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评(一)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邯郸高一检测)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导学号:72040038】
A.精耕细作
B.铁犁牛耕
C.封建土地私有制
D.自然经济
【解析】 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先进的生产力,是小农经济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B项正确。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不是形成的条件,A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是小农经济形成的最重要的推动条件,C项错误;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D项错误。
【答案】 B
2.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解析】 战国时期,中国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发展,秦汉时期水利工程发展比较好。
【答案】 B
3.(2016·北京西城区高一检测)右图是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 )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集体劳作
D.粗放经营
【解析】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男耕女织,邮票上部分是男人驱牛耕田,下部分是女人织布,故A项正确。图片与精耕细作无关,故B项错误;图片只有两个人,不是集体,故C项错误;图片与粗放经营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4.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
【导学号:72040039】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生产关系的变革
【解析】 西周的“田里不鬻”是指井田制下,不允许土地买卖;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是指允许土地买卖,即实现土地私有制出现。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故选D项。
【答案】 D
5.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自然经济解体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悉为豪强占种”可知,伴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答案】 D
6.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 )
【导学号:72040040】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解析】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使南方经济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加大,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A项说明的仅是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影响仅及数郡,B项仅是商业的发展情况,D项是手工业发展情况,都不能充分说明江南经济在全国的地位的,均可排除。
【答案】 C
7.马克思曾说,在珍妮纺纱机发明之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出一个双头人容易”。中国能改变马克思这一断言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 元朝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能同时纺三根纱线。
【答案】 B
8.(2016·扬州高一检测)《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导学号:72040041】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解析】 西周“工商食官”政策下,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A项正确。B、C、D三项与西周的史实不符,均可排除。
【答案】 A
9.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徽商的虚伪
D.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解析】 “朝奉”本为官名,代表的是政治称呼;“老板”代表的是经济称呼。徽商虽是商人,但不愿被称为“老板”,而乐意以政治称呼来称谓,充分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答案】 B
10.(2016·乐山高一检测)刘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是( )
【导学号:72040042】
A.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
B.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
C.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
D.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
【解析】 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物品专门供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能买卖,A项错误;汉代对城市商业发展实行严格的时间限制,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平民不能经营,C项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汉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符合汉代史实,D项正确。
【答案】 D
11.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注意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体现了雇人做工、按日取值的情况,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
【答案】 D
12.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下列各项中,能反映这一政策的是( )
A.“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B.“五品以上,不得入市”
C.“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D.“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解析】 A项是海禁政策,B项是重农抑商思想,C项是农商并重思想,D项是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故选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谚语一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百果损。
谚语二 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诗 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6分)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2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主要表现。(6分)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的谚语和诗歌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第(2)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监管;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是指宋代商品经济虽然发达但是却未能支撑中国从封建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实现社会的转型。第(3)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回答。
【答案】 (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非常脆弱。主要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
(2)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理解: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3)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官营手工业相对衰落;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14.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2040043】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为了促进流通,宋政府取消了汉唐以来的很多禁令,比较重要的有三条:其一,商品与铺号不再集中于政府指定的官市,居民区与商业区可以混杂,不必分开,居民被允许自由地向街开店;其二,取消了宵禁制度,百姓可以在夜间出游、做生意;其三,放松了价格管制,任由市场波动决定。我们可以认定,近1
000年来中国商业流通的运营模式在此基本定型。
——《宋朝为何不对外扩张:粮食革命使产量剧增》
材料三 从整体上看,明清海洋政策的内趋性是传统体制所产生的必然衍生物,只不过在世界大势发生剧变的历史时期,它显得更加落伍和有悖于时代发展。——《论明清时期海洋政策的内趋性》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经济政策?(2分)该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有何积极作用?(4分)
(2)与材料一相比,宋代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动?(4分)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变动的具体表现。(6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内趋性”
