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练习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契约(qiè) 揽住(lǎn) 悲天悯人(mǐn)
B.卸却(xiè) 赔礼(péi) 如释重负(shì)
C.恩惠(huì) 缠着(chán) 自投苦海(tóu)
D.坟墓(mù) 大抵(dǐ) 心安理得(ān)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与其争得头破血流,不如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B.近日我市曾一度达到四级重度污染,防霾治霾依旧任重道远。
C.从坚决不收到不好意思不收,再到心平气和地收,自称“不差钱”的局长收起钱来已经轻车熟路了。
D.投篮训练结束后,林书豪表示他会替补出场,他感慨等待一周后有了上场机会,感觉如释重负。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课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课文第4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www.21-cn-jy.com
C.课文第4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用作论据,曾子的话用作论点。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21·世纪*教育网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www-2-1-cnjy-com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2-1-c-n-j-y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细嚼慢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21*cnjy*com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来源:21cnj*y.co*m】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 ( http: / / www.21cnjy.com )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5.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三、综合运用
1. 学完本文后,你所在班级打算开展以“承担责任,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为此次班会设计三种活动方式。
答:① ② ③
(2)同学们都围绕“责任体现在生活细节中”说一段话,你将会怎样说?
(3)请你为这次班会写一段结束语。
《最苦与最乐》答案
一、1. 选A。“契”应读qì。
2.选C。“心平气和”指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不符合语境,应改为“心安理得”。
3.选C。孟子和曾子的话都用作论据。
二、1.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21教育网
2.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作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21cnjy.com
3.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 对话”的观点一致。21·cn·jy·com
4.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 所读之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5. (示例):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不错的读书方法。如在阅读名著时,对某一情节熟读之后,然后再加联系,想象,思考,能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知识,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2·1·c·n·j·y
三、1. (示例):(1)①设计宣传标语 ②演讲比赛 ③列举有责任感的名人事例
(2)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当成了一种责任;晚上孩子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干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
(3)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更有责任感,那么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如果咱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更有责任感,那么我们这个集体将更优秀!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尽职尽责,健康成长,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4张PPT)
《最苦与最乐》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
激趣导入
欣赏歌曲《为了谁》
黄连
快乐
一起去看作者是怎么理解苦和乐?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889年中举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文体知识
·类比论证:将同类事物某些相同方面作比较。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事例。
·引用论证:引用古语、俗语、名人精辟语录。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
检查预习
①不得志。
③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②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失意
悲天悯人
如释重负
无入而不自得
1、 注音:
契 ( )约 揽 ( ) 大抵( ) 悲天悯 ( )人
2、根据所给的解释填出相应的词语:
qì
lǎn
d ǐ
mǐn
速读感知
自由诵读,填写下面的缺失内容。
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而不能 __________ 。
未尽责任
尽责任
负责任
逃避责任
全文可分成几个部分?
一(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论述“人生当于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合作探究
讨论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的事吗?
贫→知足
失意→安分
老、死→达观
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接着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请用原文回答)
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从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再延伸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无法解脱。
讨论第二部分:
1、从第三自然段得知: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乐”?
2、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目的是什么?
尽了责任
用来比喻尽了责任后的轻松和愉快
讨论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说明了: 人生当勇于负责。
2、作者认为那些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苦还是乐?
(表面上看他们一辈子在感受苦痛,其实…… )
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是乐,不是苦呀!
3、第五自然段: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勇于负责不能逃避
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一)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对 人 的 责任:
对 事 的 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二)什么事最快乐呢 (用原文语句回答)
(三)用文中语句概括第4自然段的内容。
(四)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深入探究
1、快乐与责任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
2、小组讨论下面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的字面意义,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 。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1)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2)曾子:任重而道远
(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2)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
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 举例:大禹治水
分论点1: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分论点2: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结论:
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
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
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个人都有应担当的责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的责任有哪些?应该怎样尽自己的责任?
拓展延伸
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就其中一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 文章。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3.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结语
我们学习了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对苦乐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明确了我们的责任,在这里祝愿大家在尽职尽责中感受人生的快乐!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可能不喜欢但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英国王子查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