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件+学业分层测评)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件+学业分层测评)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21 19:57:20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学业分层测评
思维
文化
刻画符号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单体汉字
士人群体
笔墨纸张
自觉
书法理论
怀素
市民阶层
有意无法
苏轼
平民化
线条
绘画艺术
学业分层测评(七)
点击图标进入…
阶卫认知预习质疑
教材梳理知识初探
阶段2探究可动通关
史论互证疑难细究
阶段3体验落实评价
课堂回馈即时达标
学习目标导航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W目学业分层测评(八)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下列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集体舞蹈图     
B.《人物龙凤图》
C.《女史箴图》
D.马王堆汉墓壁画
【解析】 根据材料中“新石器时代”“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是战国时期的帛画,C项是魏晋时期的绘画,D项是汉代的墓葬画,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 A
2.下图说明(  )
【导学号:11140049】
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解析】 材料中“释迦”是外来文明中的元素,上图作品体现出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特征,故选D项。A项中的社会潮流材料无法体现,只能看出相互融合;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冲突,而是融合;C项错误,艺术作品世俗化是在宋代以后。
【答案】 D
3.
(2016·唐山高二检测)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人画(  )
A.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强调个性、追求写实
D.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解析】 文人画开始出现在魏晋时期,此时理学还未兴起,故A项错误;文人画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需求,故B项错误;文人画强调个性,追求的是抒情写意,故C项错误;文人画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故D项正确。
【答案】 D
4.下图为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他曾自题其画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米芾也曾评论:“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11140050】
A.儒学的精神影响了文人的绘画风格
B.反映了作者不畏强权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C.集绘画、诗歌、书法、篆刻为一体
D.具有崇高清远冲淡、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
【解析】 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属于宋代文人画。该画的绘画风格蕴含了作者淡泊名利、不畏强权的儒学精神,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画未体现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该画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画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崇高清远冲淡、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5.右面画作为明王室子弟朱耷于明亡后所画,画作中的树老干枯枝,鸟被拉长身子,紧缩一团,翻着白眼。能体现该画作风格的是(  )
A.工笔重彩,追求绚丽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注重写实,富有生气
【解析】 依据图片材料可知,这是水墨画,故A项错误;图片中是写意不是写实,形态逼真不符,故B项错误;老干枯枝的树、紧缩翻白眼的鸟,这些形象体现了明遗民的落魄和萧索,故C项正确;依据图片材料可知,既不是写实,也不是富有生气,故D项错误。
【答案】 C
6.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解析】 注意观察图中曲线的变化与对应的时间,图中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公元600~800年间,正处于隋唐时期,而吴道子正是唐朝繁盛时期的代表画家,故B项符合题意。A项属魏晋时期,C项属北宋时期,D项属清代,均可排除。
【答案】 B
[能力提升]
7.北京历史悠久,关于北京的绘画数量众多。从绘画类型看,下面这幅画属于(  )
【导学号:11140051】
A.人物画
B.写意画
C.风俗画
D.文人画
【解析】 题中反映的是人民生活的风土民俗,应是风俗画,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可排除。
【答案】 C
8.宋代以后,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
A.官僚
B.市民
C.皇族
D.农民
【解析】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使市民队伍壮大,适应城市发展的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1140052】
材料一 欣赏古代绘画
   马王堆汉墓帛画
材料二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了考试制度。如有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画是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材料三 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朝末期,因题材多样,深受京津地区民众喜爱。清人李光庭在《乡音解颐》“新年十事”中说:“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此外,“连生贵子”一类的妇女儿童画也是清代前期杨柳青年画的重要题材。
杨柳青年画“五子夺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绘画和汉代绘画的历史价值。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绘画的什么特征?分析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
(3)从经济角度分析材料三创作民间风情画的背景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间风情画的特点。
【解析】 第(1)问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信息“以画花鸟擅长”“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表达题中的‘无’”等,可看出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绘画注重意境等特点;分析原因应结合社会背景回答。第(3)问注意从经济角度并结合图片信息分析背景;“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新石器时代: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原始先民及其部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是我们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资料。汉代:洋溢着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生动地展现出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乐观、开朗、自信的生活面貌和大气磅礴、积极进取的精神气概;神仙魔怪、迷信怪异中的形象,既体现着汉代社会“天人感应”的宗教意识、宇宙观念,也渗透着统治者敬天法祖、神道设教的意图。
(2)特征:山水画发展为独立的画种,画家更加注重意境。原因:统治者重视文人,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
(3)原因:以农植产(以农为本)等重农思想在民间影响深远;个体小农经济效率不高,男子为主要劳动力。特点:取材于社会生活;形式多样,以写实为主,并具有生活上的实用性;洋溢着鲜明活泼、喜气吉祥的气氛。
10.中国古代“书画同源”“形神兼备”。观察下面两幅书画并回答问题。
    
(1)图一书法属于何种字体?有何特点?列举出其他两位草书大家。
(2)图二体现了何种绘画类型?从图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书画同源”的信息?
