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本课话题 ——本真快乐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在一条河边有一位智者,碰到了一位旅行者,这位旅行者目光充满了忧郁,他的精神不振,眉头紧锁,愁容满面,他看到智者,就对智者叙述了他的不幸,他来自远方,为寻找快乐而来,但他一路碰到的都是荆棘、焦虑、不安、伤心和不快,请问如何能找到快乐。智者听完他的叙述,望着他沉重的行囊,问道:“你的行囊里都放的什么?”旅行者告诉智者放的是他一路所经历的不幸。智者听完后问道:“你是否准备过完河后将船也一齐扛走呢?”旅行者望着智者深邃的双眼,顿悟,自己不快乐的原因,那就是放不下,于是他丢掉沉重的行囊,快乐地大步离去。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
——班庭
2.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快乐的顶点。
——德西得乌·伊拉斯谟
3.人生最大的快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伟大的目标。
——萧伯纳
4.快乐的秘诀是:让兴趣尽可能地扩张,对人对物的反应尽可能出自善意而不是恶意的兴趣。
——罗兰
5.允许孩子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获得快乐,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
——塞·约翰逊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小豚( ) 疹( )子 竹簟( )
搁( )在廊下 庚( )子年 瞑( )目
橘柚( ) 凝眸( ) 茨 ( )棚
神座龛( ) 鳜( )鱼 腆( )出
敷( )粉 污秽( ) 头颅( )
铁砧( ) 泅( )去 钵( )头
扳罾( ) 田塍( ) 石罅( )
【答案】 tún zhěn diàn ɡē ɡēnɡ mínɡ yòu móu cí kān ɡuì tiǎn fū huì lú zhēn qiú bō zēnɡ chénɡ xià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正 (2)胖
(3)处 (4)漂
【答案】 (1)zhènɡ zhēnɡ (2)pànɡ pán (3)chǔ chù (4)piāo piǎo piào
2.语境辨析法
(5)我说她涨( )了工资,她就涨( )红着脸,摇头否认。
(6)敌人的恐吓( ),吓( )不倒他。
【答案】 (5)zhǎnɡ zhànɡ (6)hè xià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5) (6)
【答案】 (1)抵 砥 诋 (2)糜 靡 縻 (3)溯 搠 朔 (4)祠 伺 饲 (5)忏 纤 迁 (6)淬 猝 粹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掩饰·掩盖
两者都有“遮掩事实”之意。“掩饰”侧重于手段虚伪,文过饰非,是贬义词;“掩盖”可指一般的遮盖,也可指对错误缺点的隐藏,是中性词。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梁衡指出,目前“发展文化产业的口号”,似乎过分强调了文化的经济价值,________(掩饰/掩盖)了文化的教化作用。
②如果没有姚之队,姚明会不会有今天的成功?这是一个被章明基试图________(掩饰/掩盖)了很多次的问题,因为作为姚之队的核心人物,他一定说,没有姚明,他们什么也干不成。
【答案】 ①掩盖 ②掩饰
(2)牵制·限制
都有“限制别人行动”之意。“牵制”,拖住使不能自由活动;“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3月10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中国与日本海的历史渊源让中国的动作受到特殊的关注。美国通过不断强化与韩日之间的同盟关系来________(牵制/限制)中国的发展。
②“公众人物很细微的事情都会被无________(牵制/限制)放大。她即使做了很简单的事情,都会引发外界的误会、猜想,最后导致整个事情变了味。”阿朵说,希望公众宽容章子怡。
【答案】 ①牵制 ②限制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李老师利用休息时间给他补课,可讲了半天,他根本无动于衷,一点没听进去。( )
理由:
【答案】 ×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不受触动。指对外界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不关心,不在意。此处应改为“心不在焉”。
(2)在中央严查公款吃喝的态势下,一些农家山庄、家庭茶社、单位食堂、小区酒馆等生意就格外兴隆,公款的“铺张”让小老板们赚得心花怒放。( )
理由:
【答案】 √ 心花怒放,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此处符合语境。
(3)周日,马刺队将作客挑战热火队,马刺队实力略逊热火队一筹,而且球队本场又是背靠背作战,因此以逸待劳的热火队有望击败对手。( )
理由:
【答案】 √ 以逸待劳,以安闲之师抵御疲劳之师。多指作战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敌军实力消耗,疲惫不堪时再乘胜追击。此处符合语境。
(4)巴西足球世界杯主题歌,歌词朗朗上口,旋律动感激昂,有浓郁的南美风情。( )
理由:
【答案】 √ 朗朗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朗朗:形容声音清晰响亮。此处符合语境。
(5)对流浪街头的人而言,他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临时性的救助,而是能够实现自食其力的一技之长。( )
理由:
【答案】 √ 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生活。此处符合语境。
(6)有的官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放过一点儿便宜。这种“过屠门而大嚼”的霸道行为让百姓深受其害!( )
理由:
【答案】 × 过屠门而大嚼,比喻心里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屠门:肉店。此句望文生义,误认为是过屠门抢其肉而大吃。
[常识·速览]
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30年任教于青岛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教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其本人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建国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图案等研究。
本文选自《从文自传》,这本书写在1931年夏秋间,当时作者正在青岛大学教散文习作,为了应对一个在上海开书店的朋友,用三个星期的时间写成。写作目的是“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以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特别是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他的动力来源何在”。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上学及逃学的经过,用大量的笔墨介绍了学校以外的许多乐事、趣事,写出了自己对“子曰”老塾师顽固而无效果的教育方法的反抗以及对社会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文脉·梳理]