的海洋政策是什么?(2分)简要评价这一政策。(8分)
【解析】 第(1)问,运用从材料信息“舍本而事末则不令”、反对“民舍本而事末”等判断是重农抑商政策,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注意是“封建社会初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逐项归纳其具体表现。第(3)问,考查明清的“海禁”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政策:重农抑商。
作用:维护了小农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变动: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表现: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商业活动打破时间限制,出现夜市;价格由市场波动决定。
(3)政策:“海禁”政策。
评价: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稳定了沿海局势;但使得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单元综合测评(三)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 )
A.取消了自由贸易
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
C.鼓励私人办企业
D.征收固定粮食税
【解析】 根据材料“1919年3月”“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的信息可知,当时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日用必需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故A项正确;实行义务劳动制与题干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鼓励私人办企业和征收固定粮食税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开始于192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A
2.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相比,人们将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称为“缓和与妥协”的时期。这里的“缓和与妥协”是指苏俄(联)
( )
【导学号:72040116】
A.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
C.与美国冷战
D.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解析】 新经济政策期间,苏维埃政府把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转让给外国或本国资本家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因素,故选B项。
【答案】 B
3.“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所占比例远超轻工业,这体现了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答案】 B
4.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解析】 A、C、D三项的说法与经济危机时期的实际状况相反,都是错误的说法,均排除。大萧条时期,大量工人失业,所以找工作非常困难,故选B项。
【答案】 B
5.(2016·潍坊高一检测)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导学号:72040117】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信贷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解析】 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罗斯福新政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由此可以看出,上述措施是为了恢复银行的信用。
【答案】 B
6.“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所进行的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实行市场经济
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知识经济
D.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解析】 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政策,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B项。
【答案】 B
7.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主要是因为它
( )
【导学号:72040118】
A.彻底消灭了贫困和两极分化
B.扩大了消费市场,缓和了供求矛盾
C.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了经济发展
D.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解析】 福利制度的实行使低收入阶层的人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答案】 D
8.(2016·烟台高一检测)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滞、物价持续猛涨的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的实质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C.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D.放弃凯恩斯主义理论
【解析】 根据材料“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可知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其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并非简单恢复自由放任政策,A项最贴合题意。
【答案】 A
9.“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新的政治浪潮”主要包括
( )
【导学号:72040119】
①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推行私有化
③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④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面临“滞胀”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无法克服危机,西方国家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将国有企业出售,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故①②③正确;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是在战后初期,故④错误。
【答案】 A
10.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解析】 “掘墓人”说明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守墓人”说明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选C项。
【答案】 C
11.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解析】 从题干信息来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这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答案】 C
12.学习完本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我们不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B.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应采取固定的模式
C.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前提
D.只有不断创新和调整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解析】 制定经济政策应根据本国国情,不应该生搬硬套,更不应该模式化、固定化。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2040120】
材料一 1932年,美国出现了约200万人的流浪大军。1933年,失业人数将近1
700万,约为劳动人口的四分之一。中产阶级的积蓄和家产荡然无存,社会地位也一落千丈;许多家庭连照明用的蜡烛都买不起。
材料二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征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这引起了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在城市里,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而纷纷罢工。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也牵动着军队士兵。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叛乱,参加者多为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他们甚至提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
(1)造成材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为克服这一状况,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在哪里?(8分)
(3)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8分)
【解析】 本题以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危害切入,实际考查罗斯福新政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正确性与创新性。从要求回答的内容看,多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 (1)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措施:整顿银行;恢复工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手段。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1978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
