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七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4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版七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4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17 22:5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第一篇章: 文明的碰撞
——淝水之战
第二篇章: 文明的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篇章: 文明的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学习目标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淝水之战前秦统一北方前秦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谁领导前秦走向强大,并统一了北方?氐族耳聪目明:时间、交战双方、实力对比、特点、结果、相关成语(典故)、导致结果的原因文明的碰撞——淝水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成语或典故:
实力对比:
结果:
特点:
影响: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阻止了游牧民族南下,使江南的社会环境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83年前秦──东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晋大败前秦文明的碰撞——淝水之战快速抢答87万——8万以少胜多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全国,这究竟是为什么?合作探究:(前秦方面)1、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2、战线过长,力量分散。
(东晋方面)1、团结一致,士气高昂、战斗力强。
2、战术正确,指挥得当。 学有所获:从前秦的战败,东晋的胜利,你有什么收获呢? 1)战争的胜负更多取决于民心的向背、战术的运用等等
2)学习上要谦虚好学、讲究学习方法等等 。 文明的碰撞淝水之战和以前我们学习过的哪几次战役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史海冲浪:前秦灭亡后的南北形势东晋南方: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宋齐梁陈南朝文明的碰撞
1、北魏的建立:时间:4世纪后期时间:439年
意义: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人:拓拔珪
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民族:鲜卑族2、北魏统一北方:文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珪寻根鲜卑嘎仙洞从大兴安岭走来的民族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马背上得天下” = “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方大势阅读课本87倒数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民族长期杂居,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出现了一种什么趋势?生产、生活和习俗。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长期杂居相处中,彼此学习、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步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的过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也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 北方呈现出民族交融的趋势
面对民族交融的趋势,摆在北魏统治者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一个较为落后的民族如何来管理和统治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呢 ?智者抉择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北魏统治者,你会怎么做? A、以胡治汉 B、胡汉分治 C、胡汉交融北魏孝文帝追梦人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从小由祖母冯太后抚养。5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文明的发展平城洛阳 追梦历程:迁都洛阳 文明的发展 《悲平城》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地理位置偏北、气候干旱,不利于农业生产;交通闭塞、不利于统治中原。平城之弊:迁都洛阳的原因:洛阳之利:地处中原,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有利于统治中原地区。 洛阳是我国古都之一,有深厚的汉文化底蕴,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朝代曾在这里建都?东周 、东汉、曹魏、 西晋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找一找:言语:服饰:姓氏:婚姻:政治:迁都后的汉化措施缩句游戏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用汉制 缩句要求:1、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字
2、而且中间有个“汉”字追梦历程:——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措施文明的发展历史情景剧:
《北魏大臣的一天》
要求:看表演后,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出剧情反映的改革措施
请你表演《北魏大臣的一天》
奴仆:大人,你起床了?小人已将你的裤褶( )服准备好了。
北魏大臣:(气愤愤地)混蛋,我不是已经告诉过你,从今天起必须改穿汉服才能上朝吗?
奴仆:小人忘了!请大人息怒,我马上为你准备上朝的汉服。
北魏大臣:唉,最近心里一直不痛快呀,本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穿窄衣短袖的裤褶 服,现在穿这宽衣大袖的汉服哪能舒服呢!还有皇上规定北朝官员一律改用汉姓,皇上都已经带头改了,不改也不成了。
奴仆:大人想开点儿,早点上朝吧!上朝前:zhe (zhe )
(夫人)大人回来了,怎么不高兴?
(北魏大臣)夫人有所不知呀,今天上朝时被皇上训了一顿。
(夫人)你对皇上一片忠心,怎么会挨训呢?
(北魏大臣)皇上要求北朝官员上朝时一律改说汉语,我年纪大了,和皇上对话时,一时乡音难改,皇上就指责我还留恋平城生活。更让我心烦的是,皇上要求北朝官员与汉人通婚;还采用了一套汉官制律令,今后鲜卑官制一律取消;你想我们一直习惯在马背上冲锋陷阵,现在忽然要改变这么多哪能那么容易?
(夫人)我看这些想法也不错,皇上想移风易俗,用汉族先进的礼仪制度来治理国家,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
(北魏大臣)唉,自迁都以来,皇上今天宣布这方面学汉人,明天宣布那方面学汉人,弄得我们无所适从。我看皇上是自找罪受!再这样下去,我们鲜卑族何存,魏朝不就成了汉人的天下了吗!上朝后:考一考穿汉服 下列材料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 改汉姓 材料一材料二说汉语(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在制度上,孝文帝学习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在律令方面,孝文帝两次改变北魏的律法,废除了自十六国以来的一些残酷的刑罚用汉制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女子也嫁给汉族高门。通汉婚 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1、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2、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探究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孝文帝的民族富强梦实现了吗? 阅读课本p88-89:
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相互影响?民族交融的历史作用是什么?文明的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思考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民族交融是
时代的主流!文明的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生产技术游牧向农耕发展1、这两幅图反应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方式?
2、他们是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壁画上发现的,反映了什么问题?文明的交融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文明的交融胡人汉服服饰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汉人胡服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人胡食饮食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胡床生活习俗文学作品代表
《敕勒歌》北朝民歌
《木兰诗》北朝民歌文化交流文明的交融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1、生产技术;
2、生活习俗;
3、文化交流;
4、政治制度;
5、民族心理。文明的交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作用?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这个民族?如果没有,那鲜卑族上哪去了?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剧鲜卑民族衰亡的路线,他是鲜卑族的罪人!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为什么?各 抒 己 见 评价标准: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因此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中华文明淝水之战孝文帝
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交融迁都洛阳前秦衰败北魏统一本课小结一展身手请选一幅画,看看后面会是什么?有惊喜哟!图一图二图三图五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