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商鞅南门立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商鞅南门立木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9 19:4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2.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性,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梗概和非凡意义。2.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6 商鞅南门立木
[2] 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到秦国后,便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①“说服”二字说明了什么 ]公元前356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shù)长,主持变法。 [3] [②秦孝公让商鞅“主持”变法,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商鞅准备变法。
[4] 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③这些困难表现在什么地方 ]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面对重(chónɡ)重困难,商鞅心想: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④“首先”二字说明了什么 ] [5] 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段导读:第2、3自然段写变法的背景。
这天清晨,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在南门城墙上挂出告示,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
这个消息立刻在全城引起了轰动。 [6] [⑤引起轰动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纷纷涌向南门,拥在大木柱的四周。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⑥人们为什么会“议论纷纷” ] [7]
“嘿,这倒是稀奇事,扛一根木头就赏金十两。”
“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pián
yi〕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
“这位新来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就是没人去碰那根木头。更有一些胆小怕事的人,怕惹是生非,自讨苦吃,悄悄地溜走了。 [8] [⑦以上情况说明了当时的人们胆小怕事吗 ]因此,尽管这天前来围观大木柱的人成百上千,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搬动它。
第二天,商鞅又让人在南门挂出告示,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9] [⑧商鞅又让人在南门挂出告示,为什么 ]
告示挂出后不久,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dū
nɑnɡ)着:“我倒 [10] 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⑨“一边走,一边还嘟囔”说明了什么 ]
小伙子扛起大木柱,大步流星地朝北门走去,后边跟随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龙。 [11] [⑩为什么“跟随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龙” ]
[12]
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
[“立即”二字说明了什么 ]
[13] 小伙子噌(cēnɡ)噌噌地登上了城楼,[“噌噌噌”三字说明了什么 ]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喜笑颜开”表现了什么 ]这时,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
“为了使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郑重”二字能不能删去 ]我受大王的委任,负责推行新法。[“负责”二字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 ] [14] 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说完,他便叫人把新的法令条文挂了出来。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
商鞅“立木取信”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它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立木取信”的作用是什么 ] [15]
  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商鞅“南门立木”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生字、词语卡片;商鞅的个人资料。
一 谈话揭题,认识人物
1.先人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否则无法成功。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商鞅变法的故事吗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为了使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2.板书课文题目:商鞅南门立木。
3.你对商鞅有哪些了解呢 (课件出示商鞅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认识商鞅。(教师补充)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变法内容主要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十年之后,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4.教师小结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鞅变法前为取信于民而立木取信的故事。
二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从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葫芦
基础
便宜
冥思苦想
大步流星
喜笑颜开
真心实意
诚信守法
七嘴八舌
议论纷纷
惹是生非
定斩不饶
言而有信
说到做到
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1)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2)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对重难点加以强调。重点指导“葫、础”两个字。“葫”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左下“古”略偏上。“础”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边“出”的笔顺:第一、四笔为竖折,第三笔竖纵贯上下。
(3)理解词语。
真心实意:心意真实诚恳。 冥思苦想:冥,深。深沉地思考。
惹是生非:惹是非。(注意“是”不能写成“事”) 大步流星:形容脚步迈得大,走得快。
喜笑颜开: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郑重:严肃认真。
4.通过初读课文,谈谈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1)理解课文题目。
“商鞅南门立木”在文中指的是: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挂出告示,下令能把大木柱扛到北门者,朝廷将奖赏他十两黄金,后来还加到五十两黄金。
(2)教师追问:商鞅南门立木,悬赏扛木者是为了什么
①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发表各自见解。
②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明白: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证明自己诚实守信,从而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公元前356年,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秦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4)学生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与第15自然段内容,加深认识。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提出文中读不懂的词句,集体交流解疑,达到读通课文的要求。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的条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商鞅准备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四 再读课文,概括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
2.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识字学词,读通了课文,又通过分段、概括段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商鞅南门立木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下节课,我们再来仔细品析文中的词句,畅谈各自的阅读理解与阅读思考。
  1.教学应以学生自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不要求统一的说法,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相机点拨引导。教师灵活把握重点,强调在“对话”中生成问题。
2.引导学生抓住“改革家”“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主持变法”等重点,了解商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法。
1.继续学文,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深入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用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对商鞅南门立木这一做法的看法,从中感受商鞅的胆识与魄力。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从中受到诚信教育,并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
摘抄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合作学习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提出,教师进行归纳。
预设:
(1)商鞅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