日本
联邦德国
意大利
法国
美国
英国
1950—1973年
14.1
7.6
6.7
6.1
4.3
3.1
1973—1978年
1.1
0.9
2.0
1.3
2.5
材料二 苏联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
时间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2年
增长率
8.6
8.5
7.4
4.4
2.8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0—1973年和1973—1978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前一时期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工业生产的发展状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10分)
(3)我们从上述材料可以获得哪些启示?(6分)
【解析】 第(1)问,通过材料一两组数据的对比总结其特点;原因分析主要结合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方式,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企业经营和社会福利制度三个方面分析。第(2)问,在判断出材料二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背景分析原因。第(3)问,结合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分析。
【答案】 (1)特点:前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后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发展缓慢,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调整和改革,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企业经营方面出现股票分散化和“经营者革命”,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2)状态:20世纪70年代之前,苏联工业生产发展较快;70年代之后,工业生产逐渐缓慢,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一定效果;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经济体制基本上原地踏步,改革陷于停滞。
(3)启示:适时调整和改革经济体制,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单元综合测评(四)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安庆高一检测)1953年毛泽东点明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在当时为了解决所有制问题推行了( )
【导学号:72040146】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大跃进没有涉及“所有制”,A、C两项错误;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公有制的程度,并没有改变所有制的性质,D项错误。
【答案】 B
2.(2016·福州高一检测)1958年8月前后,新华社先后报道湖北长风农业社早稻亩产15
361斤;安徽高丰农业社试验田早稻亩产16
260斤;湖北麻城建国第一农业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36
956斤。上述报道反映的现象是( )
【导学号:72040147】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执行“一五”计划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A、B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反映的是浮夸风现象,属于“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与材料现象不符,
D项错误。
【答案】 C
3.(2016·福州高一检测)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 )
【导学号:72040148】
A.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D.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 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是在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小岗村改革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农民包产到户,按劳分配,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4.(2016·徐州高一检测)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 )
【导学号:72040149】
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和地点以及材料中“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可知是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故A项正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在21世纪初提出的,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时间是在1985年,B、D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中强调的是全方位开放格局中的沿江战略而并没有强调全方位的开放格局,C项错误。
【答案】 A
5.1978-2000
年,城市数量由
193
个增加到
663
个,小城镇由
2
173
个增加到
20
312
个,城镇总人口由
1.7
亿增加到4.56
亿,城市化水平由
17.9%提高到
36.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不包括( )
A.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B.改革开放的推行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一五”计划的实施
【解析】 题干材料描述了
1978-2000
年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D
项时间与题干材料不符,且与城市化进程无关。
【答案】 D
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的掌握方式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21世纪看手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
【导学号:72040150】
A.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解析】 从太阳、挂钟、手表、BP机到手机的变化说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答案】 B
7.(2016·淮安高一检测)二战后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建立的是
( )【导学号:72040181】
A.上海合作组织
B.关贸总协定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 题干关键信息: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美国“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上海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A项错误;关贸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体系,与材料中的金融体系无关,B项错误;在此协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C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与美国掌握金融霸权无关,D项错误。
【答案】 C
8.(2016·北京西城区高一检测)二战后建立了“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
【导学号:72040182】
①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②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 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④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但这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并无直接联系,①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②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9.由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再到欧盟的过程,说明了
( )
【导学号:72040183】
A.西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已无差别
B.由经济合作走向政治合作
C.由政治合作走向经济合作
D.欧洲大联盟已经出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欧洲煤钢共同体属于经济合作组织,欧盟属于政治经济合作组织,故选B项。
【答案】 B
10.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它们之间既存在“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该组织是( )
