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鲧禹治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鲧禹治水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9 19:51: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要求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述这个故事。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体会这个神话故事隐含的意义。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战胜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和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重点难点
1.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体会这个神话故事隐含的意义。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战胜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和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1




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①文章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2] 那时,大地一片汪洋,庄稼、房屋都被淹没(mò)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3] [②你认为天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鲧知道要治理洪水,只有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rǎng)。息壤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 [4] 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③以上几句话写出了“息壤”怎样的特点 ]鲧探听到了秘藏息壤的地方以后,就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鲧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果然,息壤马上几里、几十里、几百里地伸展开来。洪水慢慢被赶退了,陆地重新露(lòu)了出来。逃到山上、树上的人们重新回到了陆地,准备盖房子、种庄稼,重建家园。
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鲧用息壤退水的过程。
可是,天帝很快就知道鲧偷走了息壤。他大发雷霆(tínɡ),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 [5] [④如果把“夺回”改为“要回”,你认为好不好 为什么 ]这样一来,洪水又重新泛滥开来,人们又陷入灾难之中。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鲧治水的结果。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鲧治水的过程及结果。 [6]
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⑤为什么鲧的尸体三年也没有腐烂 ]一天,忽然一声巨响,鲧的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大禹降生。
[7] 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
段导读:第6自然段写大禹决心治水。
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⑥“走遍”和“摸清”这两个动词,说明了什么 ]决定用导引洪水流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⑦从本自然段看,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 ]
段导读:第7自然段写大禹治水的前期准备工作。
治洪工程开始了。大禹亲自拿着镐(gǎo)头,[⑧“亲自”一词,说明了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 ]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⑨“率领”一词说明了什么 ] [8] 疏通河道。曾经帮助鲧偷取息壤的神龟也来帮忙运送土石;神力很大的应龙也用坚硬的尾巴在地上划出深沟,来导引洪水。[⑩文章在这里为什么又一次提到了“神龟”和“应龙” ]
在治水过程中,最艰巨的工程是开凿龙门。 [9] 龙门是一座大山,高高地横在黄河当中,[“横”字改为“拦”好不好 为什么 ]挡住了奔腾直下的河水的去路,河水只好绕道从山脚下一条狭窄的河道穿过。[“只好”二字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每当水量增大时,河水就四处横溢,泛滥成灾。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一点儿一点儿”说明了什么 ]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jiā)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xuè)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干了起来。 [10] [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表现了什么 ]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人们都被感动了,在大禹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地干着。冬去春来,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巨大的龙门山终于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顺畅地流向了大海。看着滚滚流去的河水,人们个个兴(xīnɡ)奋不已,围着大禹欢呼雀跃。大禹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段导读:第9自然段详写大禹治水的过程。
[11]
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大禹真的按“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的路线来走的吗 ]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终于”二字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人们非常感谢、敬佩大禹,便一致推举他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大禹治水的过程。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鲧治理洪水的方法及结果。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受灾的视频或图片。

观看视频或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受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教师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了!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被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了。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了,这样下去,人们就是不被淹死,也要被饿死。
……
3.教师小结导入: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的威胁,在与洪灾抗争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文题目:鲧禹治水。
5.齐读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认识人物。
(1)鲧: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2)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为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学反馈,交流互动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1)出示生字“壤”。(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2)比较字形:壤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祈求:请求;恳切地希望得到。
遗志:死者生前的志愿。后多指生前没有实现的志愿。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汗出得很多,也常用来形容极度惶恐和惭愧。
天寒地冻: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上古时代,鲧禹父子两代人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用以赶退洪水,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治服了洪水。)

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反馈分段情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洪水的折磨,苦苦哀求天帝,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鲧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息壤驱赶洪水,被天帝派火神杀死。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大禹继承父亲的遗志,带领人们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苦战,治服了洪水。

学习课文,了解鲧治水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
(1)大地一片汪洋,庄稼、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2)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理解“哀求”与“祈求”,想象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悲惨与无助。(哀求:哀告请求。祈求:诚恳地、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理解“毫不理会”,感受天帝的冷酷、无情。
教师小结: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们,面对无情的天帝,善良的天神鲧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强烈的同情心驱使着他要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2.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鲧治水的方法与结果。
3.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1)鲧治水的方法。
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
③鲧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了洪水,露出了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
教师小结、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了洪水,但最终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2)鲧治水的结果。
①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
②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陷入灾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

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对天神鲧的认识与了解,感受其精神品质。
2.教师小结:面对人们身陷洪灾的悲惨遭遇,天神鲧毅然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想借助神力驱赶洪水,最终却惨遭杀害,但他的善良正义、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精神却为世人所敬仰,他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1.课前,教师先给学生看洪水泛滥时的图片资料,让他们感受洪灾是多么的可怕,以体会远古时期,人们遭受的痛苦,让学生理解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水。
2.这节课,教师可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指导,学生会掌握得比较好。
1.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结果。
2.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大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体会鲧禹父子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练习讲述故事。
有关大禹的资料。