(3)图二的绘画精髓是什么?
【解析】 第(1)问关键是判断是哪种书法,特点即随之解决。第(2)问应结合绘画的对象进行判断,然后再结合绘画的表现手法和画中的诗文等内容来分析。第(3)问首先明确绘画类型,然后再回答精髓。
【答案】 (1)草书。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唐朝张旭、怀素。
(2)文人画。画中有诗,还有篆文印章都体现了书法与绘画的融合,另外绘画的花枝等讲究毛笔笔法的运用,也体现了书法的特点。
(3)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学业分层测评(七)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祭祀谷神
D.庄稼丰收
【解析】 从题干中的“年”字上部为“禾”,“年”有大小之分,可以看出应是D项。
【答案】 D
2.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了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导学号:11140043】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D.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
【解析】 推测古墓时间应根据出现最晚的物件,本题的小篆晚于玉面人和青铜器,出现在秦代,故C项正确。
【答案】 C
3.《说文解字》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载:“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造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解析】 隶书为“秦书”“八体”之一,但不是“篆书字体”,A项错误;楷书出现晚于隶书,B项错误;根据《说文解学》可知(第一则材料),隶书在秦朝时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由第二则材料可知D项正确。
【答案】 D
4.(2016·大连高二检测)郭沫若曾评价说:“……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大功绩。”郭沫若之所以高度评价秦始皇的措施,主要是因为“书同文字”(  )
【导学号:11140044】
A.使隶书更加规范实用
B.为汉字的艺术化奠定基础
C.使文字简洁、明了、实用
D.促进了中华文化交融和进步
【解析】 书同文的统一字体是小篆,故A项错误;书同文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强调的是汉字的实用功能,故B项错误;本题考查的是书同文后文字简洁、明了、实用所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可知其便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融合和进步,故D项正确。
【答案】 D
5.杜甫的诗句“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
【解析】 王羲之生活于魏晋时期。颜真卿、柳公权其书法主要为楷书,比较严谨,与题意不符,排除A、C、D三项。诗句中的书法家潇洒不羁,“快如云烟”,应该是草书的代表人物张旭。
【答案】 B
6.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
【导学号:11140045】
A.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B.人们对书法欣赏水平提高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人们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世俗化、平民化的含义,是指书法艺术的普及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使书法艺术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答案】 A
[能力提升]
7.泰山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右图“五岳独尊”石刻所示的书法艺术为(  )
A.楷书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 观察“五岳独尊”字体,可以看出具有规范雄伟、结构严谨的特点,符合楷书的风格。
【答案】 A
8.《楹联续话》卷一:“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下列作品与楹联描述的书法风格一致的是(  )
A.《古诗四贴》   B.《兰亭序》
C.《贺捷表》   D.《乙瑛碑》拓片
【解析】 题干中材料是后人对唐代草书大家张旭书法成就的评价,张旭擅长草书,世称“草圣”。《古诗四帖》是草书,故A项正确;《兰亭序》是行书,《贺捷表》是楷书,《乙瑛碑》拓片是隶书,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1140046】
材料一
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    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
材料二
秦砖 
    西汉瓦当 
  东汉画像石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看出我国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的秦砖、汉瓦与画像石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解析】 第(1)问材料中有明显体现。第(2)问的关键在于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答案】 (1)“文字图画”或刻画符号。
(2)①可以看到秦汉的字体和书法刻字特色:秦有小篆字体,汉有隶书;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秦砖刻字雍容大度,精致不苟;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瓦当刻字方正质朴、端庄豪放。②还可看到汉代日常生活习惯:席地而坐。③还可看到秦汉的制陶技术、绘画艺术等。
10.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回答下列问题。
(1)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充分体现了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请根据你的理解,在空白部分填上适当的内容。
代表人物
书法特征
所处时代
飘若浮云,娇若惊龙
东晋
欧阳询、颜真卿
唐代
苏轼、黄庭坚
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2)下图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摹本,充分体现了晋人书法“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书法特点,指出晋代形成如此书法特点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问结合时代特点对艺术的影响分析,如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繁荣,反映到书法上就是讲求法度和规范,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在书法上就表现为强调个性自由。第(2)问结合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
【答案】 (1)王羲之;注重法度、讲究规范;宋代。
(2)书法特点:虚玄灵动。原因:社会危机;特立独行士人群体的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共31张PPT)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学业分层测评

梨园
戏剧冲突
南戏
诗词
对白
角色
虚拟动作
成熟
格律
载歌载舞
明中后期
百戏之祖
北京
乾隆
昆曲
京城文化

象征虚拟

京胡
国粹
学业分层测评(十)
点击图标进入…
阶卫认知预习质疑
教材梳理知识初探
阶段2探究可动通关
史论互证疑难细究
阶段3体验落实评价
课堂回馈即时达标
学习目标导航
W目(共39张PPT)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学业分层测评
诗歌
西周初期
现实主义
南方民歌
抒情浪漫
楚辞
文化多元