【答案】 ①小时多病 ②逃学原因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3、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看,沈从文逃学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对旧式教育的本能反抗。因为旧式教育对孩子是一种虐待,教育方式压制了孩子的天性。
(2)对大自然与多彩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求知欲。“我”认为“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二、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这段中沈从文写了哪些逃学过程中的细节?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和逃学相关的细节描写主要有:看到针铺门前老人磨针;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天热时大胖子皮匠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在那里做工;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2)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所经历的人事富有情趣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三、阅读第1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在第14自然段中,有一段对杀人的描写,联系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杀人场面的描写来分析这段杀人描写可以读到什么。
【答案】 鲁迅的小说《药》《示众》中都有对杀人场面的描写,他是揭示国民劣根性的,把群众的麻木、愚昧暴露出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此文只是通过一个小孩纯真的眼光,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四、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文章的第15自然段是作者对边街上的一些生活场景的回忆。请找一下作者一共为我们展现了几个生活场景。
【答案】 杀牛、织簟子、铁匠铺、小饭铺。
五、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段有关议论的语句?
【答案】 在这两段文字中,作者用议论的笔调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即“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其实,这两段文字就是对前面作者逃学的一种最好的解释,也是作者内心的一种心灵独白。
[话题·互动]
话题:沈从文如此严重的逃学,为什么他还能成才?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甲:从逃学的本意看:并不是厌恶书本知识,逃避知识学习,相反,他还把“小书”读好了。从逃学的原因看:封建式的教育压制小孩的天性及对大自然多彩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求知欲。
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从逃学的收获看:逃学对外界生活的探寻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会了思索,认识了美,体验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小小心灵变得越来越充实。这些成才的因素对其以后成就的取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写法·借鉴]
心诚 眼细 手巧
沈从文少年时期,在学校并不专心读那“小书”,而是不断地逃学,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游荡,他用真实生动的文字介绍自己,再现自己。为了画好这幅自我画像,作者做到了心诚、眼细和手巧。
“心诚”指的是作者心怀真诚。“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写出举世名作《边城》的沈从文在自传里并没有隐晦自己的逃学生涯,而是真诚袒露了自己逃学后如何在大自然里流连忘返的快乐内心。读者在阅读后不仅没有感到不可思议,反而更深刻地领会了他在文学作品里体现的热爱自然、崇尚天性的艺术追求。
“眼细”指的是作者善于捕捉既真实又生动的细节。自传除了让人看到真实的人生经历,还要表现出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就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沈从文在自传中对上学途中看到的事物作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写针铺这一形象——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对皮匠、剃头铺、豆腐作坊、屠户肉桌上的肉等都突出了细节描写。
“手巧”指的是作者善于布局,巧于叙述。文章在叙述方法上,运用顺序法,即按照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叙述,这样写的好处是清楚流畅。运用倒叙法,即把后发生的事情先写,然后再回头叙述之前的经历,这样写可以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
[佳作·领悟]
湿湿的想念
沈 红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在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象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象,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着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1.学如何开头
本文开头写七十年前,爷爷沿着沅水走出大山,用一生的笔墨书写沅水边的故事,来引出下文“我”对爷爷与沅水关系的探讨。
2.学如何构思
文章以细腻轻盈的笔触,通过写自己回到沅水,探讨爷爷作品与沅水不可分割的关系,来展现爷爷的性格中如水的魅力,寄托对他的缅怀。
3.学如何运用表现手法
(1)叙议结合
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文章行文详略得当,便于抒发感情。
(2)间接抒情
通过对爷爷思想的追述,表达自己对爷爷的敬仰和想念,感情真挚动人。
(3)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真实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