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
本课话题 ——认真执着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2016年1月11日,在深冬的清晨5点,浙江衢州市黄坛口村弥漫着刺骨寒意,一个弓着背,歪着脖子的老奶奶会准时出现在村桥头。除了周日,她每天都在这摆摊。“粽子五毛一个,鸡蛋饼五毛一只,糯米粿五毛一只,豆浆五毛一袋……”这些都是老人早起亲手做的,豆浆也是一大早磨好的,有人说这可能是全浙江最便宜的早餐了。摊点靠近乡中心小学,来来往往的孩子们亲切地把老人称作“早饭奶奶”。小村有大爱,83岁老奶奶让人们大感清晨的暖意。据悉,老人名叫毛师花,今年83岁,卖早餐已23年,而且一直未涨价!被问怕不怕亏,奶奶说:“孩子们像我孙子孙女,这价大家习惯了!”
“早饭奶奶”长期执着无私的奉献社会,以自己高尚的人格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和尊重。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准备承受任何风暴。
——拜伦
2.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
——牛顿
3.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吧!
——但丁
4.拼着一切代价,奔你的前程。
——巴尔扎克
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仲( )秋 潺潺( ) 跋( )涉
掬( )起 畸( )形 皓( )月
袅( )袅 矻( )矻 缅( )怀
热忱( ) 粳( )稻 啃噬( )
分蘖( ) 遁( )跑 嫣( )然
籼( )稻 功勋( ) 劫( )难
【答案】 zhònɡ chán bá jū jī hào niǎo kū miǎn chén jīnɡ shì niè dùn yān xiān xūn jié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熨 (2)稍
(3)解 (4)
【答案】 (1)yù yùn (2)shāo shào (3) jiě jiè xiè (4)sù xiù xiǔ
2.语境辨析法
(5)他穿着丧( )服,为丧( )葬费发愁,神情沮丧( )、垂头丧( )气。
(6)天气暖和( )了,爸爸和( )小明在家和(huó动词)泥抹墙;爸爸讲原则性,是非面前,从不和( )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è动词)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 )了。”
【答案】 (5)sāng sāng sàng sàng (6)huo hé huò hú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5) (6)
【答案】 (1)骛 鹜 (2)伫 贮 (3)携 镌 隽 (4)袅 袅 枭 凫 (5)勘 戡 斟 湛 (6)躁 燥 噪 操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体会·体味
两者都有“领会”之意。“体会”着重指领会、理解,对象是文件、方针、政策、指示等思想内容,精神实质,也常是别人要表达的意思、感情、心理等,还可以作名词;“体味”着重指玩味,即细心地体会,对象常是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味,人的情意、趣味等。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岭南的三、四月,仿佛已经感觉到了夏天的脚步。而江南,正是春光无限好的时节。为何不来江南,________(体会/体味)别样的梦里水乡?
②在近日揭晓的第三届中国曲艺演员公众形象调查的榜单上,冠军由黄宏摘得,而去年的冠军侯耀华却不见了踪影。侯耀华现在是负面新闻缠身,真正________(体会/体味)了一把世间的人情冷暖。
【答案】 ①体会 ②体味
(2)联结·连接
两者都有“连在一起”的意思。“联结”着重指结合在一起;而“连接”侧重指事物互相衔接。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韩国《朝鲜日报》3月9日报道,中国计划建设________(联结/连接)欧洲的两条欧亚高铁和昆明到新加坡的东南亚高铁。
②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________(联结/连接)海峡两岸精神的纽带。
【答案】 ①连接 ②联结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直面新形势、新情况、新困难,工作千头万绪,首要的是什么?这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心无旁骛谋发展。( )
理由:
【答案】 √ 心无旁骛,心里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骛:追求。此处符合语境。
(2)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座沉寂了许多年的边陲小城,一到夜晚也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呈现一派繁华景象。( )
理由:
【答案】 √ 灯红酒绿,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此处符合语境。
(3)这些限量版大牌精品既浓缩了品牌最受欢迎的经典元素,还赋予了物品特殊的纪念意义,对于奢侈品收藏家来说更是朝思暮想。( )
理由:
【答案】 × 朝思暮想,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此处应为“梦寐以求”。
(4)去年,中国十分热衷兼并和收购欧洲企业,特别是对德国企业情有独钟。尽管起初德国人对此感到怀疑,但结果却表明这是个双赢策略。( )
理由:
【答案】 √ 情有独钟,感情集中于一人或一物之上。此处符合语境。
[常识·速览]
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祁淑英
祁淑英(1933— ),河北滦南县人,当代作家。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废墟》、《唐山大地震记事》、《鸳鸯剑》等。报告文学《妈妈,五丫对您说》获河北作协文学创作奖。退休后,与丈夫魏根发合作撰写的长篇传记文学《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荣获第十三届
