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07为世界工作(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07为世界工作(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6 20:4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为世界工作
本课话题 ——忘我工作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2014年12月10日,上海市高院副院长邹碧华在工作途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7岁。噩耗传出,法官、检察官、律师、学者自发地悼念他,近万人在网络上献花、点烛,超过10万人参与留言讨论。邹碧华去世后,中宣部追授其“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最高人民法院追授其“全国模范法官”荣誉称号。
作为上海法院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领导,他呕心沥血、不畏艰难,亲自统领各项工作方案的研究和设计。他不知疲惫、忘我工作的精神,也激励和带动着他身边的人经常是“5加2”“白加黑”。他的同事说,“碧华以前一般不会凌晨2点前睡觉,近两年还是常常工作到深夜12点”。同事和家人时常劝他要注意休息,他总是以“没事儿,我不累”“没事儿,我能行”这样的口头禅安慰领导、同事、朋友和家人。
他鞠躬尽瘁,最终累倒在他热爱的司法事业上,累倒在他挚爱的司改工作上,累倒在他毕生追求的法治路上。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建立自我,追求忘我。
——马云
2.伟大的理想惟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实现。
——乔万尼奥里
3.人只应当忘记自己而爱别人,这样才能安静、幸福和高尚。
——列夫·托尔斯泰
4.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木村久一
5.毅力、勤奋、忘我投身于工作的人,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富兰克林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痊(  )愈   癖(  )好   酸渍(  )菜
炫(  )耀 压抑(  ) 海涅(  )
抨(  )击 摈(  )斥 抽搐(  )
炽(  )烈 阐(  )述 谴(  )责
夭(  )折 雪莱(  )
【答案】 quán pǐ zì xuàn yì niè pēnɡ bìn chù chì chǎn qiǎn yāo lái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茄      (2)散
(3)盛 (4)称
【答案】 (1)jiā qié (2)sàn sǎn (3)shènɡ chénɡ (4)chèn chēnɡ
2.语境辨析法
(5)陈涛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毅力、一曝(  )十寒的事情,在校会上被曝(  )光,他感到十分羞愧(6)尽管他生活一直没宁(  )静过,但他宁(  )死不屈,也不息事宁(  )人。
【答案】 (5)pù bào (6)níng nìng níng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答案】(1)唆 峻 竣 梭 (2)茁 拙 绌 咄 咄 (3)矫 骄 娇 (4)邃 隧 遂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消失·消逝
两者都有“失去”之意。“消失”着重指失去,多是逐渐的,对象常是一般的事物,如声音、光亮、精力、本领、心情等;“消逝”有时比“消失”程度重,强调永远失去了或很快失去了。
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月亮从窗口________(消失/消逝),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耳边传来孩子们去上学的脚步声。
②全球每年的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与军火、毒品并驾齐驱。许多野生物种甚至还没有被人类认知,就已永远________(消失/消逝)了。
【答案】 ①消失 ②消逝
(2)典范·典型
两者都可指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典范”是褒义词,除指事物外,还可以指人,专指特别突出的、不可多得的、能起示范作用的,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标准;“典型”是中性词,泛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人或事物,或者有代表性、概括性的艺术形象。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鲁迅的文章是中国现代白话文的________(典范/典型)。
②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________(典范/典型),闻名遐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答案】 ①典范 ②典型
(3)不止·不只
“不止”一是指继续不停,一是指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相当于“不但”、“不仅”。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人类为什么要这么做?”他________(不止/不只)一次地想着。
②而流浪,________(不止/不只)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
【答案】 ①不止 ②不只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美国还很少对别国领导人的去世如此明显地表现出如释重负,查韦斯任委内瑞拉总统的14年,是美国对其后院坐立难安的14年。(  )
理由:

【答案】 √ 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释:放下。重负:重担子。此处符合语境。
(2)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
理由:

【答案】 √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此处符合语境。
(3)一说起西湖近几年的变化,管委会的老冯夸夸其谈,充满了建设者的自豪。(  )
理由:

