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苏武传(节选)
本课话题 ——民族气节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订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构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2.忍辱偷生的人,绝不会受人尊重。
——高乃依
3.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
——(英)莎士比亚
4.如果没有气节,世界上恋爱、友情、美德都不存在。——(英)阿狄生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6.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陆机。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栘( )中厩( )监
数( )通使
相当( )
且( )鞮( )侯
单( )于
我丈人行( )
置币遗( )单于
缑( )王
昆( )邪( )王
浞( )野侯
阏( )氏( )
以状语( )武
伊秩訾( )
煴( )火
天雨( )雪
武卧啮( )雪
旃( )毛
使牧羝( )
廪( )食
於( )靬( )
网纺缴( )
弋( )射
檠( )弓弩
宦骑( )
更( )嫁
斧钺( )
汤镬( )
自分( )
区( )脱
已
( )
【答案】 yí jiù shuò dànɡ jū dī chán hánɡ wèi ɡōu hún yé zhuó yān zhī yù zī yūn yù niè zhān dī lǐn wū jiān zhuó yì qínɡ jì ɡēnɡ yuè huò fèn ōu tuí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女为人臣子(女,同“汝”,你)
(2)头县北阙(县,同“悬”)
(3)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5)法令亡常(亡,同“无”)
(6)因泣下沾衿(衿,同“襟”,衣襟)
(7)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
(8)南乡号哭(乡,同“向”)
(9)欧血(欧,同“呕”,吐)
(10)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宿,通“夙”,早;昔,通“夕”,晚)
(11)士众灭兮名已阝贵(阝贵,同“颓”,毁坏)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语
(2)置
(3)会
(4)发
(5)坐
(6)求
(7)见
(8)食
(9)使
(10)引
(11)为
(12)相
(13)以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
今义:副词,很,十分,极。
(2)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古义:对男子长辈的尊称。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5)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6)武等实在
古义:两个词,确实存在。
今义:形容词,诚实、老实。
(7)兄弟亲近
古义:名词,成为皇帝亲近之臣。
今义:动词,靠近。
(8)武使匈奴明年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9)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古义:去世。
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等。
(10)单于视左右而惊
古义:侍卫人员。
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11)子为父死亡所恨
古义:两个词。死,指效死;亡,没有。
今义:去世。
(12)以货物与常
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3)卧起操持
古义:两个词,“操”和“持”同义词连用,“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名词作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绝不饮食(名词作动词,给他吃喝)
(6)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状语,用车子)
(7)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
(8)其一人夜亡(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9)欲因此时降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10)反欲斗两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11)单于愈益欲降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12)王必欲降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1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
(14)屈节辱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使……受辱)
(15)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16)诚甘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7)何久自苦如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非汉所望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4)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见”表被动)
(5)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被动句,“夷灭”语意上的被动)
(6)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7)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句,“生得”语意上的被动)
(8)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留在汉者”为“匈奴使”的定语,后置)
(9)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定语后置句,“百余人”为“士、斥候”的定语,后置)
(10)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亡罪夷灭者”为“大臣”的定语,后置)
(11)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定语后置句,“数十头”为“牛羊”的定语,后置)
(12)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谁为”应为“为谁”)
(1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14)何以复加(宾语前置句,“何以”应为“以何”)
(15)虽欲报恩将安归(宾语前置句,“将安归”应为“将归安”)
(16)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17)效死于前(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前效死”)
(18)扬名于匈奴(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匈奴扬名”)
(19)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省略句,省略介词的宾语“之”)
(20)老母已死,(吾)虽欲报恩将安归(省略句,省略主语“吾”)
(21)独匈奴未(受处罚)耳(省略句,省略谓语)
[常识·速览]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九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后传》和司马迁《史记》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叙述了西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前后费时21年,尚未完全写成,便因事被捕入狱而死。后由其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
公元前3世纪末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大帝国——秦,北方也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匈奴。南北对峙,战争不断。由于秦末农民起义,汉族统治者无暇顾及民族战争。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东败东胡,北败丁零,西逐大月氏,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侵。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2年被围于平城,不得已只能忍辱和亲。经四朝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实力,屡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匈奴力量减弱,汉朝北方农业区所受到的威胁解除。到汉武帝后期,匈汉间虽还有战争,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由于汉朝国力强盛,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并施,遂又派使以示亲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西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公元前206~公元23)的史实。《汉书》体例上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补写的。作为一部独立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不无道理。
[整体·感知]
本文详细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因事被扣,羁留匈奴十九年的遭遇,叙述了苏武不为威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坚守气节的事迹,刻画了苏武忠贞爱国的志士形象。
[文脉·梳理]
【答案】 ①苏武出使 ②李陵劝降
一、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
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答案】 两次。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答案】 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的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
【答案】
大骂卫律
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威逼利诱。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于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武大骂卫律。
二、阅读课文第5、6自然段,回答问题。
4.“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后,单于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对待苏武的?苏武是如何做的?
