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评(二) 异域人生
(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服装鞋帽的尺码号型该如何确定?这些与日常生活________的设计,都有赖于人类工效学基础数据的采集分析。
②房市升温回暖,银行却________,究竟是临近年末“没钱贷”,还是挑肥拣瘦“不愿贷”,调控升级“不敢贷”?
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________。
A.休戚相关 扬汤止沸 养痈遗患
B.休戚相关 釜底抽薪 养虎遗患
C.息息相关 釜底抽薪 养痈遗患
D.息息相关 扬汤止沸 养虎遗患
【解析】
息息相关:比喻关系密切。休戚相关: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同。①句强调关系密切,所以选“息息相关”。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②句强调银行不再提供贷款,所以选“釜底抽薪”。“养痈遗患”与“养虎遗患”二者都可以比喻“姑息坏人而使自己受害”,但前者还可以指人的错误或错误思想等。③句中不能将腐败分子比作虎,所以选用“养痈遗患”。
【答案】
C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撼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围绕着“追星”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假正经”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解析】 本题从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成分残缺,“一幅……大写意”缺谓语动词,应在“一副”前添加“形成”。C项,语序不当,第二个分句中“剥夺”的宾语应该是“那些依然坚强的生命”,应把“依然坚强”提到“生命”的前面,并在“生命”前添“的”。D项,句式杂糅,“耐人寻味”就是“让人寻味”,不能作“有”的宾语,该句与“总有一种滋味留在心中”杂糅。
【答案】 B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解析】 由语段上半句“葫芦”可以判断出紧跟下句为③,介绍“葫芦”情况,⑤句“它”指代③句葫芦较为顺畅,④句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⑥①句介绍葫芦的历史,②句是对整个语段进行总结。
【答案】
D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需求。________。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见其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解析】
这一段话的前一分句是说中国人对译介外国文化成果有要求,但A、D两项中的“这些翻译作品”在原文中无照应,指代落空。B项是个病句,应将“这些作品”提到“一方面”前,“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不搭配,且“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不符事理。
【答案】
C
二、本大题8小题,共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
我们这座城市,虽然规划得美观而有条理,街道宽广笔直,街与街相交处皆成直角,但路面长期未经修整,使我们很丢脸面。每当雨天,沉重的车辆驶过路面碾出车印,大街就成了泥淖,行人难以跨越;每当旱天,则尘土弥漫,令人难受。我住在泽西市场附近,看到居民们踩着泥浆去购买生活用品的情形,心中颇为痛心。后来,市场中央终于铺上了一条砖路,如果是在市场里面,人们可保足下无泥,但是在去市场的路上脚上又沾满泥土。我和别人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又写了些文章,终于促使从市场到居民住处的这一条路也铺上了石头。这样,人们就可以双脚不湿很方便地来到市场。但因为这条街的其他地方并没铺上石头,车辆从泥地驶上这条石头路后,轮上的泥土震落在干净的路面上,很快这条道路又充满泥泞,而城市中又无人去清除。
经过几番查访,我寻得一位贫穷但勤劳的人,他愿意从事街道清扫工作,每周扫两次,将垃圾从居民门前清运走,酬金六便士,由每户每周支付。然后我印发了我写的文章,指出这笔为数极小的费用能给居民带来的好处。如:因为泥土不再沾在人们的鞋上带回家里,所以保持屋内清洁就更容易啦;顾客很容易就能走到商店,店家也就有了更多的生意啦;在刮风时节,尘沙也不会吹落到货物上啦;等等。我给每户都送上了一篇这样的文章。一两天后,我逐户去问是否有人同意支付这六便士,结果大家一致同意。在一段时间里,清运垃圾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城市中的所有居民都因市场周围的路面整洁而感到愉悦,这给所有的人都带来了便利,大家普遍都想把城市道路全都铺垫起来,也很乐意为此目的而纳税。
……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琐碎的事不值得关心或提及,但是,如果起风时,灰尘吹进一个人眼里或飘落进一家商店里,他们认为这还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的话,当这类事情发生在人口众多的城市,并反复出现,这件事就变得重要而有意义了,这时,他们就不会过分指责那些对这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比较重视的人了。人类的幸福,并不是由百年难遇的巨大机遇带来的,而由每天产生的细小利益汇集而成。因此,假如你教会一个年轻人自己刮胡子,并将剃刀好好保养的话,比你给他上千金币更能给他带来幸福。钱很快会用光,留下的仅仅是对愚蠢消费的懊悔。但如果他学会了自己刮胡子,他就不用经常地等待理发师帮他刮胡子,避免了理发师的那双有时脏兮兮的手,难以容忍的喘息和迟钝的刀片。他可以在自己家里在最方便的时候刮胡子,每天享受刮胡用具带来的快乐。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不揣冒昧地写下了前面数页纸,希望它能给我喜爱的这座城市提供有益的启示(我在这座城市非常幸福地生活了多年),也许能对美洲其他一些地区也提供一些启示。
5.下列对文段的解读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选文标题“幸福从细小处开始”代表了作者对幸福的看法,源自他所说的:“人类的幸福,并不是由百年难遇的巨大机遇带来的,而由每天产生的细小利益汇集而成。”
B.文段开头对街道状况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由此引出了作者对街道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措施。
C.第二段中,作者印发文章给每户居民,指出集资铺路的好处,并逐户去收集居民的意见,使得铺路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D.铺好街道路面、建议清扫街道以及教给年轻人刮胡子的技艺等都是富兰克林所做的小事,这些小事体现了一位政治家、科学家敏锐的观察力、对公众利益的关心和不空谈的精神。
E.文段的写作风格是:文字朴实无华,用词准确明了,多议论而少抒情,多叙述而少描写。
【解析】 C项,应是“作者印发文章给每户居民,指出集资雇人清扫街道的好处,并逐户去收集居民的意见,结果是街道的清理工作进行顺利”。D项,去掉“以及教给年轻人刮胡子的技艺”。
【答案】 CD
6.自传是传主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和总结,它不仅记录了作者的人生履迹,而且蕴含作者从中领悟到的深刻人生哲理。文段中,富兰克林说:“人类的幸福,并不是由百年难遇的巨大机遇带来的,而由每天产生的细小利益汇集而成。”他是从哪些事情得出这一结论的?对此你有什么体会?(4分)
【解析】 注意文中生活细节和幸福的关系。
【答案】 是从铺路、清扫街道等细小的事情中得出这一结论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细小的发现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人们的日常生活由细节构成,幸福由细小利益汇集而成。
7.富兰克林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他怎样的素质?(5分)
【解析】 节选部分第二段重点写解决清扫道路的方法。从具体措施即可看出其特点和素质。
【答案】 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十分实用,而且计划得相当周全,滴水不漏。这体现了作为一个科学家兼政治家的优良素质。
