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02铁肩担道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02铁肩担道义(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6 20:4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铁肩担道义
本课话题 ——勇于担当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海军工程大学潜水队的潜水员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官东舍己救人的精神,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特别表扬,他也因此被无数网友点赞。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2015年感动中国给官东的颁奖词为: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地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毛姆
3.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林肯
4.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
5.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托尔斯泰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李大钊(  )    撤离(  )    侦察(  )
滞留(  ) 接洽(  ) 罪戾(  )
谒见(  ) 京畿(  ) 不韪(  )
【答案】 zhāo chè zhēn zhì qià lì yè jī wěi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角     (2)逮
(3)豁 (4)吁
【答案】 (1)jué jiǎo (2)dài dǎi (3)huò huō (4)yù xū
2.语境辨析法
(5)看(  )守大门的保安,也很喜欢看(  )小说。
(6)听到这个噩耗,小刘颤(  )栗,小陈颤(  )抖。
【答案】 (5)kān kàn (6)zhàn chàn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答案】 (1)牒 喋 碟 谍 (2)焕 涣 痪 唤
(3)陨 殒 埙 勋 (4)暇 瑕 遐 假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勾结·串通
两个词都有“结合”的意思,但“勾结”是贬义词,可指在暗中结合,也可指公开结合;“串通”是中性词,侧重指暗中结合。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我国《价格法》和《反垄断法》都对经营者价格行为做出了相应规定,其中一条就是,经营者不得有________(勾结/串通)涨价等不正当价格行为。
②根据《晨报》记者调查,在世博会即将开幕之际,陆家嘴、新外滩两个外地游客直面上海的“窗口”,“上海半日游”号称超值言过其实,疑与“黄牛”________(勾结/串通)拉客。
【答案】 ①串通 ②勾结
(2)侦察·侦查
两个词都有“暗中察看、了解、调查”的意思,但适用对象不同。“侦察”是为了弄清敌情、地形等而进行活动,用于军事方面;“侦查”是为确定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而进行调查,用于公安机关。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中国日报网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官员3月29日透露,美国国防部计划在一年内向巴基斯坦提供一批________(侦察/侦查)型无人机,但攻击型无人机仍然不在提供范围内。
②公安机关不动声色地张开了足坛反赌扫黑大网,无数的公安干警一直在顽强、敬业地进行________(侦察/侦查)工作。
【答案】 ①侦察 ②侦查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戴骁军冒天下之大不韪,曝光了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给记者发“封口费”的消息。(  )
理由:

【答案】 × 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谴责而去干坏事。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此处感彩不对。
(2)来到北海,你就不可能错过涠洲岛。在岛上,你看不到高楼林立的豪华酒店,更看不到川流不息的汽车。(  )
理由:

【答案】 √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川:河流。此处符合语境。
(3)记者来到特区采访,当他们看到现代化的大楼拔地而起、气贯长虹时,不停地啧啧赞叹。(  )
理由

【答案】 × 气贯长虹,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充满彩虹。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此处用错了对象。
(4)任正彬不仅饰演的坏人能让观众恨之入骨,而且在戏里还会卖萌撒娇,可谓“多才多艺”。(  )
理由:

【答案】 √ 恨之入骨,仇恨深入到骨髓里,形容痛恨到了极点。此处符合语境。
[常识·速览]

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朱志敏
朱志敏,男,1953年9月生,吉林省海龙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律与政治研究所教授。1982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发表《论五四时期的平民主义思潮》《毛泽东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五四时代民主观念的特点》《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平民意识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李大钊与胡适》等论文数十篇,并出版《李大钊传》等学术著作。现为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北京市李大钊学社理事。

20世纪之初,国际上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国内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民不聊生,一批有先进觉悟的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却遭到了反动军阀的残酷迫害。当时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人,积极筹划成立中国共产党,并开展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但好景不长,北伐战争刚刚结束不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就开始了对共产党的迫害,致使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遇难,李大钊即在此列。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遇害前后的介绍以及时代背景的概述,反映了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李大钊无畏无私、积极斗争、大智大勇而又光明磊落的博大胸襟,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贤的由衷赞美和景仰之情。
[文脉·梳理]
铁肩担道义
【答案】 ①积极斗争 ②不幸被捕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文章开头第一个长句的含意?


