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三单元第5课《背影》获奖优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三单元第5课《背影》获奖优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24 19:0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背影》获奖优秀教案
[我解读]
《背影》用一种眷念、深情的笔调抒写了父子之间真挚、朴实的天伦至情,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
《背影》为何会成为经典?向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五四”是一个反传统的年代,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背景下,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于是乎认定《背影》生逢其时,幸运地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也有人认为,是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里夸奖了朱自清先生,于是他的《背影》因此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权威性,毛泽东无疑为《背影》解读时的“超保护的合作原则”锦上添花。还有人认为是由于当时的一些名家的热烈鼓吹与推广——郁达夫“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朱自清)了”的赞誉。叶圣陶先生将《背影》选入教科书,又扩大了其影响力……不管怎样,如果仅从其时代背景和外部因素去寻找答案,恐怕难以解释它成功的原因。从古至今,叙写父子之情的文章,难以胜数,如果没有其内在的成为经典的元素,即使再赋予更多的“超保护的合作原则”,也不可能奠定其经典的地位。即使它一时成为热捧的对象,也不可能持久。【出处:21教育名师】
《背影》之所以会成为经典,我认为关键在于文章所表达的是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情感。文章贵在写“真”,因此我们也必须寻着这样一条“真”的轨迹去解读。朱自清写道:“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正因为文章所表达的生活与情感的真实,所以它才感人至深。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背影》的真实,可贵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一味地提纯、净化父子之间的美好,而是真切客观地呈现了父子之间的恩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父子关系中不仅有亲情、有关爱,也会有摩擦、有矛盾。《背影》如实地再现了家庭中世俗的复杂性,虽然文章写得简约、含蓄,但只要用心研读,是不难破解他们之间的龃龉与不欢的。“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由此来看“近几年来”朱自清与父亲的感情并不融洽。据说,由于父亲娶妾,及其挑拨,导致父子关系紧张。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带着妻子回到扬州一所中学教书,此时的朱自清已成家立业,觉得工作所得应该自己支配,但是父亲却一直要求他上交全部收入以作家用,朱自清和父亲因此有过多次争吵。有一次,父亲竟然瞒着自己从校长那里提前预支了半年的薪水,朱自清忍无可忍,与父亲大吵一架,矛盾因此愈演愈烈,后来作者带着妻儿和母亲离家谋生,奔波于宁波、温州、上虞等地。整整两年,父子二人没有丝毫联系。恐怕这也正是“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注脚。父亲待“我”大不如从前,而“我”对父亲又是怎样呢?单看父子“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的时间,“终于忘却我的不好”的自白,可见矛盾之大,隔阂之深。这种矛盾的展示非但没有削弱父子之情的表达,反而强化了这种感情的抒发。按常理,父子之间产生矛盾,不管谁对谁错,作为儿子,本应先主动向父亲道歉。事实却是父亲主动放弃前嫌,先“写了一信给我”,没有责备、没有埋怨,有的只是深深的思念。“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不难想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不用说在那个父为子纲的社会,即使在今天,也鲜见如此胸怀的父亲。此时已为人父的朱自清重新审视与父亲的关系,想起先前种种往事——“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于是真正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的坏脾气——他原谅了父亲,父子之间的一切龃龉与不欢顿时冰释。此时此刻的作者心中充满的是无限的自责和愧疚。在悔恨、歉疚、感激的泪水中,定格在心里的饱含着强烈父爱的“背影”便真切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从中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那颗坦诚而真挚的灵魂。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大多人们用此语来形容朱自清的语言风格,我觉得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他的情感或许更加贴切。作者无意雕琢经营自己的感受,自然抹去了“为文造情”而生的刻意造作之痕。作者从细微之处取材、速写简易之事,并无一丝奥妙。但就在这种描写中我们感到了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凄凉,品味到了一种莫名的辛酸与惆怅,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懊悔与自责,更感受到了一种绵绵的温暖与感动──“父亲蹒跚远去了”,在父与子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只有那艰难努力的“背影”时时地闪现在“我”的眼前。从我们的心底涌起的是一种“天涯沦落共此间”的感慨,那是人人皆可体味而又永远体味不尽的。在当今人们的追求被物质利益所裹挟,精神上陷入焦虑、浮躁和无家可归的时刻,朱自清作为亲情伦理坐标的《背影》,已经超出了纯文学的价值,它平息了当代人的那种焦虑与不安,让人们重新回味体验那过去的温情与感动,它已经成为大众审美渴求的精神家园。21cnjy.com
独具匠心的表现视角则是《背影》成为经典的另一要素。一般描写人物,多从正面着笔,抓住人物特征或直接描写肖像,或描写神态、心理,以形传神,塑造形象。朱自清则另辟蹊径,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笔力抒写父亲的“背影”,显得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我们在创作中一般极力倡导追求“这一个”,通过个性的特征、独特的肖像与神态,展现“这一个”的独特性,而作者却好像有意地淡化“这一个”,让“背影”始终遮蔽着父亲的音容笑貌,于是 “背影”便产生了一种距离感,有了一种空白性、模糊性、多义性和抒情意味,而让读者对附丽在这朦胧“背影”上的故事,增添了玩味不已的审美想像空间。这一“背影”,实际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投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千万个父亲困顿而努力的“背影”。它给我们一种隐而不露,约而不繁,含不尽之意于“背影”之外,发人深思,催人联想的艺术张力,它更经得起读者的反复咀嚼。
