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4
古代诗歌四首
同步达标检测
【基础练】
1.直接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归雁洛阳边。
(3)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4)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
(5)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
(6)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
(7)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山岛竦峙 (2)乡书何处达 (3)枯藤老树昏鸦 (4)闻道龙标过五溪 (5)随君直到夜郎西 (6)江春入旧年 (7)断肠人在天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博大无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网
(2)(2015·河南中考)明月千里寄相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月送去了李白对远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
(3)(2015·衡阳中考)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新事物终将替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5·丽水中考)行舟江上,吴均在富春江感受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汹涌气势,而王湾在北固山下领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浩渺景象。
答案:(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4)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能力练】
3.(2014·娄底中考)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答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萧瑟(萧索)、荒凉。
(2)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答“思乡”或“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也可)21cnjy.com
4.(2014·柳州中考)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1)、(2)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21·cn·jy·com
【方法指导】
古诗词语言赏析答题模板
题型
答题模板
品味炼字型
该字句中含义+描述景象+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名句赏析型
诗句特点+表达的感情(给人的启示和思考)
主旨情感型
概括形象特点+推断诗人情感态度
想象描述型
扣画面抓形象+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描述
表达技巧型
指出表达技巧+说明表达技巧所表现的内容+分析使用这种表达技巧的原因+表达出的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