【答案】 × 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用在此处属于感彩不当。
(4)莫言称遭遇幸福烦恼,并非其在矫揉造作。当记者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回答“我不知道”,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真相”。(  )
理由:

【答案】 √ 矫揉造作:比喻过分做作,不自然。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的。此处符合语境。
(5)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有一句这样的话:权力观念明确的人,可以独立地表现自己的意志而不傲慢,正直地表示服从而不奴颜婢膝。(  )
理由:

【答案】 √ 奴颜婢膝:形容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奴颜:奴才的脸,满面谄媚相。婢膝:侍女的膝,常常下跪。此处符合语境。
(6)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扣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
理由:

【答案】 × 谈笑自若:能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自若:跟平常一样。此句没有“紧张或危急的情况”,可改为“谈天说地”。
(7)这伙人利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伪装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处招摇撞骗。(  )
理由:

【答案】 √ 招摇撞骗: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蒙骗欺诈。撞骗:寻机骗人。此处符合语境。
[常识·速览]
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梅林
弗·梅林(1846~1919),德国工人运动活动家、历史学家、文艺批评家,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马克思传》是他的主要著作之一,在他逝世后出版。列宁曾说:“梅林不仅是一个愿意当马克思主义者的人,而且是一个善于当马克思主义者的人。”
长期以来,马克思在我们的脑中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尊高高在上、供人景仰的神。他没有日常生活,没有七情六欲。我们只能俯身膜拜他,不能近距离感受他鲜活的气息,抚摸他高尚的灵魂。
为了让更多的人真切实在地了解马克思、感受马克思,德国著名的工人运动活动家、历史学家弗·梅林创作了《马克思传》。他在序言中这样说:“把马克思的伟大形象不加修饰地重新塑造出来——这就是我给自己提出的任务。”《为世界工作》选自弗·梅林的《马克思传》。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写作诺言。
[整体·感知]
这篇传记通过写马克思晚年的健康状况、工作情况及家庭生活,为我们展现了马克思作为学者、思想家的博学、睿智,作为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现实、注重实践,也揭示了他作为一个“俗世的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文脉·梳理]
为世界工作
【答案】 ①哲学家的睿智 ②家庭情况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3~6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是如何处理工作与休息的关系的?




【答案】 晚年的马克思被多种疾病缠扰,治疗时遵照医生劝告曾进行过三次疗养,只要完全休息,“完全恢复健康当然是可能的”,但年近六十的马克思根本不考虑休息,他又忘我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他“每天早晨总在八九点钟起来”,晚上却“一直工作到半夜甚至更晚一些”。白天,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或者在傍晚散步的时候,工作才中断一下。这种短暂的休息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甚至有时候,他散步时也在工作。“他能一面谈话,一面连续行走几个小时,或是攀登小山,而丝毫不感到疲乏。但是他通常也只是为了整理自己的思想才表现出这种能力来。”
2.文章为什么要详细引用拉法格的话和李卜克内西的简单回忆?



【答案】 引用拉法格的话和李卜克内西的回忆使文章内容真实,使读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马克思以前身体的强健。
3.你怎样看待第3段到第6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答案】 第3~6段在文中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工作情况的总述,有总领作用。其中第3段总述了病中的马克思工作上的两方面情况:一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主要科学著作而热情地重新投入研究工作,研究范围也显著地扩大了。二是虽然退出了公共活动,但是并没有停止在欧美工人运动中的活动。这些总领了后文马克思在文学上的广泛研究、数学领域的独到发现、作为哲学家的睿智以及关注现实的斗争精神。第4~6段采用对比手法写马克思以前身体的强健,突出他现在健康状况的恶化,以及尽管如此,他仍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这些段落为后文写马克思各方面的成就作好了铺垫,也为我们展现了他工作、生活的全景。
二、阅读课文第12段至课文结束,回答下列问题。
4.第13段中“尽管如此”的“此”以及“这种志趣”指代什么?