“背影”是各种因素进行聚合形成的艺术焦点。此时父亲正经受失业、丧母、败家的痛苦,又面临即将与儿子分离,其绵绵舐犊之情化作“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而来的“背影”。其色彩的突出,营造了一种浓郁的凄楚的氛围,这也微妙地传达出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与父爱的绵绵温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在火车站爬月台时“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背影”,是这篇文章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我的感动与顿悟等都凝聚在这一点上。它的集中、凸显、强调,熔铸成一个有机的艺术形象。于是文字具有了温度,文章拥有了灵魂。【版权所有:21教育】
总而言之,《背影》解读的宽度就是你生活的宽度,《背影》解读的深度就是你思想的深度,它是一篇值得我们不断重温的文章。也正是由于无数读者的参与,所以《背影》越读越精彩,越读越经典。
[我设计]
创意说明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从教材的编写意图来看,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爱,得到情感的熏陶是本单元的情感目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点是本单元的能力重点。虽然父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因为它表达得较为深沉,再加上语言非常朴实,很难让这些10多岁的学生真切体会。客观地讲,目前的学生对于这样的文章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已经习惯了父爱与母爱的关注,他们已将这种情感视为一种当然,并不觉得特别;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优越的生活经历,很难在情感上得到共鸣。我决定选择新的突破口——从《背影》的写作背景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进入作者创作此文时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动心交耳”,引起情感的共鸣。通过品味语言、合作探究,加深课文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提升其人文情怀。
教学目标
1、全面理解“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方法。
2、品味语言描写的细腻与真切。
3、体会文章中真挚的父子之情。
4、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描写的细腻与真切。
2、体会文章中真挚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
如果谈中国的现代文学,就不能不谈朱自清;如果谈朱自清,就不能不谈他的散文;如果谈朱自清的散文,就不能不谈他的《背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这篇描写父爱的经典之作——《背影》。21教育网
二、朗读——积累、感知
1、朗读文章时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读完后,抄写在笔记本上,同座互相检查)
奔丧 狼藉 妥帖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晶莹 差使 交卸 迂腐 栅栏 举箸
2、作者为我们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背影”?
请用 “一个 背影” 的句式说话。
(黑色的、蹒跚的、努力的、坚强的、不幸的、颓唐的、动人的、令人落泪的……此题答案越丰富,越有利于后面的展开)2-1-c-n-j-y
3、文中四次写到“背影”,哪一次给你的印象最深?请充满感情地读出来,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读?
三、跳读(结尾)——揣摩思考
1、父亲写信给“我”的意图是什么?
父亲写信倾诉自己的挂念之情、预感来日不多,非常想见孙子和儿子。先主动示好,向儿子伸出了和解的橄榄枝。21
cnjy
com
2、“我”此时与父亲的关系如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此时的父子关系并不融洽。“两年多不见”“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含蓄地交待了父子之间的隔阂与矛盾。
3、写作此文时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父亲此时虽已年迈,而且有病,作为儿子本应主动与父亲联系,看望父亲,事实却是父亲主动放弃“前嫌”,先给儿子写了这封信,没有责备、没有埋怨,有的只是深深的挂念。此时作者也已成人父,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那种深沉的父爱,心中充满的是深深的自责、无限的愧疚,本文可以说是作者用笔蘸着那晶莹的泪水写就的。
四、默读发问——品味语言
默读课文,针对文章的描写,请同学们设计有关语言品味的问题来互相提问。
示例:
“蹒跚地走到铁路边”“蹒跚”一词具有怎样的表现力?(走平路尚且如此艰难,上下月台就可想而知了,为下文父爱的表达做了很好的铺垫)
父亲爬月台的动词“攀”能否换成“撑”?为什么?(不能。它更能突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也含蓄地写出了月台的高度。)21·cn·jy·com
父亲爬月台为什么“向左微倾”?你读出了什么?(它形象地再现了一个人在努力攀爬时,右手用力大于左手用力的情形。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对我们的写作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文章中写“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与“他……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有什么关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父爱的深沉。)
比较下列句子的不同表达效果。
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他忘却了我的不好(“终于”真切地写出了父亲心理斗争的过程。)
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只是惦记着他的儿子,惦记着他的孙子。(语意侧重点不同,“我”“我的”突出了对我的关爱。)
五、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车站分别时,“我”感受到了父爱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示例1——没有感受到。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作者重复两次写“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充分说明“我”当时未能理解父亲的心意。
示例2——已经感受到了。父亲艰难地为我买来橘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不是父爱的感动是什么?【来源:21cnj
y.co
m】
示例3——感受到了但并不充分。对父亲艰难地为自己买橘子显然是感受到了,而且非常深刻,“流泪”便是最好的证据。但对父亲的送行、嘱咐、托付等并没有感受到,因为“我”不以为然。
…………
2、“我” 看见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流泪?