【答案】 要理解此句含意,须从以下入手。首先,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干,找出陈述对象。它有两个主语分别是: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北京分会暨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和美、英、日等8个《辛丑条约》关系国公使;然后再找出各自发出的动作,分别为:联络组织请愿,国民大会和示威游行运动、提出最后通牒,至此整个句意较为明确了,再按时间先后顺序,先有公使行为后有北京分会、市党部行为。
二、阅读课文第10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文中所说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主要指的是什么?


【答案】 主要是指李大钊对生死看得一样的自然,以一种大生命的态度来看待死亡。
3.文中说,李大钊“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从李大钊对亲人的这些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案】 李大钊在死亡面前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气概,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来自他对人生的透彻认识。虽然最后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李大钊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内心对亲人是饱含真情的。传记里提到他“静静地看了看她们”,在镇定与沉默中含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的。
三、阅读课文第11~1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如何理解第14段中“由旧居迁到新居,总不免留恋故居,其实新居未必比旧居有什么不好”一句话?

【答案】 这是一个比喻句,其中“新居”比喻人的死亡,用如此平淡的事物来比喻死亡,体现了李大钊那种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
5.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李大钊的生死观。


【答案】  (1)死与生是同样自然的事情。 (2)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6.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评价李大钊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答案】 李大钊是一个无私无畏,敢于直面生死,为共产主义献身的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
7.本文是一篇评传,作者不仅叙述了传主从容就义的始末,还对传主的思想进行了评议。请找出文章中作者评议性的文字,谈谈这些文字的作用。


【答案】 课文里评议性的文字有:第11、12、15、17、18、19这六个较为集中的自然段。这些评议性的文字评价公允,既是对事实的阐释,同时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这些文字对理解传主的性格、思想,对认识传主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点睛作用。
[话题·互动]
话题:我们如何理解李大钊的生死观?
学生甲:“死与生同是全生命的一部”“死同生一样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的现象”。这些话语表现出了李大钊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把生死看成一样的平淡、自然,也就是生亦无喜,死亦无忧,一种大智慧大勇气回荡在先烈的英魂之中。
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他并不赞成无谓的死,而是主张发展生命,美化人生。他只是提倡为了真理,为了美好人生的创造才去牺牲。”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甘愿留下来继续从事他那伟大的事业,而保全其他同志的原因。这样的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死,“亦即那革命的、进步的大我生命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华”。
[写法·借鉴]
恰切引用形象真
运用传主自己的材料既能更好地塑造传主形象,又能生动感人,同时也体现出传主的高尚品格。
本文引用了李大钊自己的一些文章、被捕以后的自述以及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等,如他在1920年写的《自然与人生》中对于生死问题的论述,《牺牲》、《狱中自述》中的论述,《李大钊狱中供词》以及《顺天时报》中的报道。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位超越生死、革命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大智大勇、富有崇高社会声望的人。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的事情,面对死亡,应毫不畏惧,视死如归,表现了一个革命家的英勇气概。他认为为革命而死,死得崇高而有意义。在群众运动中,他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在白色恐怖下,他坚守自己的岗位,敢于革命而且善于斗争,很好地开展革命运动,促进了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被捕入狱之后,负起全部责任,忠诚于党的事业,保卫革命同志,誓死保护党的革命事业,并为党的事业献出生命。
[佳作·领悟]
“树人”需要鲁迅
①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②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仰天胁息坐长叹”。
③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浅显的?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
④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⑤“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
⑥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
⑦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
1.学开头
开头简洁明快,文章开篇即开门见山地列举中学生的“三怕”,随后将话题转到“怕鲁迅”这个核心话题上来,并亮明自己的态度。
2.学比喻
将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比作蜀道,且引用《蜀道难》的诗句“仰天胁息坐长叹”。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因为喻体来自课本,还极易引起学生共鸣。
3.学反问
第③段用三个反问句,引导读者深思。三个反问句是层进式的关系,第一问告诉人们“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不是“怕”的理由,第二问告诉人们历史精华同样“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第三问提醒人们不应“让红尘掩盖了”鲁迅的作品。此处使用反问句,表达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
4.学排比
第⑤段,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列举当今社会不良现象,并且让鲁迅笔下的人物复活,点出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才害怕鲁迅,极具讽刺意义。
5.学结尾
结尾段,作者站在国家繁荣富强的高度论及“怕周树人”的后果,回应本文立论“‘树人’需要鲁迅”,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