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会认会写“渭、邓”两个字,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词语。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精神。3.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结合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2.理解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3 夸
父
逐
日
[①“逐”字说明了什么 ]
[②“入日”说明了什么 ]
[③作者为什么写夸父能喝这么多的水 ]
[④“化为邓林”说明了什么 ][⑤全文表现了什么 ]
1.会认会写“渭、邓”两个字,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中句子的意思。
1.生字、新词卡片。
2.重点词句幻灯片。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导语:大禹身先士卒,无私奉献,治服洪水为人类造福被世人敬仰;大卫聪明机智,英勇无畏,打败巨人拯救以色列人民令我们钦佩。这些生动的故事与传说,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启迪了我们的智慧。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神话世界,去认识一位神奇的人物,他的精神也值得我们赞扬与学习。
那么,什么是神话呢 请同学们看投影(投影)。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那么,同学们都听过哪些神话故事呢 (生回答: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夸父逐日(板书课题)。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题目。
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
逐走:追赶,赛跑。
夸父逐日:夸父追赶太阳。
2.认识文体,了解特点。
(1)学生根据预习,说说这篇课文与以往学习的其他课文有何不同之处。
①文章内容简短,只有三行三句话。
②字句简练,但包含着具体而丰富的意思。
③需要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小结:这是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内容虽然简短,但却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二 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三 自学反馈,理解内容
1.提示自学方法。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集体评议,纠错正音。(多请几位学生来读。)
(2)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根据注释理解意思。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说说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4)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解疑。
(5)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全文的意思,了解夸父逐日的故事。
2.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3.出示文中生字,认读理解。
渭: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横贯陕西省入黄河。
邓:是一个姓氏,文中“邓林”指的是桃林。
4.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弄懂词句意思。
5.学生交流自学成果。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难词难句的意思。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①逐走:追赶,赛跑。入日: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②译文:夸父追赶着太阳,一直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2)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①欲:想要。饮:喝。河、渭:黄河与渭河。
②译文: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
(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①大泽:大湖。
②译文: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4)未至,道渴而死。
①未至:没有到达。道:路途中。
②译文:还没赶到大湖,半路上渴死了。
(5)弃其杖,化为邓林。
①弃:扔掉。邓林:桃林。
②译文:他扔掉手杖,手杖化成了桃林。
6.学生将各句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述夸父逐日的意思。
(巨人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他还没赶到大湖,半路上渴死了。他扔掉手杖,手杖化成了桃林。)
四 课堂小结
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齐读全文。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夸父逐日的故事。我们不得不佩服古文的精妙,竟然只用了极其简短的三行文字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那么,这个神话故事表现了夸父的什么精神,寄托着古人怎样的愿望呢 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在《夸父逐日》这一课里,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环节,将此神话的Flash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与文章进行对比,谈谈更喜欢哪个。文中共有五个场景,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描述,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又提高了他们运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的能力。
1.质疑拓展,丰富文本内容,完整感知故事情节。
2.体会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精神和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著作《山海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一 复习旧知,质疑导入
1.指名背诵课文,集体评议,及时纠正错误。
2.全班齐背课文。
3.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师生合作,教师抽读文中的字词或句子,学生说出相应的意思。
(2)指名根据课文内容,讲述夸父逐日的故事。
(3)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巨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的故事。
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文,了解了夸父逐日的故事,你还有什么疑问想弄明白的吗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
(1)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
(2)夸父临死前抛出手杖化成桃林又是为了什么
……
6.教师小结:课文虽然为我们讲述了夸父逐日的过程及结果,但仍有许多空白处需要我们去想象,去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夸父的精神,以及古人所寄托的美好愿望。
二 交流拓展,体会精神
1.学生展开想象,针对提出的疑问,畅所欲言,交流解疑。
2.通过阅读,说说夸父逐日的原因与弃其杖的目的。
(1)夸父逐日是为了抓住太阳,叫太阳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表现了夸父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
(2)夸父弃杖是为了将手杖化为桃林,让追寻光明的后人摘取树上的鲜果解渴,使他们精神百倍,奋勇前行。表现了夸父身虽死而志长存,追求光明的信念永生不息。
3.品析文本,体会夸父逐日的艰辛,感悟其精神品质。
(1)“入日”: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感受夸父逐日路程的遥远,体会夸父不辞劳苦,坚持不懈的精神。