示例1——要远离父母去外地去求学,流泪是很自然的。
示例2——主要是被父亲艰难地为自己买橘子感动得流泪,而且此时家境非常困难。
示例3——祖母的死再加上父亲失业,家境的困顿和离别的悲伤以及感激之情多种因素促使“我”很快地流下泪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示例4——我觉得作者流泪与现在(写作时)的悔恨与自责心情非常有关,可能带有现在很大的成份。
…………
3、有人说本文写得成功主要源于构思角度的新颖——选择“背影”进行表现,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示例1——我同意,本文的确是独具匠心,作者并不像一般作者那样直接描写人物,而是选择了特定情景下的“背影”进行表现,而这“背影”实际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投影,是当时生活困顿的“背影”,它给人一种无限想像的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回味。www.21-cn-jy.com
示例2——“背影”的确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恰当地表现了出来,角度实在巧妙。
示例3——文章开篇点题写“背影”,然后直接描写“背影”,接着又写远去的“背影”,最后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者精心安排,依次写来,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示例4——一味写正面容易造成注意疲劳,从“背影”来写,显示了作者的独特视角,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令人精神为之一震。2·1·c·n·j·y
示例5——一味强调“背影”表现角度的新颖是重末轻本的一种表现,文章写得成功主要源于情感的真挚和思想的深刻,与角度的选择关系并不大。其实写正面一样可以成功,如阿累的《一面》就不厌其烦地正面描写鲁迅,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沐春风。这充分说明写人的正面与产生注意疲劳并无因果关系。俗与滥是作者造成的,而不是题材与角度造成的。优秀的作者都是寻找自己的动情点,来进行创作,只有写真正让自己感动的内容,才会写出优秀的作品。
……
4、认真阅读课文,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这一问题,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与发现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通过此题可以训练学生认真阅读、仔细观察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示例1——插图它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抓住了文章的动情点,聚焦点,它表现了文章的高潮,可以说是图文并茂。www-2-1-cnjy-com
示例2——我觉得这个插图有问题,它不能表现出父亲上下月台的艰难,与原文的描写明显不符, 月台太低,“两手攀住”“脚向上缩”的描写在插图中根本没有画出来,它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可以说是文章的一个败笔。
示例3——我觉得插图应该使用彩色的,只有这样才能突出那黑色的“背影”,取得渲染气氛突出情感的效果。
示例4——我觉得插图应该取消,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想像的空间,此时无图胜有图。
……
六、评价鉴赏
仿照下面权威文学评论家对《背影》的评价,根据自己对朱自清的了解,联系个人的阅读体验,请用一句简明的话来评价朱自清的《背影》。
叶圣陶说——“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篇中的对话,看来很平常,可是都带着情感。”——《文章例话之<背影>》
李广田说——“(《背影》)之所以能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只是凭了他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最完美的人格》)
浦江清说——“要谈五四以来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而要谈朱自清,又不能不提到《背影》。他的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朱自清先生传略》)21·世纪
教育网
我说——
七、诵读体验
教师引领:在一个秋日,朱自清的二弟高举着哥哥终于发表了的《背影》,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的简陋的卧室,喊着“大哥发表的文章”,此时的父亲已行动不便,他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子上,戴了老花镜,一字一句地诵读着儿子写的《背影》,只见他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再现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感动中回味文本。)
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诵读本文,再次真切地感受一下《背影》的天伦至情。
……
结束语:从父亲的“背影”里,我们读懂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眷眷的爱意,从作者的晶莹的泪光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拳拳之情。可以说,这一对父子间的挚爱亲情,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同学们,父爱如山,它是那样地厚重、深沉;母爱如水,它是那样的温柔、绵长。长大的的路上,是他们牵着我们的手走过风雨。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毕生都无以回报,但,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懂得感动,学会感恩。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首歌曲,希望大家用心去感受——(播放《咱爸咱妈》的主题歌 )
八、拓展训练
1、 跟父亲聊聊天,让他讲讲自己的故事、趣事(特别是年轻时的故事)并整理出来。或者向母亲、奶奶了解一下父亲的故事。(参考题目:爸爸的故事、从妈妈(奶奶)那听来的故事)21
cnjy
com
2、 父亲节时,如果你送父亲一张贺卡,请你设计一段祝福语,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3、 课外阅读参考篇目——《父子篇》(张贤亮)《多年的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