【答案】 (1)他把欣赏文学当作精神上的休息,到数学中寻求逃避。
(2)凡是有幸能够献身于科学的人,都应该使自己的知识服务于人类。
5.这几段文字概括了马克思哪几个方面的伟大风范?



【答案】 (1)文学上有独到见解。(2)数学领域有独创。(3)为世界工作的大公无私。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6.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材料,起什么作用?




【答案】 评传要求内容真实。对传主生活的叙述和评价,必须立足于真实可靠的材料之上。评传常常直接采用大量的原始材料,如日记、书信、著作、同时代人的回忆等。本文在写到马克思的健康状况时,引用李卜克内西和拉法格两人的作品及他们对马克思的评价,真实地介绍马克思当年身体的强健。
另外,评传还要求材料尽可能全面。对传主的叙述与评价,应包括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同一件事,可以撷取综合不同人的看法,力求全面反映历史的真实。文中在谈到马克思的晚年生活时,就先后引用了恩格斯和拉法格的断言来表现他的独到见解。谈到马克思的随和、愉快而有风趣,就引用他的家人、朋友、来访者的回忆和海因德曼的话来证明,既反映了马克思作为学者、思想家的博学、睿智,作为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现实、注重实践,又揭示出他作为一个“俗世的人”的喜怒哀乐。
[话题·互动]
话题:本文的题目为“为世界工作”,题目的含义有多重理解,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甲:“为世界工作”是马克思的名言,也是他的自我写照。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他的一生是为了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他不仅仅属于德国,他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
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他的工作是为活生生的具体的现实生活而工作,这也是马克思有别于一般学者的地方,也就是说马克思不是做远离现实世界的抽象的研究,而是直接面对现实、为现实服务的。全文主要体现他“为世界工作”的博大胸怀和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忘我精神。
[写法·借鉴]
精心剪裁 朴实真切
作者没有按惯例叙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活动与贡献,而是集中地描写了马克思晚年生活的一些片断,从中表现出马克思忘我地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一个人在青壮年时、在身体健康时,为集体、为国家、为民族忘我工作,已经非常令我们尊敬。而马克思则是在劳苦和奉献了一生之后的晚年,在身体健康状况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仍为了全人类的事业全情投入、孜孜不倦地拼命工作。他的心中装着的已经不仅仅是集体、国家和民族,还是全人类及人类的解放事业。这时,我们对马克思已经不单是尊敬与赞叹,更是万分感动与钦佩,甚至是虔诚地膜拜了。
为了使文章有一种历史实录般的真切感,文章没有直接描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而是主要描绘了他的日常生活:体格、饮食、业余阅读、儿女家事等。特别是“马克思的家在70年代初却成了一个极其活跃的交往的中心,成了公社流亡者的一种‘正义避难所’”。
这一段,生动地表现了马克思不是一个脱离群众的空想家,而是一个谈笑自若的俗世的人,一个直接为现实服务、为“世界”服务的革命家。马克思夫人对两个女婿的态度及马克思对三女儿的婚事的态度则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马克思作为俗世的人的一面。
对于走下神坛的马克思,我们不仅没有减少丝毫的尊敬与崇拜,反而多了许多亲切与感动。
[佳作·领悟]
夏衍精神激励着我
①夏衍,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我不曾见过他。但,他却离我很近,读他的文章,在他的世界里游走,我倾听着他的心声,那是一个崇高的爱国作家在用他的笔,让文字演绎他的感情。
