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故乡》导学案
第
周第1课时
课型:讲读
编写人:
审核人:
执教者:
【学习目标】1、能说出小说的特点,并简要复述故事情节。2、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课前预习】一、小说的基本常识1、
、
、
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时反应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
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
、
、
、
,以及
和
描写。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一般包括
、
、
、
、
,有的还有
和
。4、环境包括:
,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二、知识链接1、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
、
和
。原名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
》、《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2、写作背景: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
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
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瓦楞(
)
胯下(
)
秕谷(
)
髀(
)
瑟索(
)蜷缩(
)
折本(
)
潺潺(
)
五行(
)
阴晦(
)
愕然(
)
wǎng(
)然
bǐ(
)夷
chī(
)笑
zì
suī(
)四、初读文章,思考: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线索: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
【课堂探究】一、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中的“我”是鲁迅吗?请简要阐明理由。
2、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说是线索人物?
二、精读课文,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变化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动作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性格特点三、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质疑】
【学习小结】
【课堂检测】(10分钟)1、文中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态时,先后用了多处省略号,分别有什么作用?(举例分析)(4分)
2、听到闰土由“迅哥儿”改称“老爷”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厚障壁”这里指什么?说明了什么?(6分)
【巩固作业】1、小说中对另外一个人物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进行刻画,人物形象生动,留个读者深刻的印象,她就是杨二嫂。请结合文中的描写分析其形象的变化。变化年轻时的杨二嫂50岁时的杨二嫂外貌语言动作性格2、杨二嫂为何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反思】
备注
《故乡》导学案
第
周第2课时
课型:讲读
编写人:杜伟群
审核人:
执教者:
【学习目标】1、理解人物复杂的感情2、引导学生理解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课前预习】一、知识链接1、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2、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点明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深化主题,使文章的感情升华,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记叙文中的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整体来说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都具备点明文章的题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主题,揭示所记事件的意义等作用。二、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1、找出文中对故乡描写的语句,填入下表环境描写现在的故乡二十年前的故乡我对故乡的情感2、“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把”活气“改为”生气“好吗?
【课堂探究】一、朗读课文第三部分,探究“我”的思想感情。1、
“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3、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请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
【质疑】
【学习小结】
【课堂检测】1、本文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主要的对比有五处:
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日益悲惨的命运; 的对比,反映封建等级观念及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的对比,反映出闰土淳朴善良的个性; 的对比,反映出每况愈下的农村经济;
的对比,反映“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5分)2、有人说,中年闰土对“我”的感情已经消失;也有人说,中年闰土对我的感情并没有消失。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选文中找出依据(不少于三处)(5分)
【巩固作业】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而我们,也越来越成熟!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一样了!初中两年的生活,一切都发生着变化,请你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选取熟悉的某个人物,写出其变化。【反思】
备注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