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篇》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闻两篇》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20 22:1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学案
《新闻两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落实新闻知识。
2、能够掌握文章的结构。
3、唤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写消息的方法。
2、本单元的知识进行连接、比较,掌握新闻各种体裁。
学法指导
1.知识讲解
【1】新闻——新闻又称为消息,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新闻的五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1]新闻的标题。能够概括、提示、评价新闻的内容,揭示新闻的本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消息的新闻价值。标题包括主题、引题、副题、提要等,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排出。
[2]新闻的导语。是新闻这一文体特有的概念,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语有六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为何、如何。“六要素”俱全的导语,其长处是:具体、完整,看了导语,对整篇报道的主要内容,大体能够了解。具体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只写部分要素,要求好中挑好,把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突出的写在导语里。
[3]新闻的主体。导语之后,新闻内容的具体展开部分,叫主体。它起到注释导语的作用,使导语中的事实更加清楚,更加详细,以满足读者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要求。
[4]新闻的背景。在部分新闻中,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为读者所不熟悉的新闻事实作注释;二是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三是作者表达个人的观点;四是使新闻的内容充实、饱满,富有立体感,并增强新闻的情趣、感染力和说服力。
[5]新闻的结尾。结尾有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有时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个层次。它是新闻事实的结尾,它依附于事实,并不一定需要议论和抒发。这是新闻区别于其他文种结尾的特殊形式。
2.进一步巩固新闻知识:
新闻的体裁是多样的,这两课是录音新闻和消息,我们要回顾上节课的新闻知识,明了新闻的概念、特点和结构。

一、基础知识积累:



kuì
shèn
横渡
荻港
随即
溃退
甚至

xié
xiè
jiān
sài
享誉
协定
泄气
歼灭
要塞
suǒ
fēng

cāng
líng
封锁
前锋
业已
沧桑
凌晨
zhǎn
jiā
gòu
kuāng
nuò
崭新
嘉宾
构想
框架
承诺
shù
qín
xiàng

shè
竖立

照相
肃穆
摄像
huī
shèng
chēn

xún
国徽
盛事

港督
循序渐进
róng
méi
qiàn
dùn
bóbó
金融
媒体
镶嵌
后盾
生机勃勃

dāng
经久不息
锐不可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背景资料介绍: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是国民党反动政府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篇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二、同学们自读课文3分钟,要求:
请同学们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答案其实就是这篇课文的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

三、课文简析:
①这篇新闻只有一个自然段,但它包括了导语和主体两部分。哪些内容是导语,哪些内容是主体部分 导语和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②导语部分都写了哪些内容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①这篇新闻的开头两句是导语部分,从第3句开始到文章结束是主体部分。导语的特点一是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二句话或第一段;二是简明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的特点是: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②导语概括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事实。电头清楚地点明了时间,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里的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人数:百万大军;行动:冲破敌阵;结果:横渡长江。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景中提到了)过、结果,都做了准确的交待,使读者对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很自然地领起了下文,一般来讲,消息中的导语部分都这样概括叙述。??思考:??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每层的内容是什么 其中哪一层写得详细 哪一层是重点,为什么 主体部分分为三层。
??一层(“20日夜起”~“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的战斗情况:时间:20日夜起的24小时;人物:中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大军;进程: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等地区;战果:24小时渡过30万人。
??二层(“21日下午5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战斗情况并评论敌败我胜的原因。时间:21日下午5时起;人物:西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地点:九江、安庆段;战果:30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占领了贵池等地;展望:余部23日可渡完,阵地正在向南扩展中。
??三层(“汤恩泊认为”~结尾),写东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的战斗情况。时间:与西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同时;人物:东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战果: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大部渡过南岸;展望:23日可以渡完。作者对西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的报道比中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详细,又比东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简略。这样安排材料,作者的用意是:因为从当日2时报道中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起至22时发稿时止,尚未对西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进行过报道,所以对西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的报导要比中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详细一些,以使人们清楚战况。但从这篇消息本身来讲,此处不是报道的重点,因“和中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敌甚为微弱”,而东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作者重点要写东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文章叙述的详略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而定的。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面临彻底崩溃。
请同学们再对照下面的表格和地图理解课文:(4分钟)
渡江区域
地点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等地区
20日夜起的24小时
24小时渡过30万人
西路军
九江、安庆段
21日下午5时起
30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占领了贵池等地
东路军
南京、江阴段
与西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同时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大部渡过南岸

四、文章写作特点分析:
1、详略得当,写法有同有异。
主体部分写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都交代了时间、地点、战况,而又写得有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较详,东路军写得更加详细。
2、措辞准确,简洁有力。
时间、地点、人数都是确凿有力的,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情况。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时的实况,这一天,全世界目睹了离开祖国100多年的香港回来了,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是举世瞩目的盛事。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报道政权交接这样激动人心的事件。

二、内容概括:(读课文3分钟,请找出新闻的几个组成结构)
1、导语(1至5段),它点明了香港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与第一则写法不同,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有较多议论。
“当日的新闻是金子”,从“凌晨电”,可见这篇新闻播发非常迅速及时,“1997年7月1日零点”,这是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庄严时刻,新闻一开始就加以点明。“百年”是概数,1841年1月25日英军首次登上香港岛,1842年签定《南京条约》,1898年签定《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到1997年香港回归,分别是156年、155年、99年。
第2、3段写举行政权交接仪式的时间、地点和“瞬间”。指出这个瞬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4、5段突出江泽民主席的庄严宣告及巨大影响。这里引述江泽民主席的讲话,着重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意义。两个“转向”回应“举世瞩目”,高度概括了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
政权交接,香港回归,举国欢腾,普天同庆。对于这一百年盛事,作者是用浓墨重彩来书写的,一般新闻的导语是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这篇新闻的导语则用了5段文字,概括报道事实,揭示消息的中心意义,唤起读者对新闻主体的注意。

2、主体部分(第6至25段):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都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重点部分详写。
重点阅读第11至15段的降旗和升旗仪式。降旗和升旗仪式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的象征。整个仪式仅进行了4分钟,花的笔墨也不多,但是作者独具匠心,在从“读分”到“读秒”的叙述中,穿插了生动精彩的描写和画龙点睛式的评论,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充溢着中华民族自豪、振奋的感情。“缓缓降落”,宣告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了;“徐徐升起”,庄重、从容、自豪,表明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扬眉吐气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创造香港美好未来的充分自信。
3、结语(26段至29段),交代了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的人数。

三、找出本文的议论性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找出本文你认为最准确的用语并作简要的分析。
“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深刻揭示了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这样的评论,表明中国人民任人宰割、受人欺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抒发了作者抑制不住的民族自豪感。
这些在叙述的基础上作出的点睛式的评论,感情强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从而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