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件+学业分层测评) 阶段综合测评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件+学业分层测评) 阶段综合测评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21 19:48:24

文档简介

阶段综合测评(一)(第一、二单元)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回答巴西记者提问时说:“(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懈怠、不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烹一条小鱼,既不能马虎大意,也不能乱折腾,应掌握好分寸,治理国家也一样。你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思想是源自(  )
A.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B.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C.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
D.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
【解析】 “治大国如烹小鲜”原文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老子的一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故A项正确;孔子的主张是以德治国,故B项错误;墨子提出的主张为兼爱非攻,故C项错误;法家的主张是以法治国,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6·重庆高二检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属于(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解析】 “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思想,“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是非攻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尚俭思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尚贤思想,由此可判断是墨家思想,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3.(2016·嘉兴高二期末)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  )
【导学号:11140066】
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
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教化人为善,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董仲舒是在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理论,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辩驳的理由,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4.(2016·威海二模)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  )
【导学号:11140067】
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解析】 儒家讲求个人道德修养,与材料中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不符,故A项错误;在程朱理学家看来,天理指的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人欲指的是人的自然欲求,故B项错误;据材料从孔子‘克己复礼’到《中庸》及《大学》,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得出朱熹强调儒家一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正确;发明本心是王阳明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6·淮安高二检测)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解析】 该思想家以“求诸心而得”,而非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董仲舒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故A项错误;朱熹仍然以儒家经典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故B项错误;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向内心求理”,即“求诸心而得”,故C项正确;李贽主张人人都有判断是非的标准,与“求诸心而得”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6.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意在于(  )
A.维护封建礼教
B.反对思想教条
C.重塑孔子权威
D.反对儒家思想
【解析】 据材料“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和“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可知作者反对思想教条,故B项正确。
【答案】 B
7.(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
【答案】 C
8.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
A.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B.缺乏创新和逻辑
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D.与农业息息相关
【解析】 根据材料描述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可以多为传承和经验的积累总结,故A项正确;缺乏逻辑无从谈起,故B项错误;人与自然关系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火药等与农业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答案】 A
9.唐代窦冀有一首诗曰:“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这首诗有可能是对哪位书法家创作情景的描述(  )
A.柳公权
B.欧阳询
C.颜真卿
D.怀素
【解析】 由材料可知这位书法家的书写速度非常快,这是草书的特点,故指的是怀素。其他三位书法家的作品主要是楷书,不符合这一特点。故选D项。
【答案】 D
10.明代徐渭有一首题画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可见该配诗画作是(  )
【导学号:11140068】
A.山水画,重视写实
B.风俗画,刻画习俗
C.文人画,重视写意
D.人物画,形神俱备
【解析】 徐渭是文人画的代表,在他的绘画中用笔似草书之飞动,淋漓恣纵,诗画与书法在图中得到恰如其分的结合,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C
11.郭沫若曾撰写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称颂的诗人是(  )
A.屈原
B.杜甫
C.王维
D.李白
【解析】 根据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可知是诗人杜甫,杜甫的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人们称他为“诗圣”。另外,杜甫的诗大多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对联的下句正好是杜甫同情广大人民的写照,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2.从元杂剧、昆曲、京剧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不包括(  )
【导学号:11140069】
A.艺术不能脱离群众
B.艺术应随时代发展变化而推陈出新
C.艺术门类之间应相互学习、兼收并蓄
D.艺术应保持原有风貌,不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解析】 元杂剧、昆曲、京剧的兴衰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艺术形式也要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12分)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10分)
【解析】 第(1)问,注意结合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主张分析归纳。第(2)问,结合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以及汉武帝的“尊儒”措施分析归纳即可。第(3)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运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原理,从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君主专制、政治腐败)角度分析背景。
【答案】 (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2)胜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主张: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
14.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1140070】
