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远行希腊
本课话题 ——学海无涯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郑州戏曲圈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多年。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
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往一家一家茶馆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王宽在他艺术生涯的学习路上永不止步。为了资助更多的学生,他需要更多的人点他的戏,年迈的他为此学起了川剧变脸,这种学无止境的精神值得广大学子学习。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大,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说苑》
4.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挚( )爱 绮( )色佳岛 晨曦( )
诡谲( ) 三叉戟( ) 呆滞( )
乳酪( ) 酣( )睡 香醇( )
氛( )围
【答案】 zhì qǐ xī jué jǐ zhì lào hān chún fē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朝 (2)给
(3)拾
【答案】 (1)cháo zhāo (2)jǐ ɡěi (3)shè shí
2.语境辨析法
(4)我真舍( )不得离开住了这么多年的宿舍( )。
(5)老林家境殷( )实,那清一色殷( )红的实木家具,令人赞叹不已。
(6)下课后,我还( )要去图书馆还( )书。
【答案】 (4)shě shè (5)yīn yān (6)hái huán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答案】 (1)恒 桓 垣 (2)契 挈 锲 (3)雀 鹊 (4)详 祥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诞生·诞辰
两者都与出生有关,词性不同。“诞生”是出生,动词;而“诞辰”是生日(多用于尊敬的人),名词。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作为中国老子文化发展公益基金管委会负责人,能够在这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老子著经地灵宝函谷关参加老子________(诞生/诞辰)庆典活动,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
②国家教育部批准武汉科技学院自3月19日起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自此全国目前唯一的“纺织大学”________(诞生/诞辰)。
【答案】 ①诞辰 ②诞生
(2)颤抖·颤动
两者都有“抖”的意思。“颤抖”侧重形容人在担心、害怕、寒冷时肢体抖动;“颤动”侧重形容人和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振动。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淡淡的忧伤划过,心灵微微________(颤抖/颤动)。歌词随着旋律轻触你的心灵,是否唤醒了你的感触?或许一首歌曲写出了你的回忆,请记住这些回忆,它会成为你美好的过去。
②国产压电写真机的全面上市,让进口写真机尤其是日系的写真机在风雨中不住地________(颤抖/颤动)。
【答案】 ①颤动 ②颤抖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为贫困地区所捐的衣物,已把仓库堆满了,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
请说明理由:
【答案】 × 无以复加:不可能再增加。指程度达到了极点。一般指情况不好。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沿着铺满枫叶的石板路拾级而上,心情顷刻间豁然开朗起来,一抹靓丽一抹红枫一抹苍绿,让我多日来阴郁的心情开始一点点的晴朗。( )
请说明理由:
【答案】 √ 拾级而上:沿着台阶一步步上来。此处符合语境。
[常识·速记]
伊莎多拉·邓肯(1877—1927),现代舞创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生于美国旧金山市。少年时期学习过一些舞蹈,由于生活贫困,加入奥古斯丁·达利的舞蹈团,在美国各地演出。1900年与家人赴欧洲发展,大获成功。受古希腊艺术影响,创立一种动作自然、形式自由的舞蹈。著有《论舞蹈艺术》和自传《我的生平》。1927年9月14日在一次汽车意外中身亡。
作者的哥哥雷蒙因无法忍受兄妹长久分离的日子,来到作者住处,于是一家人做出重大的计划,决定到挚爱的希腊进行一场朝圣之旅,并决定此次的希腊之行一定要尽可能原始。作者在文中以出色的细节描写展示出此次出行的巨大收获并决定永远留在雅典。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作者的希腊之行的所见所闻,为我们详细展现了古希腊“不朽的美”,文中流露着对希腊的向往、景仰与热爱之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热爱美、崇尚自由的个性。
[文本·梳理]
【答案】 ①远行希腊 ②抵达雅典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邓肯为什么要到希腊去?