科举取士
格律形式
浪漫主义
盛唐
社会现实
市井生活
长短句
赤壁怀古
辛弃疾
慷慨激昂
市民情趣
李清照
散曲
格律曲牌
白话
市民阶层
历史
水浒传
神魔小说
金瓶梅
红楼梦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学业分层测评(九)
点击图标进入…
阶卫认知预习质疑
教材梳理知识初探
阶段2探究可动通关
史论互证疑难细究
阶段3体验落实评价
课堂回馈即时达标
学习目标导航
W目(共32张PPT)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学业分层测评
新石器
毛笔
帛画
文人画
以形写神
雍容华贵
送子天王图
文人
理学
写实
意境
山径春行图
奇特
不拘成法
商业
城市
市井
清明上河图
小说
世俗
剪纸画
写实
意境
主观性情
自信心
学业分层测评(八)
点击图标进入…
阶卫认知预习质疑
教材梳理知识初探
阶段2探究可动通关
史论互证疑难细究
阶段3体验落实评价
课堂回馈即时达标
学习目标导航
W目学业分层测评(十)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下面关于南戏的叙述错误的是(  )
【导学号:11140061】
A.南戏是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
B.南戏主要在宫廷内流行
C.南戏的体制比较自由
D.南戏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解析】 南戏主要在南方的浙江温州一带流行,主要为适应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需要而产生。
【答案】 B
2.明代中叶,昆曲兴起并逐渐成为戏剧主流。在江南,不仅城乡公开演出,士大夫的厅堂也成为表演场地。代表作品《牡丹亭》描述了女子追求自由爱情等内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昆曲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②江南经济繁荣有利于昆曲的发展
 ③戏剧作品向理学的传统规范挑战 ④今天的京剧就是由昆曲发展而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故①错误;按题目所述,明代中叶的江南,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为昆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故②正确;传统的理学束缚人性,三纲五常对女性、自由爱情的束缚是常态,这些在材料提供的昆曲当中遭到了挑战,故③正确;京剧是在道光年间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的,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3.右图是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昆曲》特种邮票。下列关于昆曲的说法错误的是(  )
【导学号:11140062】
A.兴起于江南昆山
B.鼎盛于明中叶到清中期
C.被誉为“百戏之祖”
D.《西厢记》是昆曲代表作
【解析】 《西厢记》是元杂剧代表作。
【答案】 D
4.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市民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
A.汉赋
B.唐诗
C.元杂剧
D.理学
【解析】 从“生活”“市民”和“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分析可知,这一背景下产生的艺术样式具有世俗性特点,结合所学知识,A、B、D三项都不具有世俗性特点,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元代杂剧《窦娥冤》描述一位叫窦娥的女子受害含冤而死,她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这三桩誓愿都得到了实现。这种描写(  )
【导学号:11140063】
①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②折射了劳动人民的正义呼声 ③反映了儒家的天人感应理论 ④表现了封建法制的阶级属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作品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表明窦娥冤屈的深重、反抗的强烈,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故①错误;通过文学作品反映下层劳动妇女的苦难,隐晦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抗争,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故②正确;窦娥发下的誓愿均违背自然界的规律,但是作者都让其最终实现,追溯其思想根源,来自于儒家思想的天人感应学说,本质上带有限制暴政的民本观点,故③正确;封建法制本质上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这与材料维护劳动人民的意愿相反,故④错误,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这主要说明了(  )
A.京剧是在融合了各剧种的基础上形成的
B.京剧属于我国的“国剧”
C.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
【解析】 材料的主要含义讲的是京剧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体现了京剧是多剧种互相吸收融合的产物。
【答案】 A
[能力提升]
7.“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  )
【导学号:11140064】
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解析】 “百戏之祖”是昆曲,不是京剧,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可知,京剧是经融合后而推陈出新的,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叙述了京剧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反映其地位,故C项错误;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故D项错误。
【答案】 B
8.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解析】 戏剧为统治者服务只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故A项错误;儒、道、佛逐渐合流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只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故C项错误;戏曲是市民文化发展的表现,但在市民文化素养不高的时代,广为流传的戏剧不自觉地起到道德规范、教化的功能,统治者神化关羽,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了戏剧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
【答案】 D
9.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1140065】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唱故衣、探搏、饮食、剃剪、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闾(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舍”,它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 解答第(1)问关键从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如“瓦中多有货药……饮食、剃剪、令曲”等,从这些信息中可以看出瓦子是文化娱乐场所。第(2)问应该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戏曲听众来组织答案。第(3)问从材料中直接归纳总结,材料三是说戏曲的娱乐功能,材料四是说戏曲的教化功能,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以分析出来。第(4)问结合史学研究的范围分析,古代史学研究主要在上层社会,新史学理念下,研究的范围扩大。
