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盂、孰、汝”3个字,会写“盂、孰”2个字。2.利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学习,领悟古文内容。3.积累文言词汇,激发学习、品析文言文的兴趣。4.了解《列子》一书,了解列子、孔子的生平。
重点难点
1.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2.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懂得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地质疑。3.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1] 10 两小儿辩日
[2] [①“其”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孔子东游所见。
[②这个小孩儿的观点是什么 ] [3]
[③这个小孩儿的观点是什么 ] [4]
[5] [④这个小孩儿的依据是什么 ]
段导读:这个小孩儿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解释自己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的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作出的判断。
[6] [⑤这个小孩儿的依据是什么 ]
段导读:另一个小孩儿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的结论。
[7] [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
段导读:这是两个小孩儿见孔子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儿的天真可爱。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两小儿辩日》的诵读录音,有关《列子》一书的简介录音,有关列子、孔子的生平资料的录音,全文投影及相关问题投影。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质疑问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有谁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谁说的 它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对,这是孔子说的。是说做人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那么,当孔子遇到两个小孩儿提出的问题而无言以对时,他是怎么做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来看一下孔子的言行是否一致。
板书:两小儿辩日 列子
2.了解作者及其著作。(播放录音。)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崇尚虚无缥缈,认为应该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古书中有他御风而行的记载,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列子》:道家经典著作,相传为列子所著。全书题材广泛,记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寓道于事。其中,《愚公移山》《疑邻盗斧》《杞人忧天》等,都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著名篇章,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含义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了解文章中相关的人物孔子的生平。(播放录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尊为“圣人”。
老师过渡:同学们,对于以上的介绍,老师希望你们不要只是听,要学会将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有影响力的古人及其著作学说系统地搜集与整理,养成积累文学常识的良好习惯。下面我们来听本课的录音。
二 教学设计
1.播放本课录音。让学生随录音默读课文,自主清除阅读障碍。
2.回顾方法,引导自学。
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知字义、明句意、品文理、说感悟四个环节逐步深入。采用小组结合、交流探讨、老师巡视、纠正点拨的方式自主学习这则文言文,领悟故事的深刻内涵。
3.推举代表,回答问题。(投影全文内容及相关问题,指名回答,老师明确。)
(1)两小儿观点不同,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甲:一个小孩儿认为日出时太阳离人近,日中时离人远,是根据太阳形状的大小来判断的。
学生乙:一个小孩儿认为日出时太阳离人远,日中时离人近,是根据太阳的温度来判断的。
(2)从两小儿的辩论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学生丙:通过两个小孩儿激烈争论问题的态度,表现出古人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大胆探求客观真理的精神。
(3)“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学生甲: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会有所不知。
学生乙:这件事阐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以及对于不明白的事物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你对文中孔子的评价是什么
学生甲: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许多自然现象都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
学生乙:最可贵的是,孔子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他的谦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体现了孔子品德的高尚,令人敬佩!