中国图书奖,其中《钱学森》获全国第二届苹花杯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1960年7月的一次偶然机会,袁隆平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使他立志要攻克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而在他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袁隆平借国家科委的一封信,才幸免于难,并上调省农科院工作,走上了杂交水稻的正规科研途径。20世纪70年代就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也就是本文所记述的找到“野败”。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很多人的眼里,袁隆平始终是一个神秘人物,这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位两腿总是沾满泥的科学家在水稻田里做出了令世界震惊的成果,也是因为他总是刻意地去躲避那些总也躲不开的媒体。作家祁淑英和合作者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投入了满腔的热情,获得了大量的采访资料,从而把一个鲜活的袁隆平成功地推到了读者面前。
[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为“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这一命题概括了文章所记叙的时间范围,并且点出了文章记叙所围绕的中心——“野败”,而“寻找”一词则道出了主人公袁隆平的一段历程。
本文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记叙了袁隆平寻找野生的雄性不育株的历程,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为科学而坚韧不拔的知识分子的形象,颂扬了他真挚、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文脉·梳理]
【答案】 ①寻找“野败” ②找到“野败”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7~1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找出这几个自然段中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 文中的第7、8段,以环境衬托人物愉悦的心情,反映袁隆平等乐观的精神——将单调枯燥写成了趣味盎然的生活场景。12~14段的环境描写,反映了袁隆平对工作的执着精神,为工作而献身的精神美与环境的美相谐。
二、阅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文中对辛弃疾的《生查子》一词作了详细、具体的分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作者之所以在一篇人物传记中对一首古词作了如此详尽的解说,其目的是为了展示袁隆平的强烈的爱国热忱。因为袁隆平“非常喜欢”这首词,而这首词又恰恰抒发了词人要拯救祖国的伟大抱负,那么袁隆平的思想胸襟就可见一斑。
从结构上来说,作者这样安排就引出了下文,为展示袁隆平那种一定要“抢占世界的制高点”、“为祖国争光”的崇高热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阅读课文第3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文中写道:“在蓝天碧水联结的地方,只见那棵野生的雄性不育株静静地伫立着,披着迷蒙的雾霭,款款地低下了头。那绿色的长发,在微风中轻柔地飘着,那浅浅的乳黄色的长蕊,嫣然而笑,似乎在为远方的‘情人’绽放着清香的花朵。” 这段话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 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在袁隆平眼中“野败”是如此美丽,表现了他寻找“野败”的迫切心情,以及找到“野败”后的无比喜悦之情。
四、阅读课文第34~38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作者在文中用一段“心灵的对话”来表现袁隆平的心情,请结合课文内容来作简要分析。
【答案】 当袁隆平见到“野败”时,作者用“痴情少男”与“他心爱的少女”的一次心灵对话来描述袁隆平当时的心境。作者这样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袁隆平找到“野败”时那种欣喜和愉悦之情,并把这种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用这种写法来形容更加新颖别致,吸引读者,表情达意更加深刻。
5.作者将袁隆平比喻为“一位痴情少男”合适吗?
【答案】 合适。这个比喻表现了袁隆平对“野败”的珍视和爱护,传神地写出了袁隆平对科研工作的热情与兴趣,形象地表现了袁隆平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从而使传主的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五、阅读课文第4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袁隆平为什么说李必湖和冯克珊的发现是伟大的?
【答案】 “野败”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事业打开了突破口,这株“野败”为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使得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在杂交水稻的探索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机。
六、阅读课文第46~4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这一段说到“黄河遇到了李白”、“长江遇到了苏轼”有何作用?
【答案】 这两个句子用了类比的手法,分别用“黄河”遇到李白和“长江”遇到苏轼,从而使名句佳篇千古流传,表明机会的重要性,同时也突出了袁隆平发现“野败”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8.“上帝给的并不多,上帝只给袁隆平三穗‘野败’,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袁隆平是怎样抓住机会的?机会对于每个人是否公平?
【答案】 “野败”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事业打开了突破口,这株“野败”为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机会面前人人均等,只要能抓住就会带来人生的转机,但机会只偏爱那些有准备、付出过努力的人,像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他们之所以能发现“野败”,是和他们长期艰苦的努力分不开的。
[话题·互动]
话题:本文写了袁隆平寻找“野败”的过程,在这段过程中体现出袁隆平怎样的精神品质?
