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注意古代白话小说不同类型的特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根据班级里的学生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在问题设计问题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比如有关文学常识的问题是针对阅读面大的学生设计的,针对讲故事的部分交给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针对评论部分交给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等等。当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让他们互取所长,互补所短,在合作探究中将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1.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曹杨之间事件的特点,进而分析曹操的心理变化。
3.通过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操与杨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通过探究杨修的死因。
分析曹操与杨修二人的性格特点。
1课时
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本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21教育网
一、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有力引领我们走进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上,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侠肝义胆的关羽,豪气鲁莽的张飞……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风采。21cnjy.com
二、介绍罗贯中及《三国演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个人档案方法整理作者简介;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1.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3.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来源:21cnj
y.co
m】
三、初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庖官(páo) 恃才放旷(shì) 食讫(qì) 麾军(huī)
夏侯惇(dūn) 谮害(zèn)
绰刀(chāo)
伺察sì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绰刀:抓取。
庖官:厨师
四、通过自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关键句子的翻译,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简要概括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怎样的心理反应?
事件
曹操的反应
鸡肋事件
杨修被杀
园门改阔
虽称美,心甚忌之
众人分酥
虽喜笑,而心恶之
梦中杀人
闻而愈恶之
吴质事件
愈恶之
计出邺城
大怒
为植答教
大怒,有杀修之心
2.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至3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4至9段)插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10至12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3.记叙的顺序有哪些?找出插叙部分并思考插叙的作用。
明确:
顺叙、插叙、倒叙、补叙。
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结合文章主要事件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曹操: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杨修:恃才放旷
狂妄轻率
目中无人
耍小聪明
五、讨论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谈谈你的看法. www.21-cn-jy.com
观点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因为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观点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因为曹操阴险虚伪、狡猾奸诈、狠毒、嫉贤妒能......
观点三:陷入曹丕曹植争夺接班之争,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杨修必然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2·1·c·n·j·y
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从历史上说,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曹操以爱才著称: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比如文武双全的张辽,以前是吕布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也被曹操吸收进自己阵营里,成为曹操手下“五虎良将”之一;而不得不说的就是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以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己用。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他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21·世纪
教育网
六、拓展迁移,收获启示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讲练结合,发散思维的能力。通过对曹操的评价练习,教给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21·cn·jy·com
1.杨修才华横溢,但却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白些什么呢?明确:倘若个人成绩优秀,便歧视他人,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启示: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一颗平常心,最起码要心理健康。www-2-1-cnjy-com
2.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明确: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要三思而行。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2-1-c-n-j-y
七、课堂小结
杨修死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扬起的尘土注视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书来装扮自己,用书来充实智慧用书来丰富人生。21
cnjy
com
八、布置作业
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出处:21教育名师】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恃才)
---------------------矛盾冲突-------------------------(忌才)
杨修
故事
曹操
1.杨修被杀
2.改建园门
(心忌之)
恃才放旷
3.分食酥饼
(心恶之)
一般矛盾
虚伪奸诈
4.语破奸心
(愈恶之)
狂妄轻率
5.轻视吴质
(愈恶之)
老谋深算
6.教植斩吏
(操大怒)
政治矛盾
7.巧作答教
(欲杀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5单元
《杨修之死》
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请上网查一下本文的背影,简要地写在下面。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2·1·c·n·j·y
通过探究杨修的死因。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课文,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朗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
庖官(páo) 恃才放旷(shì) 食讫(qì) 麾军(huī)
夏侯惇(dūn) 谮害(zèn)
绰刀(chāo)
伺察(sì)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绰刀:抓取。
庖官:厨师
二、自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简要概括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怎样的心理反应?
事件
曹操的反应
鸡肋事件
杨修被杀
园门改阔
虽称美,心甚忌之
众人分酥
虽喜笑,而心恶之
梦中杀人
闻而愈恶之
吴质事件
愈恶之
计出邺城
大怒
为植答教
大怒,有杀修之心
2.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至3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4至9段)插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10至12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3.记叙的顺序有哪些?找出插叙部分并思考插叙的作用。
明确:
顺叙、插叙、倒叙、补叙。
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21教育网
4.结合文章主要事件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曹操: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杨修:恃才放旷
狂妄轻率
目中无人
耍小聪明
三、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谈谈你的看法. 21cnjy.com
观点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因为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观点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因为曹操阴险虚伪、狡猾奸诈、狠毒、嫉贤妒能......
观点三:陷入曹丕曹植争夺接班之争,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杨修必然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21·cn·jy·com
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从历史上说,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曹操以爱才著称: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比如文武双全的张辽,以前是吕布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也被曹操吸收进自己阵营里,成为曹操手下“五虎良将”之一;而不得不说的就是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以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己用。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他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