【答案】 (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京剧的传统剧目有:《野猪林》《林冲夜奔》《武松打虎》《挑帘裁衣》《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水帘洞》《安天会》《十八罗汉斗悟空》《沙桥饯别》《五百年后孙悟空盘丝洞》《十八罗汉收大鹏》《无底洞》《金钱豹定军山》《阳平关》《五截山》《水淹七军》《走麦城》《受禅台》《伐东吴》《连营寨》《白帝城》《别宫祭江》等。
材料二 “四大徽班”为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俱为徽调著名戏班。据载,三庆班于1790年进京为乾隆祝寿,后为乾隆帝所宠爱。因为臣下所议论,道光帝将他们驱逐出宫。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
材料三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各种文化异彩纷呈,冲击着祖国传统文化,“国粹”京剧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京剧。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京剧与明清小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京剧发展走了一条什么道路。
(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国粹”京剧的现状的?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京剧的传统剧目可看出都是一些小说的片段。第(2)问从材料中“为乾隆帝所宠爱”“道光帝将他们驱逐出宫”“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等信息可得出答案。第(3)问可以就多个方面的观点进行阐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京剧的故事情节有很多取材于明清小说。
(2)京剧最先在上层权贵中流行,后来逐步流行于民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行。
(3)下面提供三个观点予以参考。①京剧已经难以反映当今社会高节奏的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日渐衰落是正常现象。②京剧是“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不能让它消亡。国家应该花大力气抢救性地进行原样保护。③京剧无疑是“国粹”,应当加以珍惜与保护,但是它自身也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样就能反映现代人的生活现实,并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这样,它不但不会衰亡,而且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更加发扬光大,做出新的贡献。(共13张PPT)
巩固层
提升层
阶段综合测评
小篆
有意无法
文人画
风俗画
《诗经》
诗歌
小说
南戏
京剧
阶段综合测评(一)
点击图标进入…
提升层¨主强化
)化整合探究提升。
W目
汉字与
商朝
秦朝
魏晋
隋唐
宋代
明代
书法
出现成熟文字A通行全国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注重规范法度
倡导B
平民化、世俗化
中绘画
匚先秦时期
魏晋
唐朝
宋代
明清时期
国艺术

起源,出现帛画出现C_注重法度山水画、D
文人画不拘成
法、民间风情画
文「文学
秦汉及以前
唐代
匚宋朝
元朝
明清
压艺术
E
F繁盛
词兴盛
散曲揭露
G繁荣
楚辞、汉赋
社会现实
影响深远
戏曲
唐代以前
匚宋代
元代}
明代
匚清代
艺术
傩戏盛行]瓦舍出现H形成〖戏曲艺术成熟」昆曲鼎盛
国粹I形成
巩固层·知识整合
知识体系反哺教材学业分层测评(九)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某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发现有一部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这部作品最有可能是(  )
【导学号:11140055】
A.《老子》  B.《孟子》  C.《诗经》  D.《离骚》
【解析】 《老子》和《孟子》主要是讲述作者思想主张的,与材料主题无关,故A、B两项错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多方位反映了西周社会状况,故C项正确;《离骚》为楚辞,描述楚国相关内容的,故D项错误。
【答案】 C
2.胡适说:“民间的小儿女,村夫农妇,痴男怨女……都是文学上的新形式与新风格的创造者,这是文学史的通例。”下列作品最符合这一“通例”的是(  )
A.《国风》
B.《离骚》
C.《红楼梦》
D.《望庐山瀑布》
【解析】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符合材料信息,故A
项正确;屈原在《离骚》中大量运用象征、比喻的手法,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描写大好河山的,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3.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个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
【导学号:11140056】
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
【解析】 图片中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被称为汉赋四大家。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的是先秦的《诗经》,故A项错误;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汉武帝时期这一气势恢弘的时代,故B项正确;北宋的词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故C项错误;图片中他们都是汉赋中大赋的代表,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存在缺乏情感的缺陷,故D项错误。
【答案】 B
4.《论语·为政》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因而具有引导社会正能量的教化价值。下列对《诗》的解读错误的是(  )
A.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B.“五经”之一的儒家经典
C.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D.“唐诗三百”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繁荣
【解析】 《诗经》经过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答案】 D
5.“诗仙”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而“诗圣”杜甫的诗风则凝重浑厚、沉郁顿挫,这是因为(  )
A.两人性情不同,李白个性张扬,杜甫性格忧郁
B.李白出身于家境殷实的地主家庭,而杜甫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
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李白得到唐玄宗的欣赏,意气风发,而杜甫不受重视,落落寡欢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题干中涉及的是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解题关键是从其生活时代入手。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者的主要区别源于二者所处的环境不同。
【答案】 C
6.北宋某一词人的作品曾被人评价“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唱”。这一词人是(  )
A.关汉卿
B.柳永
C.苏轼
D.李清照
【解析】 根据材料“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唱”可知是北宋词人柳永,柳永的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作流传极广,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能力提升]