学生丙:孔子不愧为“圣人”,他的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老师小结:《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故事。采用“答问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表现出两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通过文言文的教学,学生初步认识了中国古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对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
2.文言文的教学重在阅读背诵,而怎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轻松背诵,这又是一个难题。所以,文言文的教学重在教给学生方法,并使之有效地进行学习,而积累课外的文言文知识也是一条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之路。只要有自己的思想,只要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去模仿别人,不跟从旧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创新,文言文教学一定能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两小儿辩日
一小儿 日始出时近——大如车盖
日中时远——如盘盂 善于观察
探求真理
一小儿 日初出远——沧沧凉凉 大胆质疑
天真可爱
日中时近——如探汤
孔子 不能决也——实事求是 “圣人”风范
1.比一比,再组词。
辩(辩日) 盂(盘盂) 孰(孰料)
辨(分辨) 孟(孟子) 熟(成熟)
2.你能说说为什么“孔子不能决”吗
[答案]因为当时科技水平有限,孔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太阳离人近。
3.如果两小儿问的是你,你现在会怎么回答呢
[答案]告诉他们地球相关知识。因地球自转原因,在地球同一点上,我们在中午时离太阳近。
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 这是视觉的误差、错觉。首先,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浩瀚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一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些呢 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作为论据来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节选
师:大家注意看,我在“车盖、盘盂”之间画一条线,在“沧沧凉凉、探汤”之间也画上一条线。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画 这里有些什么名堂 (有生举手)不着急!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你们不妨边听边琢磨琢磨其中的名堂。
生1:我发现它们意思相反。“车盖”和“盘盂”,它们一个样子大,一个样子小。“沧沧凉凉”和“探汤”也是,一个感觉冷,一个感觉很热。
师:目光敏锐,表达清楚,说得好!他看出了两对词语之间意思正好相反,这是他的发现,你们的发现呢
生2:我发现第一对词语都是在写太阳的样子,第二对词语都是在写太阳给人的感觉。
师: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刚才那位同学看到的是两对词语之间相反的关系,现在,你却看到了它们之间相同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两对词语是分别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写太阳,然后指名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一大一小,一凉一热”的感觉。最后,教师引读,学生齐读。)
师:注意看,现在,老师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条线,在这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上一条线。
板书:车盖——沧沧凉凉 盘盂——探汤
想一想,这其中又有些什么名堂 (有生举手)不要着急,默读课文,静心思考,琢磨琢磨这样来分组的名堂。(生默读课文。)
生:“车盖”和“沧沧凉凉”是形容日初出时的太阳,“盘盂”和“探汤”是形容日中时的太阳。
师:(板书“日初出”“日中时”)“日初出”时我们现在叫做——(生:早晨);“日中时”我们现在叫做——(生:中午)问题来了!同样是在早晨观察太阳,一儿曰,日初出——(生接读:大如车盖);另一儿却曰,日初出——(生接读:沧沧凉凉)结果相同吗 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观察太阳的角度是不同的,一个从视觉的角度观察,一个从触觉的角度观察,所以不同。
师:太厉害了,真是一语中的啊!同学们,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种现象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吗 (生齐答看到过)看来,一小儿说的是事实。那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种感觉你们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这么说来,另一小儿说的也是事实。对吧 来!我们再来读读两小儿的观察结果,体会体会他们不同的观察角度。一儿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是——
男生:(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却从触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则是——
女生:(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同学们,按照常理来说,远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显得小一点儿,近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显得大一点儿。(生:是)那好,现在我把“车盖”和“盘盂”这两个词语给擦了,谁能在这两个空地方填上“远”和“近”这两个字
(一生上台板书,在原“车盖”处填了“近”,在原“盘盂”处填了“远”,大家表示同意。)
师:(指板书)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因为——谁接着读他说的话 因为——
生:(朗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的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这是因为 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同样处理“沧沧凉凉”和“探汤”这一对词语。)
师: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
生:辩斗。
(师板书“辩斗”,请学生谈谈对这个词的理解,然后组织学生找出两小儿“辩斗”的句子,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再请两个学生上台“辩斗”。)
师:辩是辩了,就是没有斗起来。这样,请你留下,我来跟你辩斗辩斗。大家注意听,更要注意看,我们两个小儿是怎样辩斗的。
(师生合作,分角色分别重复朗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和“日初出沧沧凉凉……”两句。刚开始语气平缓,随着“此言差矣!、非也!”等连接词的加入,两人的语速逐渐变快,语气变重,最后,感情激昂,互不相让。师生“辩斗”结束,教师请学生评价。)
师:(小结)是的,辩斗不是吵架,不是胡说八道。辩斗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两小儿活脱脱的天真烂漫,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和思考,也看到了他们不人云亦云、不轻易放弃自己观点的坚持和独立。
^1
知识点详解
^2
①指两小儿争辩。
^3
②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
^4
③认为太阳中午时离人近。
^5
④是从所看到的物体大小来判断的。
^6
⑤是从所感觉到的温度高低来判断的。·孔子·
^7
⑥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