【答案】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的文明成就一向被西方传统视为至高无上的典范。邓肯远游希腊,目的是“朝圣”,也就是到西方文明的起源地,去与西方文化传统的经典做一次“亲密接触”。这并不是猎奇,也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去追随她一直追求着的艺术与美的理想,追寻艺术与美的永恒的秘密的答案。
二、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到结束,回答问题。
2.作者游历了哪些地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答案】 作者游历的地方有古城斯特雷托、宙斯神庙、迈索隆吉翁、雅典娜神庙。其中,斯特雷托、宙斯神庙是略写,作者仅用“激动得不知所以”,“那景象真美”即一笔带过。对于迈索隆吉翁和雅典娜神庙,作者则用了细腻的笔触加以描绘,因为迈索隆吉翁是拜伦逝世的地方,有许多人因为反抗土耳其的暴政而惨遭屠杀,他们的死,让世人明了“希腊的不朽之美”,“所有的牺牲,最终都会显出它的价值”。雅典娜神庙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所在的神庙,作者满怀景仰之情,领会这种纯粹的美、神圣的美,认为“已经达到美的巅峰”,“既然已经在雅典找到了能满足我们美感的一切东西,有什么理由值得让我们离开这里”?并决定定居雅典。
3.希腊的“不朽之美”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不朽的美”首先表现在许多历史文化故事中,作者一路行来,联想到的许多历史故事,是希腊文明的明证。其次,有许多古建筑,如古城斯特雷托、宙斯神庙。第三,有为了正义、自由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他们的牺牲,昭示了一个真理:自由是珍贵的,值得用生命去换取。第四,有著名的奥林匹亚和雅典娜神庙等集建筑美和精神美为一体的地方。雅典娜象征着智慧,她神圣的、纯粹的美让人震撼。最后,希腊人民热情好客、自然淳朴。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4.邓肯的希腊之行是在什么背景下展开的?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线索安排材料的?
【答案】 (1)邓肯的希腊之行是在对古希腊文化的熟悉和向往的背景下展开的。这使得她对整个旅程的描述充斥着一种热烈的情绪:不厌其烦的赞美,天马行空的想象,一发而不可收的抒情……文章的结构因此看起来有些散漫。但“形散神不散”,作者的情感——她的率真、浪漫、热烈,贯串始终。
(2)这篇文章实际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邓肯实际的旅行线路,另一条是她的回忆以及想象。这样,不同的时空就交织在这篇文章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复式结构。另外,文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诗歌,这对所描绘的事物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并且赋予了文章一个浓厚的文化背景,进一步揭示了作者旅行的宗旨。
[话题·互动]
话题:邓肯的舞蹈与诗歌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甲:从诗歌中汲取灵感,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启发她去创造一种不带有丝毫狐步舞或查尔斯顿影子的美国式的舞蹈,这种舞蹈充满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种脚踩巅峰、手伸太平洋、头顶蓝天的自由舞蹈。
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舞蹈节奏讲求大海波浪式的线条,她从自然界的水、风、植物、生物中捕捉舞蹈表现的素材,寻找能够表现生命的力量,讲究动作的健康、崇高、从容和自在。
[写法·借鉴]
激情的语言,传神的细节
本文记叙作者远行希腊的过程,对希腊“不朽的美”充满景仰与赞颂,因此采用记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且抒情饱含激情,如:“我们想拥抱所有的村民……‘你们起舞吧!我们的歌声可能会唤醒狄奥尼索斯与他那些酣睡中的女祭司!’”以真挚的语言表达作者初到希腊的喜悦。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充满了热烈的情感,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品味。如从卡瓦萨拉斯到亚格林永的途中,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写道:“空气如露珠般清新。我们的步伐轻快,健步如飞,在马车前蹦蹦跳跳,快乐地叫着、唱着。”写出了一行人欢快的心情。瞻仰雅典娜神庙时:“我们的双腿都因兴奋而颤抖,我们的心因为满溢着景仰之情而几乎昏厥。”作者面对庄严的神庙时被它的神圣震撼了,用内心的真实感受传达出对美的崇拜。