7.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深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解析】 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生活在社会变迁的宋代,由于国家分裂,各少数民族政权与宋朝的对峙,人民生活困苦,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较为深厚的忧患意识。
【答案】 D
8.鲁迅在谈到明清小说时指出:“小说的两大主流之一是讲世情。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据此可知,鲁迅认为明清小说(  )
【导学号:11140057】
①具有世俗性 ②体现了时代特征 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④描绘了人情世界的精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小说的两大主流之一是讲世情”体现了明清小说具有世俗性,故①正确;“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体现了人情世故,也反映了明清时期衰落的时代特征,故②④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市民阶层的兴起,故③错误,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汉武帝至宣帝的90年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期。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汉赋900余篇,作者60余人,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流传下来的作品看,内容大部分是描写汉帝国威震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荣,水陆产品的丰饶,宫室苑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田猎、歌舞时的壮丽场面等。
——《试论汉赋》
材料二 “大唐气象”的顶峰当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他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这都深刻反映着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理想。
——《盛唐时代与唐诗》
材料三 这一时期(明朝)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赋发展的主要表现。这主要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大唐气象”的特点,分析其出现的社会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代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学与时代关系的认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汉赋900余篇,作者60余人,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信息及作品内容回答;第二小问联系汉代大一统的社会现实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信息及唐代的时代特征概括回答。第(3)问据材料三“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信息及明代时代背景概括回答。第(4)问从相互促进角度概括回答。
【答案】 (1)表现:作品众多,内容反映汉代的繁荣。
特征:大一统。
(2)特点:诗歌诗风狂放炽烈,想象丰富,语言率真自然,构成其雄奇豪放、瑰玮绚灿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原因:盛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举制度的实行使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充满了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
(3)特点:平民化、通俗化。时代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思想文化专制。
(4)文学是时代的反映,时代促进文学的发展。
10.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总会刻上这个时代的烙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1140058】
材料一 中国文化从产生开始,就和地域紧密相关。到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了以地域为标志,以风俗习尚为分野的成熟形态的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在这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中,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中原文化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文化成为比较突出的文化景观。
——白显鹏《南北地域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宋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存的宋文化,明显地具有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点。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存背景及其特点》
材料三 光绪庚子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来,有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凭敌恺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政变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抨击之意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南北地域特征的文学作品名称及其文学特色。
(2)试从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角度,指出材料二中宋文化具有的“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特点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文学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解析】 第(1)问,北方的《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南方的《离骚》具有浪漫主义特点。第(2)问,归纳宋代在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取得的成就即可。第(3)问的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的“光绪庚子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可以看出晚清时期文学发展的新变化是谴责小说特盛;第二小问可由材料二中信息得出改良运动的推动和政府腐败反动面目的暴露。
【答案】 (1)春秋:《诗经》,现实主义;战国:《离骚》,浪漫主义。
(2)科技: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
文学: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
艺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
思想:出现了儒学的新发展——程朱理学。
(3)变化:谴责小说特盛。
原因:晚清政府的腐败和反动卖国面目的充分暴露;改良主义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