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说说天神鲧用了什么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最终的结果又如何。
2.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补充。
3.教师小结:善良的鲧冒险偷取天帝的宝物——息壤,想借助神力,用息壤驱赶洪水,这是一个充满危险但十分快捷的方法。但很快就被天帝发现了,鲧因此惨遭杀害,无情的天帝夺回了息壤,使人们再次身陷洪灾。为拯救人类而献身的鲧死后,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4.指名反馈,介绍鲧死后的表现。
(尸体三年不腐,一天,随着一声巨响,肚子裂开,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5.教师描述导入: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板书:治洪前——治洪开始——治洪过程——治洪后)
6.教师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人们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长到十多岁了,跑出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感动了老百姓,人们都踊跃参加治水工程,大禹带领治水大军相继疏通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汉水、颍水等大小几百条河流,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使水有水道,陆有大路,老百姓都回到自己家乡,重建家园,男耕女织,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时,大禹才回到嵩山和亲人团聚。涂山氏一手搀着婆婆,一手拉着启,迎接大禹,乡亲们也敲锣打鼓地欢迎大禹这位治水英雄。

继续学课文,了解大禹治水
1.认真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最后结果如何。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1)治水方法: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2)治水结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3.教师导言:治服洪水谈何容易,十三年的苦战中,大禹付出了多少努力啊。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三部分内容,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4.学生独立阅读,品析语句。
5.四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或感受。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针对重、难点引导深入品析,从中了解大禹所做的努力,体会其精神品质。
(1)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导引洪水流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①理解“走遍、山南海北”,体会大禹当时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为了摸清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②理解“摸清”,体会大禹之所以走遍山南海北是为了弄清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寻求治理的办法。
③理解“导引洪水流入大海”,出示地形图,了解要想消除水灾,只能将洪水引入大海,从中体会大禹的智慧。
(2)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①理解“亲自”一词,体会大禹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品质。
②理解“成千上万”,体会受灾百姓之多,他们积极响应大禹的号召,投身于治洪行动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③理解“挖渠开山,疏通河道”,观看地形图,了解要想让洪水流入大海,就应当在洪水与大海之间挖出水渠,打通挡住洪水的山峰,从而疏通河道让洪水流走。从中再次体会大禹的智慧。
(3)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①展开想象,理解“汗流浃背、毒虫猛兽的袭击、冻得坚硬的土地、磨出了血泡”,体会环境的恶劣,以及大禹为开凿龙门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②理解“仍然不停地干着、毫不在乎、三过家门而不入”,体会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③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
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4)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①理解“由南到北,由西到东”,体会大禹带领人们所疏通的河道之长,治理水灾的地域之广。
②理解“十三年”,体会治理水灾的时间之长。
③理解“苦战”,体会治洪工程犹如一场艰苦的战役,体会治理洪水之艰辛。
④理解“终于”,体会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7.教师小结: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凶猛肆虐的洪水终于被治服了,顺着河道乖乖地流入大海,天下太平了,一心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大禹也被推举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8.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对比鲧禹治水,再悟精神品质
1.鲧禹治水的原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身陷洪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一心想拯救人类,让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2.鲧禹治水所用的不同方法:鲧是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借助神力治水;大禹则通过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3.鲧禹共同的精神:善良,同情人们的遭遇,都有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决心,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有勇敢、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的出世、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美好愿望。

拓展升华
1.你想对鲧禹父子说点儿什么
2.总结:这个传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强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课前让学生了解《山海经》,并找一找、读一读《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感受神话的特点。让学生查找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并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机地结合,加深对鲧禹的敬重,体会鲧禹父子战胜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和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




鲧—偷宝物
勤劳
智慧
勇敢
奉献
坚强不屈
万众一心
1.形近字组词。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干了起来。
3.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心地善良,决心治水;②广泛调查,方法正确;③身先士卒,艰苦奋战。
4.神话故事的特点是什么 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答案]神话故事的特点:想象丰富、情节离奇、以现实为基础。我还读过《女娲补天》。
课文简析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课文讲的是在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民不聊生。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赶退了洪水。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后,派火神杀死了鲧。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一天,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治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学生能了解我国远古先民战胜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和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体会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学生容易读懂。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时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失传。《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1
知识点详解

^2
①点明了故事起因及发生的时间。
^3
②是一个不同情老百姓疾苦的人。
^4
③能如意生长的神奇特点。
^5
④不好。“夺回”突出了天帝的暴虐,“要回”太平淡,不能表现出天帝的残酷无情。
^6
⑤这说明鲧死得冤屈,也寄托了人们对鲧的尊敬,希望鲧的精神能传承下去。也为后面写到大禹从鲧的肚子里钻出来做了铺垫。
^7
⑥说明大禹治水不辞劳苦。
⑦是一个勤于工作、善于调查、注重方法的人。
⑧是一个实干家。
⑨说明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是个起带头作用的人。
^8
⑩说明大禹治水是为了人们的幸福,得到了“神龟”和“应龙”的支持。
^9
不好。“横”字写出了龙门的高大,与前面的“艰巨”相照应。不能去掉。“只好”二字突出了河水绕道是有客观因素的,无法改变。说明工程太艰巨,进度很缓慢。
^10
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了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环境描写说明当时环境的恶劣。细节描写表现了大禹不怕艰辛、身先士卒、勇于同困难做斗争的精神。
^11
不是。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为了突出大禹治水的范围大。
不能去掉。“终于”表明了治理洪水任务艰巨,成功来之不易。如果去掉,就好像治理洪水很简单,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