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海峡两岸的交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日益密切的交往第13课课程标准
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与能力 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认识邓小平的一国两制设想是一个创造性设想,为其他各国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法。重点
海峡两岸的交往。难点
维护祖国统一大业。台湾问题的由来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2.形成过程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叶剑英的谈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保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两制”指的是经济制度还是社会制度?对一国两制的评价 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考虑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人民日报》关于叶剑英谈话的报道。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1)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 )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3)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4)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5)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6)台湾地方财政遇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
(7)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
(8)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 9)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提供建议、共商国事。 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会见台湾、香港知名人士傅朝枢(在这次接见中,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二、日益密切的交往1.坚持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3.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4.阻碍两岸关系的不利因素5.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2.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八项主张 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努力奋斗》的讲话 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绝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和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主张,都应坚决反对。
二、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但是,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只有实现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才能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真正充分地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与荣誉。 八项主张 三、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谈判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台湾当局关心的各种问题。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
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五、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我们主张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将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要继续加强两岸同胞的相互往来和交流,增进了解和互信。应当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接“三通”,促进两岸事务性商谈。
六、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七、台湾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党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包括驻外机构,要加强与台湾同胞的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关心、照顾他们的利益,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们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也欢迎他们前来参观、访问。
八、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是,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中国人的事我们自己办,不需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 “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江泽民 “2300万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我们坚决反对‘台独’。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胡锦涛 胡锦涛首航包机飞返台北桃园机场 台湾同胞祭拜黄帝陵
(2002年4月)台湾企业家参加辽宁经济建设每年有几百万台胞到大陆旅游观光 陈水扁在一个公开场合抛出“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是有希望、有光明的国家”的荒谬言论。 2008年10月3日,美国国防部防卫安全合作署宣布,已经将六笔对台军售项目送达国会,六项军售案若经国会通过且完全实施,总金额将可达64亿6300万美金。美国国务院表示,“这是布什政府展现明确作为实现承诺,提供台湾所需要的防卫性武器以维持强大防卫能力,这也是美国政府依据《台湾关系法》所作的军售。” 2009年4月28日,台北宾馆重现了1952年“中日和约”签约的场景。台“国史馆”馆长林满红称,“中日和约”就是界定台湾“主权地位”的“国际条约”,如今马英九重现了当年的签约场景,就是为了宣示“台湾属于中华民国”的立场。 马英九 美国加紧控制台湾:图为台军飞机配备着从美国买来的“小牛”导弹。台湾各界人士为反对台独而进行的游行示威小结“一国两制”构想实践原则性灵活性推进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港澳已经回归推动着两岸关系的发展指导再见课件25张PPT。海峡两岸的交往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後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後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乡 愁(台湾·余光中)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诗中最后一句“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什么呢?
诗中反映了海峡两岸“现在”处于一种怎么样的状况呢?以诗读史为什么说台湾自古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 自学提纲从历史上说,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
三国吴曾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
元朝时,政府加强对琉球的管辖,台湾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95年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美国历届政府都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党和政府
对台湾问题的政策武装解放和平解放 “和为上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八项主张毛泽东2003年3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台湾代表团审议时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谈了四点意见:
一是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二是要大力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是要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四是要团结两岸同胞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05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这部法律,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法律,是保护台湾同胞根本利益的法律,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法律。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新形势下两岸
关系发展的史实1、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并进行民间对话。
3、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
4、汪辜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中共重申对台政策和原则。
7、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新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三、新时期海峡
两岸的密切交往骨肉情深 台湾同胞祭祀黄帝陵历年两岸贸易统计表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贸易总额 增长率% 对台出口 增长率% 自台进口 增长率%
1978 0.46 ── 0.46 ── 0 ──
0.77 67.4 0.56 21.7 0.21
3.11 303.9 0.76 35.7 2.35 1019.1
1991 57.93 43.26 11.26 47.11 46.67 42.36
2002 446.6 38.1 65.9 31.7 380.3 39.3从表中可以看出台湾与大陆的经贸关系,谁处于顺差地位?赠送台湾的四川卧龙大熊猫“团团” “圆圆”“春风犹化千层雪,海水流连两岸新。”随着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历史性握手”“跨越海峡握手”,成为国内最热门的话题。热情的网民为此写了一首小诗:
紧紧相握的双手/推开了冰封六十年的大门
和平搭桥之旅/注入互信双赢的春天气息
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1)感悟①:“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这沉甸甸的发问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什么共同心愿?
(2)感悟②:“踏上回家的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谁也抵挡不了的。请你说说理由。
(3)感悟③:通向“和平双赢”的路上还有许多的曲折和障碍,怎样才能真正解决台湾问题?
期盼祖国早日完全统一。 因为它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心,体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坚持“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 (4)感悟④: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你对“连战一小步,两岸一大步”这句话的含义是怎么理解的?连战的访问,重开了冰封60年的海峡两岸的高层交流,为推动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实现两岸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于右任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1962年1月 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shang)。1、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宝岛台湾的历史地位?3、有什么样的历史依据可以证明这种历史地位?4、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5、从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我们应该得出怎样的认识?6、对于台湾问题,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分裂,积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四、展望未来 2008年3月22日,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萧万长在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中获胜,马英九在随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承诺不支持法理台独 ,愿意与大陆政府进行对话和合作。马英九2008年7月,从三节包机变成周末包机;
2009年,从周末包机变成每天包机;
2009年下半年,从每天包机变成定期航班;
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航空公司逐步扩大网点。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提出两岸直航时间表 课件14张PPT。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问题1:大陆与台湾的友好往来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问题2:台湾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的标志是什么?