学生甲:确立寻找目标,表现了袁隆平积极进取、勇于突破的精神。
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寻找过程,表现了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不怕艰辛、勤奋工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写法·借鉴]
风景细节见神韵
1.《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文笔清新、生动,为读者刻画了一个鲜活的袁隆平形象。文中的风景描写应合着袁隆平及其助手的心情,很好地表现了传主的性格。从下面这些描写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对科研工作的热情与兴趣。
“每当走进月光下的稻田,仿佛进入一个绿色世界。此时此刻,什么荣誉地位,什么灯红酒绿,被他统统抛在身后了。那悬挂中天的皓月,使得那一块又一块绿毯般的稻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轻纱,亦虚亦幻,朦朦胧胧,平添了几分神韵。
他披着月光,走在月光下的小路上,犹如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有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袅袅清风,不时为他送来缕缕稻香,月光似乎把他引入了一种仙境。”
……
这些段落,借景抒情,细腻感人,有诗的意境,绘画的色彩,单独来看好似一首首优美的散文诗。
2.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传主个性向来是人物塑造的一个重要方法,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增强人物刻画的力度和深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的几处细节描写就发挥了这种作用。例如:
“他们勘探一天,从荒原回到住所。袁隆平把长袖衬衫的袖子挽起,露出他那古铜色的双臂,他不系胸前的扣子,袒露着同样是古铜色的胸膛。弟子们戏称他们的老师‘刚果布’。只听‘刚果布’口中哼着小夜曲,弯腰从水盆里掬起水来洗浴。他把掬起的水泼在身上,凉润润的,当第一掬水泼在身上的时候,他为之颤抖。那一掬掬凉润润的水,流过他的躯体,他那消瘦而壮美的躯体,没有畸形,没有伤疤,有的是完美。”
这些细节传神地描绘了袁隆平与同事的和谐关系及其对科研工作的热情。
[佳作·领悟]
退而知之
春光明媚的大地,一方方的稻田水清如镜。
田里的秧苗,整齐地排列在农人的身前,好似它们很享受农人为它们做的规划,一行行,一道道,不歪不斜,均匀如织。几个插秧人,俯首躬腰,疏疏落落地散落在田野里,一步一弯腰,一步一后退,左手执苗,右手插秧,动作娴熟而有节律;他们的倒影,与青天白云一同映倒在水中,在一波一波的涟漪中,构成自然的水墨作品。这情景不禁让我想到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短短几行字,渗透着几分禅意。这世间,何人不是把目光投向前方?何事不是将脚步迈向未来?或许,只有农人插秧,才是一步一步地往后退,退一步,便向丰收的秋日靠近一步。
试想一下,若是农人一直向前插秧,插出的秧苗有那番境界吗?或许,刚插下的秧,因为急于向前,而被践踏于泥水之中。原来,就像插秧这样看似寻常简单的动作,背后竟然也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善男信女应该知道,寺院中都有一个规矩,在香客离开寺院时,不能阔步向前,而要一步一步退出庙门,退下阶梯,并双手合十,诚心祷告,净身回到生活中来。这个规矩,与农人倒退插秧竟如出一辙。祷告者一步步后退着离开后院,却是离佛越来越近,离道越来越近,离自己的本心越来越近,再看看这些插秧人,与其说农人是那些虔诚的香客,不如说这些秧苗是佛的化身,农人一次次地弯腰,一次次地后退。插出满田的碧绿,插出满心的希望。可想而知,当他们看到眼前的一片新绿,会是怎样舒朗的心境!
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人们为名奔波劳累,为利辗转忙碌,在沉沉浮浮、起起落落之间徘徊,看起来,他们似乎在大步流星地前行着,可回头一看,不禁黯然发现,自己虽付出了许许多多,却还是站在原地。想得到的,或是曾经得到的,但猛然发现,这些都成过眼云烟,自己耕作的那片心田,此刻却凌乱不堪。
阳光洒满田野,心同时被照亮了。看着插秧的农人,我明白了,一切执念都是心魔,曾经过分看得很重的事,随着时光的逝去都会云烟俱散,唯有内心的那一片宁静是亘古不变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当我们被红尘俗世所扰时,不妨再去看农人插秧,看他们在退步之间,海阔天空的享受。
沉思间,又有几行秧苗,随农夫后退的脚步延伸开来……
1.学描写
开篇对插秧人的插秧作精心观察,细腻描写,并能抓住关键,对细节作生动形象的描写。如对插秧人“一步一弯腰,一步一后退,左手执苗,右手插秧,动作娴熟而有节律”的描写,为下文议论说理作好铺垫。
2.学哲理
“退一步,便向丰收的秋日靠近一步”一句富含哲理。这句话中一“退”,一“进”,看似矛盾,实则含意深刻,它揭示了“退”与“进”的辩证关系:“退”是一种智慧,一种方法,是“进”的一种变体。
3.学联想
论述完农人插秧的哲理后,为进一步印证这个道理,作者又联想到香客退出寺院时的情景,并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与其说农人是那些虔诚的香客,不如说这些秧苗是佛的化身”一句高度赞扬了农人的大智慧。
4.学联系现实
在论证了“退”与“进”之间的哲理后,批评了现实中“为名奔波劳累,为利辗转忙碌”“大步流星地前行”的浮华现象,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5.学选材
本文关注生活,材料新鲜。如果不是一个很有心的人,就不能够在生活现象中去寻找适当的写作素材,在观察农人插秧时退步而行的现象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单从材料的新鲜角度来说,就足够感染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