8.富兰克林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你认为这些细小琐碎的似乎不值一提的事情有必要写进自传吗?(5分)
【解析】 这个问题涉及本文主题和对题目“幸福从细小处开始”的理解,需要从全文来理解。
【答案】 富兰克林是一个具有实干精神的政治家,他对公众利益的关心,不是着眼在惊天动地的社会变革上,而是放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琐事中。这是一种很具有启发意义的人生理念。它提醒我们不要空谈,不要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兢兢业业地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
(二)(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18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项,从文中第二段的表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可见陈忠实“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应该是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的出版。C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于文无据。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分析错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经历了好多曲折和磨难,这从他不断寻找和剥离的经历中可以看出。
【答案】 AD
10.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是一个领起下文的句子,出现在文章的第三段,答案可在第三段至第五段中概括。注意围绕“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进行简要概括。
【答案】 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篮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11.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对传主的评价。文章标题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的“属于自己的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联系文章内容,“属于陈忠实的句子”应该指陈忠实在文学生涯中的探索、体悟和取得的成就。“永留人间”说明他的文学成就影响力巨大。“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出现在最后一段,因此答案应从第二段至倒数第二段中加以概括。
【答案】 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12.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5分)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概括中心要点的能力。结合全文,可以从陈忠实身上看出,“剥离”和“寻找”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剥离”和“寻找”贯穿于陈忠实的整个文学创作之路。先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依次概括出答案。
【答案】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三、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文人的狂言狂事,数也数不清。但细分文人之狂,____①____
,一种是才狂,一种是疯狂。才狂,不难理解,也可以说一般文人都恃才而狂,是性情之狂。而疯狂就需区别待之:有的是不随流俗执着个性的佯狂,____②____。当然,我们不能片面否定文人之狂,____③____。正如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及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文人的狂性情,怎么看,也都是中国文脉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①处,由“一种是才狂,一种是疯狂”可概括此空内容;第②处,可仿照“有的是不随流俗执着个性的佯狂”一句概括;第③处,可结合上下文加以概括。
【答案】 ①至少有两种不同的体现
②有的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轻狂(此处可与答案不同,表述合乎语境,句子结构一致,可酌情给分)
③要多从正面来解读文人之狂
14.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解析】 每个仿句都要运用比喻的修辞,三个仿句构成排比关系,句式结构与例句相同。
【答案】 (示例)宽容是一股清爽的微风,能吹散萦绕在人们心中的阴霾;
宽容是一泓甘洌的山泉,能解除盘踞在人们心头的干渴;
宽容是一束明亮的阳光,能划破笼罩在人们心扉的黑暗。
15.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
近日,一些网友发布信息,号召节约粮食。随后,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拒绝浪费,从我做起,晒出自己吃光的盘子,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争做节约达人。该信息被转发约5
000万次。紧接着,人民网也表示支持“光盘行动”,倡议网民“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今天不剩饭,打包离开,从我做起”。新华网、光明网及其他各大网站也纷纷关注和转载。很快,活动参与者在北京实地发放宣传单6万多份,在餐饮企业张贴海报5
000余张,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城市的志愿者也纷纷发放宣传资料。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语段的主要信息。首先对材料划分层次,找出关键信息即可:第一句话说的是一些网友号召节约粮食,第二句话说的是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第三句话到这一段的结束说的是网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宣传。
【答案】 网络发起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网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实地宣传。(每一分句的内容为一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字数符合要求,给1分)
四、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漫画大师丰子恺曾挥笔画了幅《卖羊图》:一个农人牵着两只羊,到羊肉馆来卖给老板。一位农民看了却连连摇头,笑着说:“多画了一条绳子。”丰子恺听了,回过头来又仔细看看自己的画:两条绳子牵两只羊,哪里多了绳子?这时,那个农民告诉他:“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丰子恺叹服。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提示】 这则材料涉及几个对象,但彼此之间有主次之分,立意时,应该从主要对象入手。就这篇文章材料来讲,主要对象可以是丰子恺画羊,也可以是老农评画,而不是牵羊。
从丰子恺画羊的角度: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仔细观察生活不仅是画好画的前提,更是获得成功的保障;文艺创作不能“闭门造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认知要联系实际;打破惯性思维;允许生活中的例外;细节决定成败等。
从老农评画的角度:经验的重要性;实践出真知;不畏权威,敢于质疑;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