[佳作·领悟]
君子千秋照,人谁百岁看
巴金去世了,这消息的到来,并不让我吃惊。他活了101岁,应该是长寿,是喜丧。
巴金自己早就说过:“长寿是一种惩罚。”按照中国的古话是:“寿多则辱。”这个“辱”不是耻辱的“辱”,人为加给他身上的荣誉已经够多了,这“辱”说的就是痛苦。现在,巴金解脱了,祝愿他升入天堂,和妻子萧珊相会,再没有人打搅他们。
我是没有资格对他的文学成就和他对中国文坛的影响说三道四的。作为读者,我喜爱他“蘸着自己的心血”写出来的作品,那里洋溢着善良、真诚、正直、朴素和广博的爱。我敬重他“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的忏悔的勇气和品格。这是我们中国文人尤其缺乏的。他便和那些曲宦巧学、媚世苟合、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乃至棍子棒子搅屎竿子之类的文人,拉开了瞠目结舌的距离。他自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一刻也不停止我的笔,它点燃火烧我自己,到了成为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感情也不会在人间消失。”现在,他离开了我们,他证明了自己的话,无悔无愧,我们依然感受得到他的感情他的爱。
同为作家,我离巴金很远,虽然他是中国作协主席,我从未见过他,也从未听过他讲一次话。以前,他只是活在他的作品中,后来,他活在病床上。我认识他,只是从他的作品,还有他的言论,比如重要而影响至深的关于“说真话”和建立“文革博物馆”。
在这之后,可以说是“从此三篇收泪后。终身无复更吟诗”。他躺进上海的华东医院里,成为中国文坛的一个符号和象征。他不再也不能说话,却起着任何一个文人都无法起到的作用,是真正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晚年的巴金,让人感到他人格的力量,也让人感到文学的孱弱,有时显得那样的单薄无力,而只能够依仗着病榻上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依仗着格言式的语录,去链接文学,去超越文学,使得文学不再是专业性的术语和小圈子里的谜语,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话题。
巴金的时代,是中国文坛一个特殊的时代,是无人可以取代的时代。巴金的存在,熬得比他年龄小的人,出师未捷身先死。巴金的存在,让中国作家感到惭愧,因为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人能够当之无愧地赶上并顶替他的位置。君自千秋照,人谁百岁看?巴金的故去,是巴金时代的结束,不敢说中国文坛将是一个群龙无首的时代,但可以说将是一个怀念英雄的时代,怀念的是巴金自己曾经格外喜爱引证的“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高高地举在自己的头上”的丹柯式的英雄。
我想起坊间曾经流传的一句民谚:巴金不如铂金,冰心不如点心。在这样残酷的现实中,新一代人对文学和巴金的冷漠,是必然的,不必过多地责怪。值得责怪的是我们自己,巴金的话,我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又做到了多少?我知道,巴金的去世,会有许多纪念文章如我这单薄的文字一起先后出笼,甚至谬托知己,墨笔生花,洋洋洒洒。我猜想。巴金在九泉之下,会宽厚地微微一笑,看我们的表演,因为早在1988年他给自己家人的信中就极其清醒地说过:“真正了解我的人并不多。”
1.学拟题
引用诗句为题,有先声夺人之妙。文章引用唐末五代诗人吕从庆《对月有感》的两句诗为题,揭示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古人说,好文题是“文章之浓缩,文风之先导,文辞之彩门”,本文很好地落实了这点。
2.学用词
精选词语,抒写内心情感。本文主要表达对巴金老人作品和人格的赞美之情。赞美“洋溢着善良、真诚、正直、朴素和广博的爱”的作品时,选用了“喜爱”一词;赞美“忏悔的勇气和品格”时,选用了“敬重”一词,准确表达了作者内心无比景仰的情感。本文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巴金老人与庸俗文人“拉开了瞠目结舌的距离”,选用“瞠目结舌”一词来突出老人的伟大。
3.学联想
充分联想,内容更具体丰富。由一个事物的观念,想到另一些与之相关事物的观念的心理过程就是联想。写文章要充分的运用联想,能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更丰富。作者由巴金老人文学成就卓越联想到他是“中国文坛的一个符号和象征”,意蕴深刻,由巴金老人善于解剖自己联想到“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高高地举在自己的头上”的丹柯式的英雄,内容形象丰富。
4.学现实意义
结尾联系现实,增强文章现实意义。结尾先幽默地引用谚语,指出新一代人对文学和巴金的冷漠的残酷现实,然后自我反思,正传承了巴金老人勇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