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 24《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 24《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24 20:4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第24课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自读课,但它是一篇著名的文章。篇幅较短,结构简单清晰,学生诵读文言文的兴趣尚浓,可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首先,整体感知,以读串讲,疏通文意;其次,重点研读,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文中几个问题要点;最后,拓展延伸,生生互动,名抒已见。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提高诵读能力。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
课前预习:
1、《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共49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载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2、解释“大道”、“大同”
3、熟练朗读课文,划分停顿节奏,不会的做标记。
4、同步,配套中的积累运用。
课堂学习: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参考课本第178页)
2、《礼记》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提示注意字词的音和义,朗读节奏。
(1)字词:
选贤与能(jǔ)通“举”,选举
幼有所长(zhàng)抚养
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男有分(fèn)职业,职分。
恶(wù)憎恶
(2)全文朗读句读、节奏
齐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对照诠释,疏通词句。(同桌讨论)
(2)需重点掌握的词语。(点拨法)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恶)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杜绝)
(3)师生共同翻译全文。主要由学生借助下文注释交流翻译情况,教师作点拨并帮学生归类。
(4)显示全文翻译,供生参考。
3、通过提问理解课文结构。
(1)本文可分成几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第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不必为已。”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第三层:“是故谋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2)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
“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生在回答的时候,师可点拨,作提示)
重点研究,深入课文
1、黑板出示两大问题。生生互动,讨论得出答案。
(1)“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天下为公…修睦。”)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探究性思维训练: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对这个问题,尽量让学生各抒已见,能说出一点即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作启发并鼓励,不作点评。
五、拓展延伸,探究创新
让学生回忆学过知识,举例历史上哪些有志之士为了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实现“大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如:康有为、谭嗣同、林觉民、孙中山……
(此题可提示学生回忆历史知识,点到为止)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作评判,应以鼓励表扬为主)
请说一段话描述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六、课堂小结
本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很难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梦,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让我们加倍努力吧!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3、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