境遇的同情等。
三、写作(50分)
24.(2015·营口中考)题目:爱的保质期
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要套作,不要使用网络语言。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不少于600字。
⑤书写规范,卷面整洁,字体美观,评卷时可酌情奖励1~3分。
【写作提示】审题:这里的关键词首先是“爱”,然后是“保质期”。“保质期”这个词,是一个期限,过了这个期限东西就会生霉。那么“爱的保质期”又蕴含怎样的意义呢?围绕这个题目可以去思考,爱有没有保质期?亲人之间的保质期相对要长一点,但是往往是单方面的,即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保质的,但是子女对父母的爱的保质期是多少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选材:因为和爱相关,所以涉及家庭的材料可能会多一点,当然也可以是反映一些社会中的不赡养老人的现象等。或者是网络上报道的年轻父母虐待孩子的现象等。21教育网
构思:可以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通过一件事情,反映爱的保质期这个主题。要注意的是这个题目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在文章中还要对题目做必要的解释。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