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87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说:“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正在迅速变化的社会。……我们面临很多新的问题,相当复杂的情况。我们不能保证不犯错误。……但我确信,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此后,戈尔巴乔夫提出
A.“加速发展战略”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20年建成共产主义”
D.“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祖国”
2、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3、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
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
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
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4、赫鲁晓夫曾强烈反感甲壳虫乐队,他说“苏联青年不需要这种刺耳的垃圾”,甚至宣称,“从萨克斯管到弹簧刀仅有一步之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良知复兴”运动在苏联受挫
B.苏联拒绝无用、堕落的音乐形式
C.经济结构决定苏联的消费水平
D.政治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
5、曾任《真理报》总编的阿法纳西耶夫说:“我头脑中有两个勃列日涅夫,一个是1976年夏季以前的勃列日涅夫,另一个是那个夏季以后的勃列日涅夫。前一个勃列日涅夫是一个精力充沛、活跃、有所作为的人……后一个勃列日涅夫则是一个重病缠身、不爱活动、少言寡语、不善思索,喜欢阿谀奉承、贪图荣誉、奖赏和礼品的人。”作者的观点应该是指勃列日涅夫
A.任期时间太长,后期领导乏力
B.前期改革成就大,后期执政很僵化
C.改革前十年敢于突破旧体制,后十年导致经济全面滑坡
D.与美国争霸由咄咄逼人到被动防守
6、1
986年3月苏共二十七大制定了加速发展经济的战略方针,后来又提出实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后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说:“脱离苏维埃制度的原则并滑向不可控制的市场,就给人们带来了损失和苦难。"材料主要反映苏联
A.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B.改革从经济领域已转向政治领域
C.改革派主张建立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D.国内存在着有关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
7、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执政18年。下表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
时
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
1966—1970年
7.8%
8.5%
1971—1975年
5.7%
7.4%
1976—1980年
4.3%
4.4%
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现上表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注重发展重工业
②忽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执政后期改革停滞不前
④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耗资巨大
⑤遭受长期严重的自然灾害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③
D.②④⑤
8、苏联人萨哈罗夫l970年“呼吁”:“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除去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注定无效的”。材料中的“障碍物”主要是指( )
A.斯大林体制
B.农业集体化
C.单一公有制
D.指令性计划
9、赫鲁晓夫的改革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范围内,对斯大林模式明显不适应的部分进行了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不是叛逆者。赫鲁晓夫改革(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B.没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仅仅进行了微调
C.缺乏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D.巩固,完善了有弊端的斯大林模式
10、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说:“在近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一半还多,在80年代初期之前又降到实际上使我们接近经济停滞的水平”,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
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
首要目的在于摆脱苏联经济衰退局面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11、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12、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D.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小题,共计4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材料三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上台:1953年下台:1964年
勃列日涅夫上台:1964年下台:1982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4)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C
4、D
5、B
6、D
7、B
8、A
9、B
10、B
11、A
12、D
二、非选择题
13.(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3)从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来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就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的厄运。他们的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4)经济状况: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影响: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但是当时的苏联已积重难返,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