(2)“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口渴难忍,饮干黄河、渭河的水仍无法解渴,足见夸父在追日途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3)“未至,道渴而死”:夸父为逐日最后焦渴而死,从中可体会到夸父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4)“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追求光明的信念永生不息,为了鼓励追求光明的人奋勇前行,他临死前奋力抛出手杖,化为一片桃林,希望树上的鲜果能为追求光明的人解渴,并给予他们前进的力量,从中我们再次体会到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教师小结:夸父为了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不辞劳苦奋勇追赶太阳,最终渴死途中。这篇古代神话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讨论交流:夸父逐日的故事寄托着古人怎样的愿望
(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古人在漫长的黑夜没有灯火照明可能带来的不便与危险。
(2)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体会。
三 课堂小结,认识著作
1.教师小结:为了让光明永存人间,夸父顽强不息奋勇追日,最终渴死途中。但他身虽死而志长存,以手杖化为桃林,以甘美的鲜果帮助与鼓励人们在追寻光明的路上奋勇前行。人的一生总要有所追求,如果拥有了夸父逐日的精神和力量,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还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呢
2.认识著作《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书名。十八卷,包括《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作者不详,各卷著作时代也无定论。其中十四卷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四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学生交流讨论的结果,教师围绕神话的产生背景与积极意义作适当的引导,并将答案小结并板书。这些背景是学生不太清楚的,教师有必要提一下,这有利于他们解答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有助于他们对课文重难点的把握。教师可适时作一些阅读指导,如让他们从人物、重点情节、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阅读。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分析重点,找准理解的关键。但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提出的问题也有可能会缺乏价值,教师要在肯定、鼓励的基础上提醒他们再深入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做好问题的增删工作,提炼出主要的研究点:夸父的形象与神话的主题。学生的疑问可能比较多,但有些是缺乏研究价值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删减。
夸
父
逐
日
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
1.给加点字选出正确的读音。
北饮(yǐn yín) 大泽(zé zhé)
河、渭(wěi wèi)不足
2.解释加点的字。
入(落)日 欲(想要)得饮
3.补充句子短缺的成分。
(1)(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2)(夸父)弃其杖,(其杖)化为邓林。
4.有人认为夸父追赶太阳是蛮干,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行为,不值得赞扬,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案]略
夸父追赶太阳的原因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吸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做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人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
夸父逐日的意图
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但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我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所以最终悲壮地失败了。
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部族在一个地方定居了相当长时间,其原始的、破坏性的劳动,必定会使那里的资源受到破坏并趋于枯竭。土地肥力下降或盐碱化,狩猎和捕鱼范围增大而获得猎物的数量却减少,诸如此类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能获得的食物和其他物资只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选择,部族必须迁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
夸父遇到这个问题时的决定是:向西,去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
这个决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围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根本不会落入地球,更何况向西迁移,不是被高山挡住,就是进入沙漠,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不多。现在科技发达,人们尚且难以很好地生活在绿洲中,至于远古时代的闯入者,生活下去几乎更是不可能的。
但对夸父族这样的一个内陆部族来说,作出这个决定却是正常的。地球是球形的、地球绕太阳运转以及我国西北部的地理状况,他们一无所知。他们最多可能从靠近黄海、渤海的部族那里知道:东面,就是大海,太阳从海中升起。至于西面,尽头是禺谷——太阳落下的地方。
《淮南子》中的天文篇,即为例证:日出于禺谷,浴于咸池,……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再者,现代汉语的最常用词语中仍旧遗留着远古时对太阳运动认识的痕迹。如“太阳东升西落、日出、日落”等。这些词语都隐含着古代的观念:太阳从大地上升起,落下。
夸父族应当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肯定已经认识到了阳光决定季节,决定农业以及其他的生产活动,那么,在太阳落下的禺谷里,阳光是最充足的,对于因资源不足而面临困境的夸父族人,迁移到那里去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不幸的是,他们却走进了沙漠。沙漠之中,到处是黄色的沙丘,白天一片酷热,又十分缺水,干渴令人难以忍受。从记载上看,他们在沙漠中找到了河流,并把这条河的主干叫河(黄河),源头的分支叫渭(渭河)。这种河是在夏季由远处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汇集形成的,是季节河。随着时间推移,由夏入秋,气温下降,冰雪融化减少,就会变浅,干涸。当夸父族人发现河水突然迅速变浅,水面变窄,水量不断减少时,他们明白赖以生存的水源就要消失。是坚持前进,还是退回去 夸父决定:留一部分人在绿洲,其他的人在夸父率领下,向北,去寻找大泽。很有可能,他们看到了海市蜃楼,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是一样的:向北走,还是沙漠。沙漠是严酷的,也是漫无边际的。在跋涉中,体力逐渐下降,又没有足够的水。最后,夸父和他所率领的族人都倒在沙漠之中。这就是夸父逐日传说中的实际情况。人类在远古时代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才能够生存下来,居住一处,就会破坏一处。所以,迁移、拓荒是较为频繁的。而夸父逐日,由于其非凡的胆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被记录的因水源不足而造成的拓荒失败。
夸父逐日,是一个部族的活动而非神之间的争斗。证据很明显:前一篇记载是贬抑性的,“夸父不量力”,这是其他部族对他们的计划和结果的评论。而后一篇豪气干云的记叙则是由夸父族人留传下来的。另外,如果把这两篇记载中提到的河、渭理解为沙漠中的季节河,而不是理解为黄河、渭河,则两篇记载都是写夸父族在沙漠中生活的情景。
夸父的失败,使远古的人们认识到征服西北是无比艰难的。从此,是水,而不是战乱,决定了中华民族只能向南发展。几千年来,南方一直在移民开发,原始森林、荒芜之地不断变为繁华的城镇,而西北部至今还是地广人稀。
夸父遗址能够被发掘出来吗 也许,只有中国的“施利曼”才能做到。当年,德国的施利曼仅仅凭着他对荷马史诗的热爱,凭着他的财力和毅力,终于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仅仅是神话的东西变成了考古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发现。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说明夸父是个勇敢的人,敢于和太阳赛跑。3
②说明夸父行走得快,速度能够赶上太阳。4
③喝水多,是为了说明肚量大。肚量大,说明其身材高大,力量强大。5
④说明了夸父的精神不死,邓林是其化身。 ⑤表现了夸父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