【导学号:72040184】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欧洲联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析】 东南亚国家联盟属于经济合作组织,但成员国同属发展中国家;而欧盟属于政治、经济多领域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既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加拿大,又有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故符合题干中的“水平形态合作”和“垂直形态合作”;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军事组织,本题选C项。
【答案】 C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由此诞生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经济区域组织。其中美国以成员国身份参与的经济组织有
( )
【导学号:72040185】
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②上海合作组织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 ④欧洲联盟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中“经济区域组织”是解题关键。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有中国、俄罗斯及中亚五国,故排除②;欧洲联盟是欧洲国家的联合组织,故排除④。
【答案】 B
12.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震动全球,如:冰岛国家破产;乌克兰股市近年已累计下滑近80%;英国股市暴跌,英国首富、钢铁大王米塔尔钢铁公司的股票价格自5月份以来,下跌了近三分之二。这反映了( )
【导学号:72040186】
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拉大了南北差距
D.经济全球化使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解析】 根据材料“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震动全球”和“冰岛国家破产;乌克兰股市今年已累计下滑近80%;英国股市暴跌,英国首富、钢铁大王米塔尔钢铁公司的股票价格自5月份以来,下跌了近三分之二”可知经济全球化使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2040151】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共十六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4分)
(2)材料二中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6分)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8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等信息归纳。第(2)问,根据时间信息“195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从材料中推断出两支突起的“异军”是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回答二者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即可。第(4)问,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年总路线、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等若干个阶段,再加以概述。
【答案】 (1)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
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外资企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4)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③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④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2040187】
材料一 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加剧了贫富分化。
材料三 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
(1)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直接反映了世界经济的什么发展趋势?导致这一经济发展趋势的原因是什么?(8分)
(2)造成全球范围内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决的办法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10分)
【解析】 第(1)问,以亚太经合组织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出现及其发展的原因。第(2)问,考查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全面理解。第(3)问,结合实际分析经济全球化的特性并指出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答案】 (1)趋势:体现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原因: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由于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就促使一些国家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
(2)根本原因: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政治上,少数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经济上,少数国家利用经济上的优势,从发展中国家获得高额利润,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解决办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3)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位置,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单元综合测评(二)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一些西方史学家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作“勘察的时代”。推动这一时代到来的最基本因素是( )
【导学号:72040087】
A.《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流传
B.世界各大洲联系日益加强
C.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西欧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解析】 “勘察”主要是指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活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推动西欧国家从事这些活动的经济根源,也是最基本的因素。
【答案】 C
2.下列关于英国殖民帝国崛起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是平等贸易 ②实行海盗式掠夺且得到政府的极力支持 ③18世纪上半叶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④黑奴贸易给其带来了巨额财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解析】 联系史实进行分析可知,与英国崛起史实相符的是②④;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是不平等贸易,①错误;18世纪后期,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③错误。
【答案】 C
3.(2016·浙江学业水平测试)有学者指出:“经济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还沉浸在昏暗中的时候,阿克莱特的名字就成为那些在昏暗中发出最灿烂光辉的名字之一。”阿克莱特的“最灿烂光辉”之处是( )
A.发明了蒸汽抽水机
B.推行标准化生产
C.创立了近代大工厂制度
D.创制水力织布机
【解析】 发明蒸汽抽水机的是英国塞维利,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推行标准化生产的是美国惠特尼,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创立近代大工厂制度的标志是英国阿克莱特在德比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故C项正确;创制水力织布机的是英国卡特莱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C
4.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C.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解析】 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出现了变化,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5.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以下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有( )
图一 16世纪的手工工场
图二
19世纪的机器工厂
图三 20世纪的跨国公司
①其产生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 ③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 ④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16世纪的手工工场是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组织形式,故①错误;从图片信息可以提取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变化的特点,故②正确;从手工工场到工厂再到跨国公司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故③正确;图片中生产组织的变化体现了工业化与经济发展逐渐一体化的趋势,故④正确。
【答案】 B
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这里的“再进一步”主要体现在( )
【导学号:72040088】
①轮船招商局 ②江南制造总局 ③京师大学堂