材料一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三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四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的文化现象。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导致宋朝“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的“不利因素”。(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归纳出理学是封建制度的理论支柱,从思想文化服务于政治统治的角度和其本身领域内的影响着手考虑答案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可归纳为:宋代文学娱乐性强,形式自由活泼,更加趋于平民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第二小问。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中图片所示信息,分别从宋代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两个角度加以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常规角度思考并组织答案。
【答案】 (1)特点:理学压制人性(思想被束缚);中国理学服务于官僚体制;哲学化(思辨性);伦理道德为核心;佛道化。
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2)特点: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
原因: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更适合市民的需要);文人反抗统治思想的压制(文人对文学艺术的创新)。
(3)现象: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场所,市民文化兴起;科学技术高度发展。
因素:封建政治体制的束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科技发明(成果)难以推广;理学的束缚。阶段综合测评(二)(第三、四单元)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苏格拉底唤醒了这个真正的良知,因为他并不只是宣布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且宣布:作为思维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下列各项中,对黑格尔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导学号:11140119】
A.要从自然的角度认识世界
B.要关注人的尘世生活
C.强调知行合一
D.强调人类的理性
【解析】 苏格拉底提出“作为思维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其中有思维力就是人类的理性,故D项正确;泰勒斯等从自然的角度认识世界,人文主义者倡导要关注人的尘世生活,王守仁强调知行合一,与题意无关,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 D
2.“在热爱艺术的人看来,这个词的含义只是新艺术的到来;在学者看来,这个词的含义是研究古典文化之风的恢复;在法学家看来,这个词的含义是古代习惯法的结束。”材料中的“这个词”最有可能是(  )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 由材料信息“研究古典文化之风的恢复”可知是文艺复兴。
【答案】 B
3.(2015·山东学业水平测试)薄伽丘的《十日谈》以讲故事的形式,描绘了意大利社会生活的画面。它着意刻画的是“人”,而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神”。该著作成书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  )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解析】 薄伽丘的《十日谈》全书贯穿着人文主义,矛头指向封建教会,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着意刻画的是“人”,而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神”,是对天主教会的不满,这主要是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故B项正确。
【答案】 B
4.“《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教改革的发生完全出于偶然
B.《九十五条论纲》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C.罗马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势力
D.宗教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解析】 宗教改革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产物,其发生具有必然性,故A项错误;《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提到;从材料“《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可知,宗教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这段论述出自(  )
A.伏尔泰《哲学通信》
B.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C.卢梭《社会契约论》
D.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三种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主张以权力制约权力,各种权力之间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分权制衡”,这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
【答案】 B
6.“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只有一位君主说: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什么,但是要听话!”康德引用这段材料是用来(  )
【导学号:11140120】
A.证明自由民主来之不易
B.强调自由是平等的基础
C.反对封建神权笼罩欧洲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材料反映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对自由的限制,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人物除了神甫外,还有军官、税吏、君主,故C项错误;康德属于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启蒙运动的矛头指向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正确。
【答案】 D
7.1882年,英国举行了一次国葬,逝者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当时的报纸评论说:“真正的基督徒能够像接受天文学和地质学一样接受他的理论的主要科学事实。”逝者是(  )
A.达尔文
B.牛顿
C.瓦特
D.莎士比亚
【解析】 材料中时间“1882年”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说明是达尔文,故A项正确;牛顿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瓦特改良蒸汽机,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莎士比亚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8.1879年,一条科技新成果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该科技成果是(  )
A.西门子发明的发电机
B.达尔文提出进化理论
C.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D.贝尔发明的电话
【解析】 1879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这是因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灯的明亮和清洁,导致煤气灯的销售大受影响,故出现了股票价格狂跌的情景。
【答案】 C
9.“强烈不满社会现状,积极追寻理想世界和强调主观灵感,崇尚自由创作。在作品中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的文学流派是(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 “积极追寻理想世界和强调主观灵感”“古代、未来、东方、梦境”符合浪漫主义的特征。古典主义的特点是以古典为题材,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的特点是注重表现人的情感世界,故B项正确;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是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故C项错误;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反映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理问题的,在内容、手法上有非理性、反传统的特点,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某种音乐是和梦想与激情、生与死的深刻思想、人类的命运、神与大自然、对自由的期望以及善与恶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该音乐属于(  )
【导学号:11140121】
A.浪漫主义
B.现代主义
C.现实主义
D.古典主义
【解析】 浪漫主义出现于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特征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歌颂美好的事物,对未来充满希望;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采用反传统、反理性手法来表达对现实失望和对未来的迷茫;现实主义的特征是对现实的再现;古典主义强调模仿古代,采用民族语言,表达对古代英雄的歌颂。
【答案】 A
11.“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以及诗人、音乐家、剧作家、小说家,他们都在拒绝旧习惯,着重于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这种潮流被称为(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印象主义
【解析】 古典主义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这与材料所述不符,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现代主义故意打破时空顺序,大量运用梦境、心理时间、黑色幽默及魔幻、意象、象征和意识流等手法去表现生活和人的性格,材料中的“拒绝旧习惯”“自我感受”“自我表现”集中体现了这个特点,故C项正确;印象主义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这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1925年1月,《纽约时报》刊文认为:“在欧洲,电影起了异乎寻常的作用。伦敦现在很多流行的外国话来自银幕。巴黎也处在美国故事片的严重包围之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美国利用电影对欧洲进行文化渗透