(2)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3)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 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3.教师导语:简单地说,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 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立木取信)
4.理解词语“立木取信”:指的是商鞅在南门立木悬赏扛木者,从而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5.导入学文: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体会商鞅南门立木的良苦用心。
二 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
(1)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主要写了什么 (商鞅主持变法。)
(2)第一句话写什么 (总体评价商鞅,说明他具有很高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
(3)第二句话主要讲什么 (商鞅到秦国后,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
(4)“到……便……”表现了商鞅的什么心情 (表明商鞅主张变法的思想早已成竹在胸,也说明他实施变法的急切心情。)
(5)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争取国家富强。)
(6)第三句话写什么 (秦孝公授权商鞅主持变法。)
(7)这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
2.研读第二部分。快速默读课文第2~14自然段,思考问题:
(1)在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面临着哪些困难呢 (一方面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2)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 请用“  ”在文中画出来,并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天底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恐怕是耍人玩儿的。)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大家认为,把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天底下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恐怕是朝廷在耍弄人。人们的想法表示了对商鞅做法的怀疑。)
  ②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理解小伙子的用意:“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小伙子对商鞅下的令同样持怀疑态度,他之所以要扛这根木柱是要试一试商鞅是否能说到做到。)
  ③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从小伙子的表情描写体会他高兴的心情。
议一议:小伙子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 (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黄澄澄的赏金,还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
(3)课文学到这里,你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 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①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
  商鞅认识到变法的成功,必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②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
  商鞅要让大家知道,他能说到做到,实践诺言。
  ③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为了使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大王的委任,负责推行新法。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
  这句话表明了商鞅推行新法的目的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态度。
三 课堂小结
1.谈谈对商鞅这一人物的认识。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3.教师小结: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有着过人的胆识与魄力,他的南门立木之举,看似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取得了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诚信是一个人也是一个民族的美德,它是做人的准则,是得到他人信任的基础。
四 课外延伸
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样理解的 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时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1.这篇课文虽然写的是有关两千多年前的一次政治改革的事,但是由于故事性强,语言比较浅显,便于学生自主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商鞅立木取信这部分内容,弄懂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商鞅是怎么做的等,进而理解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情。比如,读课文中描写人们看到商鞅南门立木的告示后的言行这部分时,要读出人们对商鞅的命令十分怀疑的语气,表达出人们对商鞅的做法不信任的态度。读商鞅向人们宣布的话语时,要把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严格执法的精神表达出来。
3.注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关键问题展开对话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把握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商鞅南门立木
变法——困难——南门立木——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聪明——机智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说服(shuō shùi) 颁布(bān fēn)
左庶长(zhé shù) 嘟囔(nang rǎng)
2.巧填关联词语。
(1)它(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3)(尽管)这天前来围观大木柱的人成百上千,(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搬动它。
3.情感展示台。
(1)学了课文,我的感受是(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2)说说心里话。(我相信商鞅变法一定会成功,秦国一定会强大起来!)
(3)看到商鞅的做法,
假如我是秦孝公,我会说:(我相信商鞅变法一定会成功,秦国一定会强大起来。)
假如我是老百姓,我会说:(左庶长大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我们一定按新法要求去做。)
假如我是那个小伙子,我会说:(这位左庶长大长说话算数,真是好样的!)
4.拓展提升。
有人认为讲诚信是做生意的人的事,和小学生关系不大,你认为呢
[答案]我认为关系大。原因是:①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能否讲诚信,影响深远。②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诚信教育尤为重要,关乎国家的未来。
人物介绍
商鞅(约前390~前338),卫国(今河南安阳市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名鞅,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当然,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会遭到阻挠的真正原因。由于商鞅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所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但是商鞅并没有被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所吓倒,他认为法律的制定并不只是用来制裁老百姓的,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主张首先惩办那两位唆使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结果,公孙贾的脸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则因屡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商鞅此举,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人们看到,就连太子的老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于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了。经过商鞅的这番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但是,任何社会实践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变法维新更是如此。秦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权力基础,即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对商鞅施行了疯狂的报复。他们不仅以诬告陷害的方式迫使商鞅谋反,而且以最残酷的刑罚将他五马分尸了。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了不可逆转之势,并最终对秦朝统一天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说明改革变法理由充足使人信服。
^3
  ②是个开明的君主。
^4
  ③一些旧贵族反对,百姓怀疑。
^5
  ④说明了变法的基础在民众。
^6
  ⑤是要求的简单和赏赐的丰厚。
^7
  ⑥因为人们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
^8
  ⑦不是,主要是当时朝廷的公信力较差,人们不敢相信。
^9
  ⑧扩大这件事情的影响。
^10
  ⑨说明他并不相信告示的内容。
^11
  ⑩说明人们普遍持观望态度。
^12
  说明商鞅言而有信。
^13
  说明动作迅速。  表现了小伙子高兴的心情,这高兴一方面是因为得到黄金,另一方面是因为朝廷的言而有信。
^14
  不能。“郑重”二字描写了商鞅说话时的态度。  不能。这表明商鞅说话不仅是算数的,而且也有这个权力。
^15
  树立了良好形象,为新法的实施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