②走近夏衍,我为他的谦虚而感动。夏衍作为一个大作家和中国戏剧电影艺术的奠基人,知名于世,但他自己却总是一笑而过,说“我平生最怕被人叫作什么家,只想做一个诚实的新闻记者”。的确,夏衍从1937年奉命办《救亡日报》开始,当了12年的新闻记者。从写几千字的论文到几十个字的补白,他大约写了500万个字!而在他的创作人生中,他总共创作了三十多本书籍,其中包括传记、话剧、杂文、小说、电影剧本及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等等。而所有创作的字数没法统计,就连他用过的笔名也有一千多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夏衍那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他那独特的创作思维火花。这就是夏衍,伫立于创作巅峰的夏衍!
③凝望夏衍,我为他写作的诚实与贴近民心而感动。夏衍在他的《懒寻旧梦录》里就他写的两篇文章总结了两条,他写道:“一要讲真话,二要顺民心。”我想这句话对现在的一些新闻记者来说,真是“字字箴言”啊。就像他写的这两篇文章一样,第一篇仅仅只是他写的一则五十来字的“补白”:上海人最怕两种人,一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二是从地下钻出来的……这则“补白”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几乎是在上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另一篇是一篇三四千字为苏联辩护的文章,发表之后即使在朋友之间,也没多大说服力。这说明了什么?在夏衍的回忆录里也曾提到,就是“写文章,一要讲真话,二要顺民心”。这就是夏衍,对每一件事情都极力思考的夏衍!
④解读夏衍,我更为他的爱国思想而感动。1965年,夏衍被免职,派到山西介休参加“四清”活动;他在“文革”中度过了八年零七个月的“监护”生活,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残疾。但是,尽管残疾了,他身残志坚,凭着一股力量,继续奋斗,为祖国的事业奋斗,为祖国的建设奋斗,不断工作,不断创作,不断地出版自己的作品。他的工作态度更让人叹为观止,不择地、不择时、不择纸,在轮渡上写,在火车上写,在会场里写,在闹哄哄的会客厅写,在别人高谈阔论时也可以写,而且不论什么纸,他一写就顶天立地,不留空白。这就是夏衍,拥有着超凡毅力的夏衍!
⑤夏衍,伟大的爱国作家!光阴虽然带走了你,但你那深邃的目光,抑扬顿挫的话语与你那和蔼可亲的形象将留存在我的心中,你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我奋发向前!
1.学用词
开头段斟酌用词,表情达意。首句“陌生”与“熟悉”看似矛盾,实则为作者斟酌用词之妙。“陌生”是说不曾见过,“熟悉”是说心理距离很近。虽不曾见过,心理距离却很近,充分说明作者对夏衍的无比敬仰。“让文字演绎他的感情”中的“演绎”一词也极富文采,“演绎”的意思是通过文字表达出了这个人物的性格感情等,让人如见其人。
2.学列数字
第②段列举数字,增强说服力。用一系列数字,如“12”“几千”“几十个”“500万”“三十多”“一千多”来反衬夏衍的谦虚精神,说明具体,说服力强。
3.学中心句
用中心句领起各段,层次清晰。文章主体部分用了三个中心句“走近夏衍,我为他的谦虚而感动”“凝望夏衍,我为他写作的诚实与贴近民心而感动”“解读夏衍,我更为他的爱国思想而感动”,分别领起三个层次,诠释了夏衍精神的三个方面——谦虚、诚实、爱国,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比崇敬和纪念。三个中心句的句式一致,表达灵活,用“走近”“凝望”“解读”三个动词避免了重复。
4.学短句
第④段多用短句,表达有力。短句的表达效果是短促有力,感情强烈。“他身残志坚,凭着一股力量,继续奋斗,为祖国的事业奋斗,为祖国的建设奋斗,不断工作,不断创作,不断地出版自己的作品”排比短句写夏衍为国奋斗不息,“不择地、不择时、不择纸,在轮渡上写,在火车上写,在会场里写,在闹哄哄的会客厅写,在别人高谈阔论时也可以写”排比短句写夏衍珍惜一切写作机会,为国家为人民创作。用短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夏衍爱国精神的赞美。
5.学情感表达
文章多用感叹句来表达对夏衍的景仰之情。从第②段到文章结束共用了8个感叹句,情感表达强烈,感召力强。
6.学总结
结尾段总结全文,并回扣标题,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