问题3:近代的台湾曾遭受了怎样的厄运?
问题4:现代的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一、离别增乡愁——海峡两岸的过去材料一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大军前来只是收回自己的产业……你们理应立即离开,把台湾归还原主。
材料二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三 诗人余光中《乡愁》……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问题1:材料一中的“你们”指的是谁?是怎样占领台湾的?“大军前来”的最终结果如何?
问题2:“去年今日割台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台湾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的?
问题3:“一湾浅浅的海峡”使“我”和“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现状与材料一中“你们”占领及材料二中“割台湾”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二、携手泯恩仇——海峡两岸的现在1.中共中央四代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结合教材内容得出结论。对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教师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补充)(1)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方针建国初期,武力解决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2)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对台方针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3)第三、四代领导集体的对台政策①1995年,江泽民就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
②2005年,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2.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1)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2)1992年举行海基会与海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九二共识”
(3)1993年“汪辜会谈”
(4) 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三、统一展宏图——海峡两岸的将来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 活动探究我为实现祖国的统一献计献策
谢谢指导课件18张PPT。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离乡台湾是异乡而非他国台湾问题是内政而非外交台湾自古以来
就是中国领土是内战遗留问题望乡请你说一说高老先生离开家30多年的心情
你认为高老先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解放台湾
和平解放台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八项主张党和政府的对台政策四点建议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政策推动胡锦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
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决不妥协 四点建议
1987年:
1992年:
1993年:
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海基会和海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汪辜新加坡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达成共识,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全方位交往交往是统一的桥梁三通"三通”指通邮、通商、通航。 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宣告两岸“三通”时代来临。 三通的实现对海峡两岸有何意义?三通的最终实现说明了什么道理?推动两岸的经济发展;加强交流;促进统一。 两岸交往和平发展不可阻挡,统一终会实现。三通为什么在今天能够实现?祖国昌盛 实力增强 台湾需要算一算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后,某水果销售公司从台湾采购苹果的成本大幅下降下面是公司两位采购员的对话:
采购员甲:“三通”前买台湾苹果的成本价格是今年的2倍
采购员乙:同样用10万元采购台湾苹果,今年可比“三通”前多购买2万千克.
请你根据上述信息,求出该公司在实现“三通”前到台湾采购苹果的成本价格是多少元?现在的成本是多少元?
看一看三通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提三通
1987年,台湾当局做出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2003年,两岸首次实现台商春节包机,
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 宣告两岸“三通”时代来临。简述三通实现过程材料二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美国一直在给中国解决台湾问题设置障碍,其主要表现是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碍中国解放台湾;美国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美国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装备材料一 1997年台湾领导人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两岸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2008年陈水扁有抛出“一边一国论”即: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与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根据材料回答 统一的路上会有哪些阻碍?大陆经济的崛起
(1)1991?2009年中国大陆的年均经济成长率高达10.4%,世界第一,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跃居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出口第一,進口第二)。
(3)外汇储备高居全球之冠。实力增强
国力提升
台湾统一落户河北石家庄 投资总额7000万美元,企业年收益不低于4亿美元
?台湾需要大陆市场同根同源
血脉深情对台政策两岸交往国力增强
祖国昌盛渴望推动促进奠定尊重历史与现实家团圆盼国统一材料:两岸民众期盼已久的三通协议,终于在2008年11月4日签署,130公里的海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短。如果说历史曾经是扩大这个距离的目击者,那么三通协议就是缩短这个距离的加速器。在两岸关系重归理性的日子里,两岸所签署的三通协议,自然也就成为一份背负巨大历史期待的文本。 材料当中提到的“三通”指什么?
为什么说如果说历史曾经是扩大这个距离的目击者?
三通为什么又是缩短这个距离的加速器?
历史的期待指什么?
我们应该为期待做些什么?融会贯通2010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增强,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2010年1至11月,两岸贸易额累计1317.6亿美元,同比上升39.7%。两岸年贸易额确定创历史新高。
2010年,两岸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1至11月,台湾居民来大陆468万人次,同比增长13.6%。大陆居民赴台149万人次,同比增长69.6%。
大陆各省区市居民赴台旅游全面开放,全年赴台旅游116.78万人次,同比增长92.6%,大陆已成为台湾旅游业第一大客源地。交往历经近30年磋商与努力,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三项协议12月15日正式实施。从昨天开始,两岸的航班、海运和邮件传输再也不用经过第三地中转。有台湾的朋友在《新京报》发表文章感慨地说:“今天起台湾的围巾能更快寄到北京了。”台湾有媒体也展望说,所谓的上午赴上海开会,晚上回台北吃饭的“两岸一日生活圈”将正式成为现实。 在两岸贸易方面。从1979年开始,大陆方面即对台湾产品开放市场,并给予免税、减税等优惠待遇。两岸贸易金额1978年为0.46亿美元,2003年增至583亿多美元。根据2002年统计,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台湾是大陆第二大进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