B.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业中一直占据领导地位
C.电影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娱乐方式
D.电影是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
【解析】 材料中“流行的外国话来自银幕”“巴黎也处在美国故事片的严重包围之中”反映出电影对促进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5·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6分)
【解析】 第(1)问,孟子的法制观念结合材料“抓起来”“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概括归纳;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结合材料“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城邦将无法存在”等信息概括。第(2)问的第一小问要从两位哲人所处时代的特征入手,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其实是要找出两位哲人的法制观念的影响及价值。
【答案】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14.文学艺术的发展是诸多因素促成的结果,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说:“巴尔扎克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知识,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材料二 列宁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说:“他一方面是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插图,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另一方面,是一个发狂地信仰基督的地主。”
材料三 好莱坞是当今闻名于世的电影名城。100多年前,好莱坞还是美利坚合众国加州地图上一片空旷的田野。好莱坞阳光明媚、依山傍水,既有草原,又有沙丘,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是进行电影创作的理想环境。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从影人员。1912年起,许多电影公司在好莱坞落户。如今,好莱坞生产的影片不仅满足美利坚合众国电影市场的需要,还出口到世界各地,不仅输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文化,更为好莱坞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1)恩格斯为什么如此评价巴尔扎克?列宁为什么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10分)
(2)从恩格斯和列宁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两位作家作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在好莱坞成为著名影城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8分)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实际上是考查两位文学大师作品的地位。第(2)问主要从作品的内容和创作风格上去归纳。第(3)问直接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注意不要遗漏要点。
【答案】 (1)巴尔扎克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战争与和平》通过1812年卫国战争,把众多人物与事件组织到一起,描写了俄国社会的整整一个时代。
(2)都是现实主义作品,都反映了各自国家的整整一个时代的历史。
(3)依山傍水,既有草原,又有沙丘的地理条件;阳光明媚、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大批从影人员的努力;许多大电影公司的落户。阶段综合测评(三)(第五、六单元)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人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这反映出其思想主张是(  )
【导学号:11140170】
A.反对学习西方    
B.中体西用
C.变法改制
D.民主共和
【解析】 题干材料“取西人制造之长”,不反对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纲常名教”不变,学习西方的“制造之长”,符合“中体西用”思想,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不涉及制度变改,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B
2.近代学者林纾有言:“知腊丁(拉丁文)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该观点主要针对(  )
A.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B.康有为维新变法主张
C.胡适之文学革命言论
D.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
【解析】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为实用,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康有为维新变法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与材料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3.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导学号:11140171】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解析】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即20世纪初,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西学不断涌入中国,西学涌入中国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体现的是从器物到制度变革,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体现的是从制度到思想的变革,而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逐渐向近代化转型,反封建专制不断深化,儒家思想不断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思想历程不断深化,故C项正确;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C
4.“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解析】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与“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为前提”不符,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孙中山基于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希望用民生主义解决民众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孙中山民主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总体表述,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5.1936年,毛泽东告诉斯诺:“我们努力解放中国肯定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对这句话准确的理解是,毛泽东主张(  )
【导学号:11140172】
A.实行城市武装暴动
B.不与苏联签订不平等条约
C.否定苏联的革命经验
D.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析】 毛泽东反对照搬苏联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毛泽东的主张与屈从于苏联、签订不平等条约无关,故B项错误;中国革命也借鉴了苏联的革命经验,没有完全否定,故C项错误;“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的含义是不要完全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要结合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6.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二次飞跃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以上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有(  )
①道路内容相同 ②领导力量相同 
③面临的社会矛盾相同 
④依靠力量相同
A.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①错误;两者领导力量都是无产阶级,故②正确;前者面临的社会矛盾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后者是打破苏联模式的弊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③错误;依靠力量前者主要依靠农民阶级,后者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故④错误。
【答案】 C
7.(2016·大连高二检测)历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存《世界:一部历史》中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革新了传统的物理学,改变了大多数接受过教育的人对宇宙的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打破了人们对绝对时空观的认识
B.相对论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