【答案】 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企图动摇他的意志。幽禁地窖,断绝饮食;放逐北海,不至廪食。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
三、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回答问题。
5.苏武这一去已近十年了。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一切意志的试金石。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年?
【答案】 苏武当然没有动摇。(换位思考,人共同的生命体验)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他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
6.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采用什么策略呢?苏武是如何回应的?(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
【答案】 支撑苏武坚持的信念也是李陵的突破口,我们从李陵的言辞中可以体察他的策略:
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前长君伏剑自刎;弟孺卿饮药而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国——君主昏庸,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李陵老母被系保宫;苏武两兄弟畏罪自杀,侧面可以看出皇帝的统治严酷。
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苏武的回应:“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心甘情愿。
[话题·互动]
话题:苏武爱国忠君的行为是不是愚忠?
学生甲:苏武的忠诚里有愚忠的成分。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
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对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写法·借鉴]
对照映衬塑形象
在《苏武传(节选)》中,首先值得称道的是班固善于用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其一,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当苏武完成了送回留汉的匈奴使者和厚赂单于的任务,正欲归汉之时,适遇缑王与虞常谋反的事情发生。副使张胜与虞常有旧,卷入其中。因谋反事发,虞常被捕,张胜知难于隐瞒,只得告知苏武。苏武料到此事必牵连自己,有辱于国,欲自杀而被张胜、常惠所止。在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受审讯之时,苏武深责自己屈节辱命,引刀自刺,得救而未死。苏武伤愈之后,紧接着就是“会论虞常”和再度逼降,虞常被斩,张胜心惊,当卫律“举剑欲击之”时,“胜请降”。反观苏武,在卫律“复举剑拟之”的生死关头,却是“不动”。作为副使,张胜背着苏武行事,置两国关系于不顾,欲贪功而陷于虞常谋反之事,累及苏武,在匈奴的威逼之下,贪生请降。而苏武在得知真相后,首先想到的是“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立下竭忠尽节之志,自杀未果,更不为敌方剑刃相加所动。通过与张胜的对照,更可见苏武以死保全气节、镇定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
其二,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此次虞常与缑王合谋反叛之事,因牵涉张胜,引出“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一幕。在剑斩虞常、张胜请降之后,卫律先是以言相逼:“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据理反驳,卫律理屈词穷,举剑威胁,苏武“不动”。威逼不成,卫律转以利诱来劝降,降之则是“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拒降则是“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但苏武仍是“不应”。卫律见恬不知耻的现身说法不能奏效,又转为威胁:“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对卫律这种无耻至极的言行,苏武终于无法按捺而痛斥卫律。他先是指斥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叛变之举,继而痛责卫律“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欲令两国相攻”的阴谋诡计。卫律的骄横无耻、色厉内荏,苏武的坚定镇静、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如同冰炭不能相容。
其三,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李陵与苏武在汉时俱为侍中,相处素厚。他本来愧见苏武,后受单于指使,以“置酒设乐”之举与苏武相见,道明“说足下”之意,和单于“虚心欲相待”的诚心。他先晓之以“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之理,再动之以情,陈述了苏武出使以来所未知的家庭变故:兄弟屈死,母亲亡故,妻子改嫁,子女走失。继而将心比心,陈述自己初降时的心情,最后又指出汉武帝年纪已高、喜怒无常、大臣安危难卜的朝中实况。所说的这些,情理俱在,且陈述委婉,虽心如铁石亦不能不为所动。但是,苏武却置家中命运和个人恩怨于度外,他所说的“臣事君,犹子事父也”,虽不无愚忠色彩,但为国事甘赴汤镬,不避斧钺,坚贞不屈,却闪耀着夺目的思想光芒。在连饮数日之后,仍陈其“必欲降武”唯有“效死于前”之志,终使李陵赞叹与自责并作,与之泣别。李陵虽有韬略武功之长,但自恃太过,以致兵败投降。苏武并无过人之才,却能在处变置难之时,不负使命,孤忠自誓,大义凛然,这种历久而不变的节操,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恩怨之上的高贵品德,较之一时的血气之勇更为难能可贵。在与李陵“喟然叹”、“泣下沾衿”的对照中,更见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
[佳作·领悟]
永远的苏武
①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②擎一支旄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③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着,苏武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
④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⑤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歌。
⑥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⑦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原野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⑧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着与信念诠释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⑨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⑩永远的苏武。
1.学开头
作者巧妙地以“羊鞭”引出人物,快速入题,使用对偶等手法,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语言整齐优美,铿锵有力,令人豪气顿生。
2.学排比
第③段排比句的使用,既高度概括了苏武的坚贞不屈,让读者对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增强了文章气势,增添了文章打动人心的力量。
3.学反复
文章题目即是“永远的苏武”,在行文过程中也多次反复出现。作者毫不吝惜自己对苏武的赞美,运用反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苏武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崇敬之情。
4.学结尾
结尾再次运用排比,强有力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同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令人满口留香,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