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童趣》教学案例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童趣》教学案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24 19:3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童趣》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童趣》节选自清代乾隆年间沈复所著的《闲情记趣》,主要记叙了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21·cn·jy·com
二、教学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积累重点词语,能正确翻译并领会课文大意。
③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三、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疏通并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象,获得生活乐趣。
四、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树根吗?树根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这不同的形状,给人们提供了想像的空间,而艺术家便借助想像把它雕成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就是根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想像的结晶,也可以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用自己的语言把根雕作品的画面描述出来。(学生回答)尤其是天真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想像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像力的文章——《童趣》。www.21-cn-jy.com
(2)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再小结)
沈复(1763— 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浮生六记》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2、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
(教师先进行点拨)
3、疏通文意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4、课堂练
问题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
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21cnjy.com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5、布置作业
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用优美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教学过程
1、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2、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 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2·1·c·n·j·y
3、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 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 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4、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5、教学反思
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那么,怎样学好文言文呢?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