④开平煤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这条路上前进一步”指洋务派为“自强”创办的军用工业,如②;“再进一步”指洋务派为“求富”而创办的民用工业,如①④;京师大学堂是在戊戌变法时设立的,与题意无关,排除③。综上所述,本题选D项。
【答案】 D
7.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情形有可能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是( )
①福建某茶农向英国出口茶叶,订单数量急剧增加
②上海某地主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创办了纺织工厂
③外国在华创办的工厂不断增多,并逐渐合法化
④清政府允许民间私人创办近代企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符合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符合②④;1895年甲午战争以后允许外国在华设厂,符合③。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项。
【答案】 D
8.话剧《茶馆》中的秦二爷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他的企业也最为红火。出现这种现象的外部原因是( )
【导学号:72040089】
A.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B.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C.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
D.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欧美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A、B、C三项是内因,D项是外因。
【答案】 D
9.《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应该在于追求( )
A.完成工业化
B.发展资本主义
C.实现民族独立
D.实现民主政治
【解析】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要结合时代特点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精神是“实业救国”,即实现民族独立为目标。
【答案】 C
10.“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下列选项中与此特点对应顺序正确的是( )
【导学号:72040090】
A.穿中山装、喝咖啡、贴对联
B.贴对联、穿中山装、喝咖啡
C.喝咖啡、贴对联、穿中山装
D.喝咖啡、穿中山装、贴对联
【解析】 喝咖啡是西式生活方式,具有移植性;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具有变异性;贴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
【答案】 D
11.“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 )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解析】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应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不是民国时期。
【答案】 D
12.“……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这项近代发明指的是( )
A.电话
B.电报
C.电影
D.互联网
【解析】 材料反映此项发明能听到声音,坐在一个房间可陆续与一百个朋友通话,虽然看不到表情,却能听到对方的咳嗽声,由此可见是电话,A项正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以经济为中心的物质文化交流对世界联系的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直行铭文夔凤镜
中亚地区(今吉尔吉斯斯坦)出土。据考证,大致相同的铜镜,
在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曾有出土。
图二 鎏金镶嵌兽形砚盒
江苏徐州东汉墓出土。铜砚盒通体鎏金,镶嵌有产自意大利等地的红珊瑚、绿松石,工艺极为精湛。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条件。(6分)
材料二 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例如,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和美洲建立殖民地,在大西洋海域建立四通八达的贸易网络。欧洲的制造业产品向西越过大西洋,换来墨西哥的白银、秘鲁的矿产以及蔗糖和烟草等农产品,这些都是欧洲市场的紧俏商品。贩奴是大西洋贸易的特征……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写出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诞生”的历史事件名称。(2分)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6分)
材料三
汽油机
光纤通讯
电动机
火车
蒸汽机
计算机
电子邮件
无线电报
飞机
通信卫星
移动电话
轮船
(3)阅读上表,从“科技与世界联系加强”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
(12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的选择应与主题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示例用过的主题不能再用。
示例:主题:信息技术加强世界联系
关键词:计算机、光纤通讯、通信卫星
补充:互联网
【解析】 第(1)问解读两幅图片的文字信息,东汉的铜镜在中亚出土,汉墓出土文物镶嵌有意大利的宝石,说明当时中外交流频繁。分析其中的经济条件,可从丝绸之路、手工业技艺两个角度展开。第(2)问的第一小问“历史事件”,即开辟新航路;第二小问,从材料二可知,这种影响对西欧是积极的,但对亚非拉地区却是消极的,注意辩证分析。第(3)问,提炼主题可涉及交通、通讯、动力等,根据所学知识再补充一个关键词,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条件: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促进东西方交流;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技术先进。
(2)事件:新航路开辟。
影响: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出现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物产的抢掠和奴隶贸易,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亚非拉美造成了破坏和灾难。
(3)参考答案:(主题4分,3个关键词各2分,补充词2分)
主题:交通工具使世界联系便捷
关键词:飞机、火车、轮船
补充:汽车
主题:通讯手段加强信息交流传播
关键词:无线电报、移动电话、电子邮件
补充:电话
主题:动力改进加强世界联系
关键词:汽油机、蒸汽机、电动机
补充:柴油机
14.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联系紧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2040091】
材料一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二 1866年,方举瓒创办发昌机器厂。三年后,仿洋商企业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在19世纪70年代,这个工厂发展很快,已经能够制造了小火轮船,不久又生产车床、汽锤等。不过直到此时,发昌机器厂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它制造的小火轮船,发动机系英商企业造。……90年代,发昌机器厂终于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债,那才能救国!”
材料四 朱家三子朱传杰成为一个青年商人,最初经营一家货栈,后逢张作霖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蔚然成风。受此影响,他瞒着父亲抵押了朱家经营的“山东菜馆”,又联合当地山东和热河商家共同集资兴办了“山河煤矿”,成为煤矿的总经理……日本财团森田物产对“山河煤矿”垂涎以久,对朱家威逼利诱、巧取豪夺,最后夺取了“山河煤矿”的控股权。九一八事变爆发,哈尔滨沦陷在即,国难当头,朱传杰被迫忍痛炸掉煤矿,刚刚开业的煤矿昙花一现。
——《闯关东》
(1)材料一表明,松太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根据材料二指出变化产生的原因。(2分)此变化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有何内在联系?(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发昌机器厂与外商企业的关系。(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原因。(6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和有利因素有哪些?(6分)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民族工业要发展壮大最主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分)
【解析】 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第(2)问,结合民族工业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材料信息回答,如“仿洋商企业用车床生产”“发动机系英商企业造”“90年代,发昌机器厂终于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第(3)问,考查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5)问,根据近代史上造成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根源进行分析。
【答案】 (1)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原因:外国商品的冲击。联系: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2)受外商企业诱导产生;依赖外商企业的先进技术;受外商企业排挤。
(3)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4)不利因素:民族资本实力薄弱;外国资本的渗透掠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有利因素:政府重视、支持;民族企业家的个人努力。
(5)条件:民族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