C.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D.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
【解析】 依据材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革新了传统的物理学,改变了大多数接受过教育的人对宇宙的认识”可知,A项符合题意;相对论是在20世纪初提出,而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展,应该是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故B项错误;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这是相对论的内容,题干考查的是相对论的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相对论的影响,而不是量子论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A
8.(2016·福州模拟)17世纪和20世纪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在科学史上有着相似的贡献,这就是(  )
【导学号:11140173】
A.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
B.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科学理论
C.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
D.用数学方程式描述物质运动
【解析】 爱因斯坦未涉及“批判天主教神学”,故A项错误;牛顿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但当时限于条件难以实验,故B项错误;经典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无关,存在绝对的静止和绝对的时间,故C项错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爱因斯坦以数学方程式描述质量能量的关系,故D项正确。
【答案】 D
9.肖恩·马洛尼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B.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互联网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
D.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
【解析】 四个选项都是互联网的特点,材料中“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可以看出其主要依据是C项。
【答案】 C
10.“从某些方面看,1977年甚至可以用国歌里的一句话来形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四人帮”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
B.“双百”方针继续贯彻,各种观点盛行
C.高考制度中断十年,出现“人才断层”
D.“大跃进”蓬勃兴起,严重破坏生产力
【解析】 文化大革命于1976年结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继续贯彻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新时期的文化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故C项正确;“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此后十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
A.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
B.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
C.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D.培育出水稻
“南优2号”
【解析】 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但是是一次严重的失误,故A项错误;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是在1970年的,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B项错误;1965年我国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故C项正确;水稻
“南优2号”是在1973年培育成功的,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化大革命”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
【导学号:11140174】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化大革命”对文艺有重大推动作用
【解析】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我国文艺界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文艺事业重现繁荣。文艺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30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6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可知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为此孙中山先后提出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第(2)问,首先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意义表述实践成果;概括其对当今社会有重要影响。第(3)问,从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可知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可知内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材料一、二体现出推翻封建制度,进行民主救国斗争,材料三体现出振兴民族经济,故三者共同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答案】 (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
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成果: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理解: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14.李鸿章(1823~1901)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庸有济乎?
——据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 建国后到“文革”前,史学界对李鸿章基本以“大卖国贼”“大买办”看待。“文革”中,李鸿章更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同义语。李鸿章为当时的史学界所不齿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今天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又一反前述,由全面否定到基本肯定。有人甚至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带头人物,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有人写文章讲李鸿章的爱国思想、民族主义,即便签订不平等条约也很难给他扣上卖国主义的帽子等等。总之,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李鸿章在今天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据夏东元《关于李鸿章研究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记载一人事迹的中国旧文体有哪些?分析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当时什么思潮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是李鸿章主持的何事?梁启超说他与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请用史实加以说明。(12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文革”结束前后对李鸿章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你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0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回答“旧文体”的类别。梁启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代表人物,结合西方史学、进化论、救亡图存的思想来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一可知“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是指李鸿章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由此可以判断是洋务运动;从梁启超与李鸿章在政治主张上的不同进行分析。第(3)问,“文革”结束以前原因可从“文革”时期主导思想来分析,“文革”结束以后对李鸿章评价有不同观点,这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等有关。
【答案】 (1)旧文体:传(列传)、年谱、行状。
分析:西方史学思潮、进化论思潮、救亡图存思潮。
(2)洋务运动。
说明:梁启超在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为此发动“戊戌变法”;李鸿章在政治上主张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反对维新变法,发动“戊戌政变”,镇压维新派。
(3)原因:“文革”结束以前,受“左”倾思想特别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影响;“文革”结束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素:所处时代背景、阶级立场、主观认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